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日左翼诗歌大众化之差异

2017-04-19 23:40张桂丹
卷宗 2016年12期
关键词:大众化差异

张桂丹

摘 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日左翼诗歌犹如红色风暴,迅速席卷中日诗坛,成为主流。在论争的推动下,中日两国都出现了左翼诗歌大众化运动的高潮。虽然两国左翼诗歌都朝着大众化的方向大步前进,但其大众化的道路却不一样,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中日左翼诗歌;大众化;差异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无产阶级运动蓬勃兴起,国际左翼文学运动也随之狂飙突进,横扫东亚。中日左翼诗歌应蕴而生,犹如红色风暴,迅速席卷中日诗坛,成为主流。“大众化”是中日左翼文学运动的共识,是自觉的阶级意识,也是中日左翼诗歌政治化的必然选择。对如何推动和实现艺术大众化,中日两国左翼诗坛都展开了激烈的论争。日本展开了两次艺术大众化的论争,中国的“左联”也进行了三次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在论争的推动下,中日两国都出现了左翼诗歌大众化运动的高潮,左翼诗坛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大量的左翼诗篇创作出来。虽然两国左翼诗歌都朝着大众化的方向大步前进,但其大众化的道路却不一样,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 中日左翼诗歌大众化的基础不同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到1921年,入学率达到了95%,促进了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到了大正末年,日本的文盲率只有5%,工人农民几乎都认识字,大众化的推进根本不需要考虑读者的阅读问题,因此可以向纵深发展。而且,很多的工人农民自己进行文学诗歌创作,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相当水准的工人农民作家、诗人,如荒田寒村、宫地嘉六、小川未明、新井纪一等,甚至还出现了专门刊登工人文学作品的杂志《劳动文学》和《黑烟》。而中国则明显不一样,由于近代中国文化教育的落后,很多工人、农民不认识字,文盲率高达90%,这使得中国推进大众化,就比日本艰难得多,更不用说象日本一样涌现出一大批工人农民诗人队伍了。因此在中国,主要还是小资产阶级诗人,真正的工人农民诗人非常罕见。鲁迅就曾指出,所可惜的,在左翼作家中,还没有农工出身的作家。既然无产阶级自身创造不出无产阶级诗歌,那也只有让具备了无产阶级意识的知识分子来创造。小资产阶级左翼诗人一方面深入工农、体验工农,办夜校以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设立工农通讯员以培养工农诗人,另一方面大力提倡通俗化,解决工农大众“看得懂、能理解”的问题。蒲风就说到:“所谓大众化,是指识字的人看得懂,不识字的人也听得懂,喜欢听,喜欢唱。”

2 中日左翼诗歌大众化的道路不同

虽然中日左翼都高度认同大众化,并全力推进大众化,但由于大众化的基础不一样,在推进大众化的道路上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日本左翼诗人团体“普罗诗人会”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鼓励工农诗人进行诗歌创作。提出的口号是“通过移动活动,把我们的诗送到工场农村去”《无产者的诗》发表的54篇诗歌中,就有32篇写自工场农村的诗人。正是在这种措施的激励下,日本诞生了一大批工农诗人,如根岸正洁、伊藤公敬,是日本第一代工人诗人,其出版了《在底层歌唱》诗集。还有松本淳三、新岛荣治等著名的工人诗人。另外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解决左翼诗歌的创作方法问题,如诗人的阶级感情、话语立场、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问题等,这实质是大众化的高级阶段,可以在更高层次上探索大众化的问题。而中国左翼诗歌大众化的道路明显区别于日本,由于中国工农大众文化水平低的现实国情,大众化的首要任务,是通俗化和最低水平的普及,其实质是大众化的初级阶段,重点是解决诗歌的表现形式如何和大众欣赏趣味相接通的问题,解决工农大众“看得懂、能理解”的问题。

