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密度对大豆品种长农13的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2017-04-20 17:21丁建徐振华岳本奇尹方坡
农业与技术 2016年24期
关键词:产量

丁建++徐振华++岳本奇++尹方坡++赵东芳++袁媛++赵宽++李海波++李琳英

摘 要:通过不同栽培密度对大豆品种长农13的产量、株高、分枝情况、单株结荚数量、结荚型式、单株节数和单株粒重等方面的影响研究探讨。得出大豆品种长农13在栽培密度达到20万株/hm2左右时产量最高,建议在肥水条件和栽培技术条件较高的情况下适当降低密度。

关键词:栽培密度;长农13;产量

中图分类号:S56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038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政策的不断深入和农业可持续战略的实施,吉林省对扩大优质大豆品种种植面积的需求不断增加,长农13大豆品种2002年被评为吉林省名牌产品,列入国家成果转化项目,2003年获国家品种后补助二等,列入国家跨越计划项目;被吉林省农业委员会评为2006年主导品种。在吉林省优质高油大豆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提高油大豆品种长农13的栽培水平和单产量水平对于吉林省高油大豆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品種

试验材料为大豆品种长农13。实验品种由长春市农业科学院大豆所提供。

1.1.2 试验地点及供试土地农化性状

本试验2010年在长春市农业科学院试验田中进行。前茬作物为玉米,土壤类型为黑土。土壤基本农化性质见表1。

1.1.3 施肥量

底肥:有机肥15t/hm2、磷酸二铵150kg/hm2、硫酸钾50kg/hm2。

1.2 试验方法

1.2.1 田间试验设计

在施肥量相同,管理措施相同的基础上,设5个不同的种植密度,分别为17万株/ hm2、20万株/ hm2、23万株/ hm2、26万株/ hm2、29万株/ hm2。采用裂区设计,以密度为主区, 3次重复,5行区,行长5m,行距0.68m,小区面积17m?。两边3行保护行,两端保护区5m,间隔0.5m、过道1m。成熟期产量的测定,每小区收获中间3行,计产面积10.2m2,折算成,公顷产量。取样时按重复每个密度处理,每行取1株,共计5株进行考种。

1.2.2 考种内容

考种内容:株高、节数、分枝数、瘪荚数、一粒荚数、二粒荚数、三粒荚数、四粒荚数和单株粒重等指标进行考种。

1.2.3 土壤样品采集

土壤基础肥力采集0~20cm耕层土壤混合样品,分析项目为: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pH值等。采用常规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田间试验产量结果列于表2。可见长农13栽培密度在2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在29万株/hm2时产量最低,密度在17~20万株/hm2之间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成正相关性,密度在20~29万株/hm2之间产量随密度增加而下降,呈负相关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处理23万株/hm2与处理29万株/hm2之间差异显著水平;其余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长农13高油大豆品种产量与密度之间的相关性显著。

2.2 不同栽培密度对株高情况的影响

田间试验产量结果列于表3。可见处理29万株/hm2的株高最高。处理17万株/hm2的株高最矮。密度在17~29万株/hm2之间株高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呈正相关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间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品种长农13株高与密度之间不存在的显著相关性。

2.3 不同栽培密度对分支情况的影响

田间试验产量结果列于表4。可见处理长农17万株/hm2的分枝数最多。处理长农29万株/hm2的分枝数最少。密度在17~29万株/hm2之间分枝能力随密度增加而下降,呈负相关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间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长农13高油大豆品种分枝情况与密度之间不存在的显著相关性。

2.4 不同栽培密度对单株结荚数量的影响

田间试验产量结果列于表5。可见处理17万株/hm2的单株结荚数量最多。处理29万株/hm2的单株结荚数量最少。密度在17~29万株/hm2之间单株结荚数量随密度增加而下降,呈负相关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处理长农1317与处理长农1329之间差异显著水平;其余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长农13高油大豆品单株结荚数量与密度之间的相关性显著。

2.5 不同栽培密度对结荚型式比例的影响

田间试验产量结果列于表6。由图1可见处理26万株/hm2的四粒荚比例大,处理29万株/hm2的四粒荚比例小;处理17万株/hm2的三粒荚比例大,处理26万株/hm2的三粒荚比例小;处理23万株/hm2的二粒荚比例大,处理20的二粒荚比例小;处理20万株/hm2的一粒荚比例大,处理17万株/hm2的一粒荚比例小。处理20万株/hm2的瘪荚比例大,处理17万株/hm2的瘪荚比例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有处理26万株/hm2与处理29万株/hm2之间四粒荚比例差异显著;其余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分析结果表明,长农13高油大豆品种结四粒荚型式比例与密度之间的相关性显著。有处理17万株/hm2与处理20万株/hm2之间二粒荚比例差异显著;其余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长农13大豆品种结二粒荚型式比例与密度之间的相关性显著。其余各种结荚型式比例在各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长农13高油大豆品种结三粒荚、一粒荚和瘪荚得型式比例与密度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2.6 不同栽培密度对节数的影响

