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的方法论分析

2017-04-20 16:47任珂琳
青春岁月 2017年5期
关键词:子夜

任珂琳

【摘要】茅盾的《子夜》是五四以来社会剖析小说的杰出代表。这部小说以阶级理论为核心,认识和观察社会,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合理性这一观点。不论是小说的架构,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安排都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科学方法论不谋而合。本篇論文主要从阶级矛盾和矛盾分析、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以及社会主体研究方法来分析这部巨著。

【关键词】《子夜》;阶级矛盾分析;真理与价值;“现实的人”

《子夜》作为左翼文学的代表作,其文学艺术价值和社会历史价值都备受关注。不论在题材的选取,人物的塑造还是思想的凝结等方面都值得深入挖掘。作品中各色人物不同的命运,不同的独白,仿佛栩栩如生地映照在眼前。《子夜》中的人物形象群,不只有吴荪甫,赵伯韬等典型,更有屠维岳,徐曼丽,范博文等众多艺术形象。作品结构宏大,篇幅多,情节环环相扣。作为一篇长篇巨著,是不怕历代读者重读,重评的,正所谓“真金不怕火炼”。谈到其社会历史价值,小说主题表明了“无产阶级的合理性”的鲜明立场,成为左翼文学的一面旗帜。

《子夜》主要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初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向我们展示了战争纷乱而又纸醉金迷的上海的民族资本家的事业和生活。作品的主人公吴荪甫是民族资本家的典型,他是一个铁腕人物,留学归来,拥有着雄心壮志,一腔热血想要建设和发展民族工业,并与倾销中国市场的外国货源竞争。因此,他与矿业资本家王和甫、交通运输业资本家孙吉人共同建立起了以金融和实业为主的益中信托公司。由于吴荪甫精明能干,并拥有一套企业管理的本领,不久他就通过吞并小型企业发展壮大。吴荪甫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斗争,是贯穿全书的主线。益中信托公司,是吴荪甫与赵伯韬斗争的主要力量。吴荪甫的家乡双桥镇发生变故,农民起来反抗,工人运动和罢工越演越烈,为了对付工人,吴荪甫动用了有见识有谋略的青年职员屠维岳,并暗中买通带头女工姚金凤,只为平息工潮组织,然而事发之后,姚金凤却威严尽失,被当作资本家的走狗,再次工潮运动之时,吴荪甫又只能假意辞退姚金凤,并提升告密的女工的职位,这样一来,工人反而不肯接受对工头姚金凤的处置,从而正中吴荪甫之意,于是他撤回命令,并放假一天,最终解决掉了罢工问题。同时赵伯韬和吴荪甫交易事务所的斗争几个回合下来,益中信托公司亏了八万元,屋漏偏逢连阴雨,又一轮的工人罢工袭来,但偏偏瓦解工人组织的伎俩被识破,吴荪甫和公司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境地。就在这时,赵伯韬想要在吴荪甫的银行投资控股,吴荪甫为了拼一把,把所有产业都拿来做公债,从此陷入了空买空卖的境地。最终一轮轮打击,吴荪甫还是破产了。

小说曲折的故事情节向我们无情揭示了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在特定时代的悲剧,典型人物吴荪甫所代表的民族资本家的悲剧也奠定了这部小说所表现的时代意义和社会内涵。本篇论文以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观点来分析这部著作。

一、阶级矛盾和阶级矛盾分析

茅盾的《子夜》主要向我们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内忧外患的生活图景,把动乱而又不失繁华的上海作为主要叙事地点,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展开小说,表现主题的。正如马克思主义和社会科学方法论所讲,矛盾既具有对立性,又具有统一性。吴荪甫和赵伯韬之间之所以有矛盾,是因为他们有相同之处,他们都是资本家,他们渴望权位和利益,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但他们的追求和目标又不尽相同,赵伯韬不仅是买办资本家,也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公债场上的魔王,他唯利是图。然而吴荪甫是具有复杂双重性的民族资本家,一方面,他虽然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却一腔热血想重振祖国和家乡的经济产业,所以他同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是有矛盾的;另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具有软弱性,他需要帝国主义的扶持,从而又成为反动势力的助推手。同时,运用阶层矛盾分析的方法,我们可以得知,利益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突出地表现为阶级矛盾。吴荪甫是民族资本家,归根到底他与工人阶级相比,在生产关系所有制的地位上具有绝对优势,因此他压榨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残酷的剥削他们的生产商品和利益。正如列宁所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在那个特殊的半殖民半封建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的矛盾更加具有斗争性和统一性。在民族资产阶级需要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作斗争时,工人阶级是他们最好的帮手,这时他们具有同一性:可是在发现工人阶级觉醒之时,民族资产阶级又依靠国民党军警镇压工人运动,他们具有激烈的斗争性。因此,在整部小说中,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是鲜明的。而吴荪甫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是迂回而又复杂的,相互依存而又相互斗争。

二、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真理与价值

20世纪20年代末到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思想理论界围绕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展开了一场论争。这次论战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开始的。由于大革命的失败,中国革命进程转入低潮,各种革命力量都在重新思考并探寻中国的发展之路。中国要不要革命?中国要进行什么性质的革命?种种问题都归结于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上。“新思潮派”成为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中马克思主义阵营的代表,与之对立的另一方是以托派严灵峰、任曙为代表的反马克思主义流派。郭湛波在1935年出版的《近50年中国思想史》一书中,把1927年—1934年这一阶段的思想特征描述为:“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主要思想,以辩证法为方法,以辩证唯物论为基础,以中国社会史为解决中国问题的锁钥。”就在这样一个理论纷争,社会动乱的年代,茅盾的《子夜》诞生了,其作品的主题就是无产阶级的合理性,通过作品宏大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向我们揭示了资产阶级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现实,在文学的领域向中国人民立起了鲜明的无产阶级标杆。

