屠格涅夫作品中的多余人形象

2017-04-19 03:17孙慧
青年文学家 2017年9期

摘 要:在俄罗斯的文学发展史上,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作家,他们为俄罗斯的文学书写了华丽的篇章。屠格涅夫作为俄国19世纪的作家,其文学造诣对俄罗斯的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笔下的《罗亭》、《贵族之家》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中的多余人形象。

关键词:多余人;《罗亭》;《贵族之家》;作者思想

作者简介:孙慧,女,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1

一、作者屠格涅夫

在俄国19世纪时期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是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伟大的作家、诗人,同时也是剧作家的他不仅善于通过生动的情节,恰当的言语、行动,及其对大自然情境交融的描述,塑造出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且能迅速及时地反映了当时的俄国社会现实。他的语言简洁、朴质、精确、优美,为俄罗斯语言的规范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屠格涅夫一生创作无数,他的作品里尽显爱国主义思想,积极倡导民主。他的思想情感丰富,真挚地抒发自己的人生哲理。1847~1852年发表《猎人笔记》,揭露农奴主的残忍,农奴的悲惨生活,因此被放逐。在监禁中写成中篇小说《木木》,对农奴制表示抗议。以后又发表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中篇小说《阿霞》《多余人的日记》等,描写贵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好发议论而缺少斗争精神的性格。在长篇小说《前夜》(1860年)中,塑造出保加利亚革命者英沙羅夫的形象。后来发表长篇小说《父与子》,刻画贵族自由主义者同平民知识分子之间的思想冲突。

二、多余人形象

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主人公奥涅金是出现在俄国文学作品中最早的多余人形象,这是“多余人”的开创者,此后,屠格涅夫在1850 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随着这篇小说的发表,使人们对多余人的形象印象更加深刻。除此之外的多余人形象还有莱蒙托夫作品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作品中的罗亭、赫尔岑作品中的别尔托夫、冈察洛夫作品中的奥勃洛莫夫等。

三、《罗亭》中的多余人形象

十二月革命党人起义为标志的俄国贵族革命遭到失败以后,俄国开始了尼古拉统治的反动时期。沙皇当局迫害先进的贵族知识分子,加强书报审查制度,传播宗教思想和神秘主义,尤其是1848年欧洲革命后,在这方面更有过之无不及。尽管这样,现今的社会阶层——贵族知识分子并没有折服。他们继续着前人的事业,揭露农奴制,与现存制度相抗衡;他们强烈反对压迫个性,热情宣传自由思想,表达对新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罗亭是19世纪40年代俄国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他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哲学修养也很高;他关心重大社会问题,尊崇科学思想,坚定自己的理想,有一定的人生目标和追求;他思维敏捷,富有才学,话语对人们很有感染力。可是,他的过人天资和满腹才学却并未被他付诸到对人生追求的实践中,徒有才学,这也正是他的悲哀所在。

四、《贵族之家》中的多余人形象

贵族青年拉夫列茨基在爱上了瓦尔瓦拉,莫斯科退伍少将之女后便与她结了婚。在定居巴黎后,瓦尔瓦拉经常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拉夫列茨基发现了妻子的不忠后也离开了家。回国后他遇见了丽莎,随即在他们之间产生了爱情。他从报纸上得知妻子已逝的消息,这使他对幸福又充满了希望。可是之后瓦尔瓦拉却突然出现了。由于虚假的死讯,他的幸福破灭了,丽莎也因此进了修道院。由于妻子的恳求下拉夫列茨基没有选择和她离婚,他选择一个人在余生孤独地走下去。八年后当他故地重游再次踏进丽莎家时,发现一切都已改变,故人也已不在。他在花园里独自一人静静地回忆过去,然后悄然离去。《贵族之家》发展了多余人这一类型。拉夫烈茨基充满热情,有更高的人生追求。在他的意识里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但是却不知道究竟应该怎么做。《贵族之家》的现实思想是幸福问题,是人追求幸福的规律。然而拉夫烈茨基没能获得个人幸福,他的幸福被所谓的义务阻碍,他追求的幸福终究是一场虚无。

五、结语

多余人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贵族阶层,有优越的生活环境,接受最好的文化教育,他们既不愿苟同于上流社会的思想,又无法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远离人民。他们有崇高的理想追求,却没有为此采取实际行动。 黑暗的现实引起他们的不满,遭到他们的鄙视,却没有激起他们的斗志,面对俄国的现实社会状况他们是无能为力的。因此,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只是抱有虚无的热情,却不为此付出真正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