田间试验产量结果列于表7。可见处理17万株/hm2的节数最多。处理29万株/hm2的节数最少。密度在17~29万株/hm2之间单株节数随密度增加而减少,呈负相关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处理17万株/hm2与处理29万株/hm2之间差异显著水平;其余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长农13大豆品种节数与密度之间的相关性显著。

2.7 不同栽培密度对单株粒重的影响

田间试验产量结果列于表8。可见处理17万株/hm2的单株粒重最大。处理29万株/hm2的单株粒重最少。密度在17~29万株/hm2之间单株粒重随密度增加而减少,呈负相关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长农13大豆品种单株粒重与密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3 讨论与结论

3.1 栽培密度与形态指标

本试验研究了密度对大豆品种长农13株高、单株节数、分枝情况等形态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油大豆品种长农13,在密度17~29万株/hm2之间株高有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本试验密度对株高的影响结果与郭午(1964)、常耀中(1983)王丕武等(1994)的研究结果略有不同,3位学者认为株高与密度为显著的正相关,与宋启建等(1995)、劉金印(1987)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在单株节数方面,长农13在密度17~29万株/hm2之间单株节数有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达到了显著水平。本试验密度对大豆品种长农13单株节数的影响结果与许冬梅(1991)研究结果略有不同,该学者认为单株节数与密度为极显著的负相关;在分枝情况方面,大豆品种长农13在密度17~29万株/hm2之间分枝数量有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而宋启建(1995)、 许冬梅(1991)等研究表明,密度的改变会引起大豆分枝性状的明显变化,变化程度依品种类型不同差异很大,密度与所有分枝性状均呈负相关。郭午等(1964)认为分枝数与密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即密度越大、分枝越少,分枝长度和分枝重也显著降。常耀中(1982)认为密度改变后,受影响最大的是植株的分枝性状,并有较大的可塑性,因此在确定密度时,要考虑到分枝的调节机能。

3.2 栽培密度与产量

本试验研究了密度对大豆品种长农13产量、单株粒重、单株结荚数量和结荚型式的比例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长农13在密度17~29万株/hm2之间产量有随着密度的增加而成正态分布,在23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当栽培密度大于或者小于23万株/hm2时产量都会降低;达到了显著水平。但为了获得较高的产量,仍需要保证一定高的种植密度。实验结果同何世炜等(2005)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在单株粒重方面大豆品种长农13在密度17~29万株/hm2之间单株粒中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呈负相关性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这表明不同密度对不同品种的单株粒重没有特殊的影响。在单株结荚数量和结荚形式比例方面,大豆品种长农13在密度17~29万株/hm2之间单株粒中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呈负相关性。单株结荚型式主要以二粒荚和三粒荚为主,进一步表明在群体栽培条件下,大豆植株个体生长是直接受群体影响的,由于密度不同,个体产量表现得不一致。当个体植株产量最高时,单位面积产量并不一定高,主要受单位面积内个体数不够所影响的。影响大豆单位面积产量的最主要因素是单位面积荚数。因此,为了获得最高产量必须选出能够获得最高单位面积荚数的产量因素组合,即合理的栽培密度。

3.3 结论

通过不同栽培密度对高油大豆品种长农13的产量、株高、分枝情况、单株结荚数量、结荚型式、单株节数和单株粒重等方面的影响研究探讨。在本试验条件下得出如下结论。大豆品种长农13在栽培密度达到20万株/hm2左右时产量最高,建议在肥水条件和栽培技术条件较高的情况下适当降低密度。

参考文献

[1]李酉开.土壤农业化学常规分析法[M].科学出版社,1983.

[2]王丕武,孙玉书,杨伟光.大豆株型与种植密度关系的探讨[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4(12):14-18.

[3]何世炜.大豆播种密度对籽实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的研究[J].草业学报,2005(10):43-47.

[4]刘金印.大豆种植密度和群体结构指标的研究[J].大豆科学,1987,6(1):1-9.

[5]常耀中,董丽华.大豆高产规律及栽培技术研究[J].作物学报,1982(1):41-48.

[6]常耀中.大豆群体合理摆布与产量关系研究[J].大豆科学,1983,2(2):132-138.

[7]谢甫娣,李世兵,王荣光,等.大豆性状整齐度与产量的关系[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2(1):41-44.

[8]许冬梅.大豆不同品种类型对播种期及密度的反应[J].大豆科学,1991,10(4):291-297.

[9]郭午,张维久,牛裕洲.大豆合理群体结构的探讨[J].吉林农业科学,1964,1(2):9-18.

[10]宋启健,吴天侠,等.夏大豆群体结构对不同类型品种产量及农业性状的影响[J].大豆科学,1995,14(1):40-45.

作者简介:丁建(1962-),男,吉林省,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作物栽培与农业技术推广。

猜你喜欢
产量
2022年11月份我国锌产量同比增长2.9% 铅产量同比增长5.6%
今年前7个月北海道鱼糜产量同比减少37%
提高玉米产量 膜下滴灌有效
夏粮再获丰收 产量再创新高
世界致密油产量发展趋势
海水稻产量测评平均产量逐年递增
2018年我国主要水果产量按省(区、市)分布
2018年11月肥料产量统计
2018年10月肥料产量统计
2018年12月肥料产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