社会剖析小说是左翼小说的主流,茅盾的《子夜》更是社会剖析小说的典型。社会剖析小说,是把认识社会本质作为目的的小说。这种小说不仅揭示了社会发展本质,探索了社会发展趋势,更力图总结了历史规律。这类小说主要以阶级理论为核心去观察社会,认识社会。社会剖析小说,一般把认识社会价值作为最高的文学意义。

茅盾在《子夜》中运用阶级理论的观点,以左翼的立场,向我们展示了那一时期的社会本质,并揭示无产阶级的合理性这一观点。这部小说的主题涉及到“到底要走哪条道路才能解放和发展中国”的问题,因此作者通过一幕幕民族资本主义的社会命运悲剧,揭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资产阶级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进一步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合理性。茅盾先生的这种写作思路同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真理和价值不谋而合。只有当研究者近距离甚至零距离地“参与”了观察对象的活动或行为,才能真正的体认和理解社会现象的内部联系和矛盾运动,把握住作为现象和本质之统一的“社会现实性”,进而如实地进行事实描述。只有正确认识社会的本质,观察到社会的规律,才能在此基础上对社进行理性合理的判断,做出价值评估。正是在社会动荡的时期,作家亲身目睹和经历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动荡和变迁,从而做出理性合理的分析和判断,之后通过自己的作品的思想和情节架构表现自己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从一定程度上,这是文学作品的最高度价值的体现之一。

三、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茅盾先生的《子夜》以宏达的叙事结构向我们展现了30年代上海社会的横剖面,既有商业圈的尔虞我诈,又有资本家和工人阶级的微妙关系,最重要的是塑造了一系列的经典人物,不论是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吴荪甫,还是奸诈荒淫的公债大魔王赵伯韬,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篇论文即循着作品的视角来考量作者是怎样以“现实的人”作为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来进行创作的。《子夜》中塑造了众多典型形象,屠维岳是与吴荪甫这一人物形象具有相同深度的人物形象之一。列宁说过:“奴才的地位使奴才必须把一点点爱人民的行为同百般顺从主子和维护主子利益的行为结合起来,这必然使作为社会典型的奴才是虚伪的。”他机智镇静,干练阴险,有胆量。作为吴荪甫的鹰犬,他的性格与吴荪甫相辅相成,为吴荪甫扫清工厂一切工潮运动,是典型的“两面派”。他一边借助军警暴力来压制工潮,一边又甜言腻语稳住工人,并总是在军警和工人相持不下的狀况之下作为一个调解人出现。“和平解决”是屠维岳一贯的伎俩。从小说内容角度来说,茅盾先生正是以屠维岳为例来进行文学创作,让我们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来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屠维岳是官僚与商人的后代,因此他潜移默化的具备了双重性格。一方面,他具有工厂中其他人所不具备的特殊的气质和修养,以及超人的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另一方面,他又机智狡诈,左右逢源,有很强的应变能力。他善于安抚工人,并了解工人的心理需求与其周旋。同时对吴荪甫表现出很自然大方的一面,给吴荪甫的第一印象就不同常人,因此有了之后的重用。然而,高超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让他清醒的认识到工人运动的不可避免,势不可挡。“大雷雨之前必有一个时间的平静,平静的一点风也没有”。屠维岳是劳资矛盾不可调和的时代中出现的暂时“润滑剂”,可是他的出现绝不会改变这种势不可挡的历史进程,以他作为切入点来考察那一时期的社会状况,会更加明晰。屠维岳是介于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灰色地带”,与任何阶层他都可以游刃有余地相处,在利益的得失中游刃有余,他是“现实的人”的典型。离开“现实的人”这个出发点,用神、绝对观念、抽象的人性等去解释历史,都不可能正确地说明历史。

四、结语

《子夜》这部巨著结构宏大,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半封建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广阔的社会图景,而且塑造了众多经典人物形象,更是通过主人公的商业悲剧进一步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合理性这一鲜明主题。

小说中表现出的传统的历史性溃散、人性的堕落与蜕变、个人命运的无情改变与社会生活秩序的现代调整,没有答案的未来,构成《子夜》多重文化主题,《子夜》的审美意义也因此而变得极为丰富。

本篇论文把作品《子夜》的叙事结构以及人物塑造等方面放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这一论题中加以分析和论述,通过阶级矛盾分析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等来分析,更是显示作品创作的多元化倾向以及作家的思想高度。茅盾正是力图把自己置身于社会的洪流之外,去抽丝剥茧地理性理清和分析各阶层的矛盾和利益代表,通过故事情节的合理安排和推进,人物形象的真实塑造,来表达个人的价值理念和鲜明主题。不论是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还是在进行文学批评时,结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来分析都大有裨益。在时代的洪流中,文学与政治始终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因此,《子夜》就其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来讲,都具有重大的划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清迎, 申燿林.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J]. 宜春学院学报, 2011(7).

[2] 杨春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71.

[3] 杨春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58.

[4] 李城希. 《子夜》的艺术世界及周边问题[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

猜你喜欢
子夜
《子夜》主要人物关系图
浣溪沙·己亥十月十六子夜吟
咏雪花
段学俭(一首)
认识子夜
尤基,我的夜晚之光
子夜秋歌
胡越
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