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叙事学角度论王小波的小说创作

2017-04-20 22:28徐莉茗
青春岁月 2017年5期
关键词:王小波小说

【摘要】王小波在1991到1997年大量写作,他的小说中充满了非叙事性话语,本文将小说中非叙事性话语分类:公开的评论、隐蔽的评论,通过形式分析其中所体现的王小波追求智慧、有性、有趣、的思想。

【关键词】王小波;小说;非叙事性话语

王小波生于1952年,经历了大炼钢铁、文革、高考、出国后,终于将写小说作为他毕生的事业。王小波有意追求小说叙事的与众不同,叙述视角的转变、叙述时间的跳跃获得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小说中的非叙事性话语同样突出,并鲜明地显露出作者的思想观点,却少有人研究,我的研究将从这个方面展开。

一、小说中的非叙事性话语

胡亚敏在《叙事学》中对非叙事性话语下的定义是:“叙述者(或叙述者通过事件、人物和环境)对故事的理解和评价,又称评论。它表达的是叙述者的意识和倾向。”根据她对非叙事性话语的分类相结合,我将王小波小说中的非叙事性话语分为公开的评论、隐蔽的评论。

1、公开的评论

胡亚敏认为,“公开的评论指叙述者直接出面,用自己的声音述说对故事的理解和对人生的看法,告诉读者如何看待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如何领悟作品的意义”。王小波小说中常常出现叙述者“我”在小说中进行写作,结合自己的经历叙述其他人的事情,叙述者常常跳出所述事件,对人物或行为进行评价,进而传达自己的思想。公开的评论是王小波最常用的非叙事性话语。议论,即叙述者发表的各种见解和看法,表达了叙述者的倾向,又分为指点、抒发和揭示。

首先,指点是对叙述形式的挑明。由于王小波经常将王二作为小说中的叙述者,王二自然在文中要说明自己是如何构思的。《万寿寺》最能体现这一点:叙述者“我”被车撞后失忆了,回到万寿寺后阅读桌子上自己失忆前写的一部部关于薛松做节度使的手稿,并把手稿内容悉数写出,读完后对手稿不满意,又重写薛松的故事,在这期间“我”不断找寻自己的记忆,小说将薛松的故事与“我”的故事共同展开。“我”总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復写发生在薛松身上的每件事情,想要穷尽一切可能性。

其次,王小波大量用到了“抒发”这种方式,抒发是叙述者明确表达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事件的情感倾向。如《寻找无双》中,同样以“我”为叙述者,叙述王仙客寻找无双的故事,在叙述鱼玄机将要处以死刑时的思想之后,“我”评论道“像这样的觉悟,现在虽不至于勒死,反正不能让她出国进修,因为出去准要胡说八道”,然后继续叙述接下来的事件。

最后,王小波在文章中还常常用到揭示。揭示是叙述者对人生、社会的探讨和看法,它往往超越作品的范围而具有普遍意义。长篇《红拂夜奔》的结尾,叙述者如此陈述,“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件事能让我相信我是对的,就是人生来有趣,过去有趣,渴望有趣,内心有趣而假装无趣。也没有一件事能证明我的错的,让我相信人生来无趣,过去无趣现在也无趣,不喜欢有趣的事而且表里如一。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只能强忍着绝望活在世界上。”

2、隐蔽的评论

隐蔽的评论即“叙述者隐身于故事之中,通过故事结构和叙述技巧来体现其对世界的看法,而自身不在作品中直接表明观点”。

体现在王小波作品中的是戏剧性评论,这指的是“叙事者自身不出面评说,他隐身于幕后,由人物和场面显示其见解”。在王小波的《三十而立》、《似水流年》、《我的阴阳两界》、《革命时期的爱情》等小说中,叙述者多以过去为底色,以现实为重点展开故事。叙述者王二无论是回忆过去,还是描写现在,都含有极大的戏剧性评论的特点,例如《革命时期的爱情》中,“我”回忆六七年的武斗,叙述者只是单纯的叙述整个过程却让人看到生活的荒谬。修辞性评论指“叙述者通过各种叙述手段暗示其意义的方式”。在王小波的小说中主要表现为对比,三部长篇小说整体上古今对照的结构就是对比,表现出古今并无不同。

隐蔽的评论将叙述者的观点隐藏,这种非叙事性话语让叙事更加含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能体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二、非叙事性话语中蕴含的思想

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曾提出“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观点,任何形式都是作家思想的表达,王小波小说中大量出现的非叙事性话语自然也不例外,这种叙事方式体现了他的文学思想。

《寻找无双》的序中写道“这是一本关于智慧的书。”王小波第一部长篇小说就描绘了智慧的遭遇。当王仙客一次次到宣阳坊寻找无双,用了各种方法,理清了所有思路,最后终于在宣阳诸君子的口中知道了无双的下落之后,叙述者却说尽管主人公IQ185,但人世间困难重重,无法找到无双。叙述者一次次说“我”与王仙客的相似之处,用非叙事性话语评论王仙客的行为、宣阳坊诸君子的思想,就是为了说明智慧在遇到愚蠢的民众时也无能为力。

王小波的小说中经常出现性,他将性作为人生的追求之一,在王小波笔下,性是纯洁的。《革命时期的爱情》中,有两个女主人公,一个是积极向组织靠拢,一直作领导的X海鹰,她对于性的理解就是强奸,是日本鬼子对妇女的迫害,这种性爱是王小波所批判的、讽刺的,这种性便是“混沌中的性”,是非正常的。与此相对比,是另一位女主人公——姓颜色的大学生,“我”与她事实上并没有发生性行为,但是“我们”对性的理解是单纯的,不掺杂社会观念、政治理念的,这种性才是真正的性。这种隐含的评论让读者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性观念。王小波主张干净的性爱。

长篇小说《红拂夜奔》的“序”中明确说明,“这本书里将要谈到的是有趣”。王小波将公开的评论、隐蔽的评论、含混的评论结合,虚构了卫公李靖从洛阳逃走,建造长安城的故事。李靖将长安造成了单一、无趣、方头方脑的城市,任何事情就要按着规矩来做,甚至死亡也要申请。在杂文《思维的乐趣》中他也曾写道:“假设历史上曾有一位大智者,一下发现了一切新奇,一切有趣,发现了终极真理,根绝了一切发现的可能性,我就情愿到该智者以前的年代去生活。”有趣是王小波一生的信条。

王小波无论写历史还是写当下,所关注的都是人的生活,他正是将关注个体生存,对社会的反思灌注到小说当中,非叙事性话语的使用,让他的思想更鲜明地传达给读者。

【参考文献】

[1] 胡亚敏. 叙事学[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 王小波. 王小波全集[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2.

【作者简介】

徐莉茗,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王小波小说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报刊小说选目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众声喧嚣,再读一读王小波
似水流年
倾斜(小说)
文人相重
文学小说
倒时差
不在小说中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