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文科学报编委会的设置与定位

2017-04-19 22:04刘云
卷宗 2016年12期
关键词:国际化设置定位

摘 要:编委会对于一份学术期刊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高校学报而言,编委会的设置与职能发挥需要充分尊重学报编辑部的自主性,改变以往由学校任命的组织办法,由编辑部根据学报自身现状和发展需要对编委会人员组成进行及时调整,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编委会功能。对于高校文科学报而言,编委会可以作为智囊团,对学报工作起辅助的指导、监督和咨询作用,而不应该作为学报编辑部的权力机构和决策机构,这不符合文科学报自身的特点。当下高校文科学报的发展面临国际化的问题,但在编委会设置过程中,应立足刊物实际,根据自身情况准确定位,不应该盲目追求国际化。

关键词:高校文科学报;编委会;设置;定位;国际化

编委会对于一份学术期刊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常来说,成功的编委会是一份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保证,对于学术期刊形象的树立和传播起到独特作用。已有文献对学术期刊编委会的功能与作用等各方面都已有了较为丰富的研究[1-7],但是,现有研究多是以科技期刊为样板进行分析,在研究中也没有认真分析高校学报在现阶段所面临的具体形势和问题,因此某些结论对于文科学报就难以适用。本文从高校文科学报实际情况出发,对文科学报编委会的设置及定位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高校学报的主办单位是各个高校,这种特殊的行政关系决定了高校学报编委会也往往是由学校行政任命的,学报编辑部在编委会的人选方面缺少自由度。这会带来一些相关问题:一是,在编委人选方面,以行政职位代替学术水平,搞平均主义原则,以各个院系负责人为主。众所周知,学报是一个学术刊物,编委会职能的发挥依托的正是其编委委员的学术水平,而以行政职位来推选学报编委,既不能有针对性地突出学报的优势学科,也不能有效反映一个人的学术水平。这样的编委会形同虚设,编委们都只是挂名而已,并不承担相应的职责,对学报的发展也起不到正面作用。二是,编委会新陈代谢较慢。行政任命的方式周期长,不够灵活,无法根据学报的发展现状以及编委的现实状态及时更换和补充编委。有的编委会任命后十几二十年都没有变动。有的编委退休后就不再进行学术研究,有的编委早已不在本校教学,平时也难以联系与沟通。这样的编委会如同僵尸,无法跟上当前社会和学报发展的最新要求,无法及时体现和充分发挥学报的自身特点和学科优势,自然也无法真正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为学报发展出谋划策。三是无法在编辑部与编委会之间的工作磨合中,留住和补充真正认真负责、能够为学报发展尽心尽力的编委,及时淘汰那些徒有虚名却并不愿贡献力量的学者。因此,从学报的实际工作情况来看,学报编委会的组织应该在分管校长牵头授权之后直接交由学报编辑部负责,编辑部根据自身学科分布、学科优势、特色栏目的需要等等,选择和聘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学报的编委,并根据各位编委参与学报编辑部工作的情况决定编委的任期、去留等等。认真负责的编委,可以多担任几年,只挂名、不愿或不认真承担工作的编委则实行灵活的淘汰机制。及时更换和补充编委,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编委会的活力,否则编委会就成为一个摆设,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其次,有研究认为,“编委会是领导编辑部工作的权力机构和决策机构,……也是期刊编辑部开展业务工作的领导者”[7],“编委会是期刊的主要职能机构之一”,其主要职责包括“建议、决定编辑出版方针及期刊的发展方向”[4]1121。对此,我不能认同,这对于高校文科学报实际工作而言也有较大偏离。1998年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学报编辑委员会是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的学术指导机构,应对学报编辑出版工作起指导、监督和咨询作用。”我们对于编委会的认识和定位都应该以此为基础来展开。虽然作为学术期刊的一个职能机构,编委会对于期刊的发展确实可以起到重大作用,但是编委会是否能够作为期刊日常工作的权力机构和决策机构,决定期刊的编辑出版方针及发展方向,这是需要商榷的。对于科技期刊来说,科学研究的分工已经导致学科的专业细化程度远较文科学报要深刻。科技期刊的稿件其专业细分程度已远远超过人数有限的编辑数量,编辑往往只能在粗略把握来稿方向之后再把稿件分配到相关领域专家那里进行复审。编委作为各学科领域专家对期刊的稿件处理权限自然也会非常大,乃至可以决定稿件生死。但这种决定仍然不能也不应该代替编辑部及主编和副主编对于稿件的取舍。从本质上说,编委会毕竟不是一个正式的编制,它只相当于期刊的智囊团,作为期刊编辑部的辅助机构存在,即使各位编委都是专家,也决不能让编委会取代编辑部的各项职能,成为决定期刊发展的主要职能机构。编委会成员的兼职身份及分散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适合也不可能像专职主编一样从期刊的整体发展出发为刊物制定明确的发展方向、发展路线并统筹处理编辑部日常工作。主编是一个期刊的靈魂,编委会可以为期刊发展出谋献策,但究竟要往哪个方向发展,它最终呈现给读者的面貌是怎样的,它能够形成什么样的风格和特色等等,都还是要由主编带领下的期刊编辑部负责。尤其是对于以思想性、人文性见长的文科学报而言,主编往往更能发挥其主动性和优长,使刊物呈现出特殊的风格与特色。否则,编辑部内各位人员便沦落为纯粹的校对人员和排版人员了。这是对编委会职能的误解。对于文科学报尤其如此。自古哲学社会科学等等学科,虽然也进行了专业化的分工,但是作为研究人类精神世界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学科,文史哲从来都是相通相连的。所以文科学报的编辑虽然也有自己的专业方向,但是其区分度,并没有科技期刊的编辑这么专精尖。对于文科编辑而言,通过观点推敲、文字叙述、思维逻辑、材料论证等几个方面对文章进行把关,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淘汰不合格文章的,虽然有一部分稿件仍然需要送给编委审查,但是编辑对于通过编委取舍稿件的依赖度没有科技期刊编辑高。这也决定了文科学报的编委会不可能像上述引文所言,承担起学报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因此,编委会对于文科学报而言,其定位在“高级智囊团”更为合适。也就是通过审稿、投稿、约稿、宣传、策划等方面的工作,为学报发展提供切实的帮助与支持,也就是《管理办法》中所言的“指导、监督与咨询”,从而为提升学报质量,扩大学报影响发挥作用。