3 中日左翼诗歌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不同

中日左翼诗歌在大众化进程中,由于基础不同、道路不同,导致其在艺术形式上也存在明显差异。基于中国工农文盲率高的现实国情,中国左翼诗人做出了“歌谣化”的努力,采用民歌、民谣等形式创作新诗,大规模地推进诗歌“歌谣化”,如《新诗歌》的很多诗作都是利用了民歌、时调、儿歌等民间通俗形式创作出来的。任钧提出,“从诗的本质上说来,诗并不是为了眼睛,而是为了耳朵而创作的。”基于此,左翼诗人还突出强调诗歌的“群体的听觉艺术”特征,注重押韵,将诗与音乐结合起来,造成一种强烈的节奏感。如蒲风的《茫茫夜》最后是这样:“黑暗!黑暗!黑暗!雷鸣!雷鸣!雷鸣!风雨声中,夹杂着晓鸡啼音!”节奏感就非常强烈。为推进诗歌的“听觉化”,左翼诗人大力创作朗诵诗和大众合唱诗,当时的“诗朗读”成为了全国最具时代性的诗歌运动,风靡一时。虽然工农不识字,但可以通过“听”而感受到左翼诗歌的力量,实现了左翼诗歌的传播与影响。而日本诗人在创作上,明显没有中国诗人如此炽热的情感,由于很多诗人是工农诗人,他们大多客观地描写劳苦大众的生活艰难和本能反抗,更具写实主义特征,叙事诗成为主要的表现形式,长篇叙事诗也曾经很有影响,如《活的枪架》、《间岛游击队之歌》等。还有讽刺诗也成为日本左翼诗坛的重要诗作之一,如小熊秀雄就写了大量讽刺诗,即具有战斗精神,又具有幽默感,在指桑骂槐中实现对现实的批判。

4 中日左翼诗歌大众化的理论依据不同

虽然中日左翼诗歌在大众化道路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由于理论上的过激,侧重的观点不一致,导致中日左翼诗歌都存在着明显不足。日本诗歌大众化的理论来源于苏俄,并且经历了两次大众化的论争,通过论争,一方面为左翼诗坛带来了繁荣局面,一方面,也存在艺术与政治关系的不同意见。日本由于在1930年7月的《关于艺术大众化的决议》中形成了一致的结论,认为不管是高级艺术还是大众艺术,都是无产阶级艺术。这个结论使得日本左翼诗歌没有在过分强调政治功能上走得太远。而中国则不一样,中国左翼诗歌深受日本影响,更进行了三次大众化的论争,通过论争,更具强烈的排他性,导致拒绝原本属于诗歌美学范畴的东西,缺少美感享受。如太阳社的华汉就说,“只要他这种作品能够教化千百万工农团结起来,那我们也要赞扬他是天字第一号的无产阶级文艺,顶呱呱的有艺术性和艺术价值的东西。”同时,大众化变成了“宣传化”,功利性太强,诗歌以政治宣传为目的,文学层面考虑的少,政治思想层面考虑的多,诗歌作品没有审美意识,诗意浅薄,写法单一,缺少回味。

5 结语

总之,中日左翼诗人都推崇大众化,并在实践中大力推进大众化。正是在大众化的不断论争与实践中,使得左翼诗歌不断繁荣发展,成为红色风暴、诗坛主流,左翼诗歌大众化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由于中日两国国情不同,左翼诗歌大众化的基础、道路、艺术形式和理论依据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

参考文献

[1]蒲风.诗人印象记:郭沫若,[M].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

[2]森堡.日本普罗列塔利亚诗人会的发展概观 [M].榴花诗刊1932年第2期

[3]任钧.新诗创作讲座(一)[M].新诗歌第1卷第4期,1933年4月

[4]華汉.普罗文艺大众化的问题,《拓荒者》1930年4月合刊

猜你喜欢
大众化差异
相似与差异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DL/T 868—2014与NB/T 47014—2011主要差异比较与分析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浅谈新闻语言的大众化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收入性别歧视的职位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