第三,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全国各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都提出了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这对于高校发展而言,无疑是具有宏图伟略的方针,是中国文化和科技实力崛起的象征。高校发展如此,对于展示高校科研实力的重要窗口,高校学报在高校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无疑要承担重大的责任。因此,不少学报都把国际化作为自己的更高目标。有学者认为,“高校学报国际化办刊之路是每个学报必须面对的问题”[8]但是,对于科技期刊而言,走国际化道路似乎更容易实现,目前全国几十家高校学报的英文刊几乎清一色都是理工科为主,在编委会的设置上,走国际化道路也已成为共识:“国际化的期刊需要有国际化的编委队伍。国际编委会是国际期刊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国外编委的数量、参与程度是反映一本期刊国际化的重要标准之一。”[9]国际编委数量也成为这些期刊强调的内容。对于力图走向国际化道路的科技期刊而言,这是必要的,因为就科技发展水平而言,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科技创新和发展引领者都在国外。从《浙江大学学报(英文刊)》来自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名审稿专家[10]来看,其期刊编委中的国际编委数量也占很大比例。以《浙江大学学报(英文A刊)》为例,其54名期刊编委中,共有14名国际编委[11]。对于文科学报而言,国际化却不容易实现。2002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文科学报的最终目标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和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治国理政的系统思想,经过半个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努力,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节点,为了实现中国梦,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落实五大理念。在此形式下,高校学报也成为宣传中国思想、突出中国特色、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桥梁。因此,在办刊思路上,除了国际化之外,高校文科学报更应该立足于中国实际,深入研究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对于高校文科学报而言,在特色化办刊思路的指引下,立足本校优势学科的优势人才,面向全国的知名学者专家,在切合实际的刊物定位中,成立符合自己刊物实际要求的编委会才是当务之急,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聘请国际编委,尽力实现国际化传播,为中国学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不是盲目追求国际化。

综上所述,对于高校文科学报而言,编委会的设置与职能发挥需要充分尊重学报编辑部的自主性,改变以往由学校任命的组织办法,由编辑部根据学报自身现状和发展需要对编委会人员组成进行及时调整。在依托本校优势学科及知名专家学者的基础上,突出学报办刊特色,同时积极面向全国,聘请国内相关领域较有影响力且认真负责的专家学者担任学报编委,为学报发展献策献力,有效提高高校文科学报办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陈翔. 学术期刊编委会履行职责中常见问题分析[J],编辑学报, 2007(6):453-454.

[2]朱晓文,宋冠群. 编委会对提高期刊质量所起的作用[J],编辑学报, 2013(6):564-566.

[3]朱大明. 学术期刊编委会作用评价指标初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7):975-977.

[4]张立伟, 姜春林. 编委学术表现与期刊质量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9):1121-1126.

[5]朱大明.学术期刊编委会人数规模的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1):33—38.

[6]王金蓮.高校学报编委会作用的最大化[J],编辑学报,2012(6):573-575.

[7]蒋涛.充分发挥高校学报编委会效能的若干分析[J],科技与出版,2008(12).

[8]杨帆.近十余年高校学报国际化办刊趋势研究[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4(1).

[9]黄东杰,等.英文期刊中编委会的国际化及其作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4): 157.

[10]张月红.让中国期刊自信地走向世界——《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的办刊思路与实践[J],传媒,2011(10):26.

[11]参见http://www.zju.edu.cn/jzus/editorial_a.php.

作者简介

刘云(1978-),安徽淮北人,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编辑,副编审,文学博士。

猜你喜欢
国际化设置定位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青年择业要有准确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