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木偶雕刻大师徐竹初的艺术人生

2017-04-20 12:26陈烨玲
百姓生活 2017年4期
关键词:木偶漳州民间艺术

陈烨玲

漳州木偶不仅是木偶戏的演出道具,也是福建漳州著名的手工艺品。漳州木偶以樟木为原料,经艺人精雕细琢而成,共有数百种造型。漳州木偶雕刻作为木偶戏道具制作中的一门特殊技艺,起源于晋代,兴盛于唐代,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2006年,漳州木偶雕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著名的漳州木偶雕刻艺术家徐竹初,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漳州木偶雕刻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子承父业,少年成名

小小一块不起眼的木头,经过选材、打胚、细刻、修光等十几道工序,成为戏曲舞台的人物脸孔,生、旦、净、末、丑,演绎人生百态。作为徐家木偶雕刻的第6代传人,徐竹初就身怀这种“点木成金”的绝技。

徐竹初1938年出生于福建漳州市一个木偶雕刻世家。清朝嘉庆年间,徐竹初的太高祖徐梓清开始雕刻木偶头,世世代代传承了200多年。到了第6代徐竹初这一代,徐竹初的父亲徐年松却不希望儿子学习这门手艺。因为在旧社会,徐年松担心儿子依靠这门手艺无法维持生计。

解放后,政府十分重视民间艺术,徐年松接到的雕刻木偶头的活儿多了,收入有所增加。他看到年少的儿子对木偶头雕刻很痴迷,才同意徐竹初学习这门手艺。

得到父母应允之后,徐竹初开始一点一滴向父亲学习雕刻木偶的技艺,慢慢显露了他在这方面的天赋。1955年,徐竹初的木偶雕刻作品荣获“全国少年儿童科学技术和工艺作品展览”特等奖。此时,徐竹初年仅17岁。徐竹初说,当年家里条件很差,晚上点的是煤油灯,他有时候凑近灯光雕刻,头发被烧了一大片才发觉。有一天半夜,他还在灯下雕刻木偶头,一不小心手指头被刻刀划破,鲜血直流,把手里的木偶头都给染红了。

1955年获奖使徐竹初一举成名,他因此受到中央领导人的接见。不久后,国家有关部门还拍了部电影,叫《少年雕刻家徐竹初》。这时,一个契机摆在了刚刚初中毕业的徐竹初面前:中央美术学院有意破格录取他。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他却无奈放弃了,因为那一年他的母亲病故了。徐竹初是家中长子,下面有好几个弟弟妹妹,父亲一个人难以支撑这个家,所以,徐竹初选择了留在家中帮父亲照顾家庭。

少年丧母的徐竹初,一面照顾弟弟妹妹,一面在父亲身边当助手,潜心学习木偶雕刻。

在继承中创新,形成独特风格

由于徐竹初学艺刻苦,肯于钻研,悟性又高,他的雕刻技艺日臻成熟。后来,他应邀加入漳州市木偶剧团,成为专业的木偶雕刻艺人。

徐家祖传的木偶雕刻,俗称“北派木偶”,其技法源自北方汉剧的风格模式,强调木偶戏剧的表情化与性格化,注重人物内在神情性格的表现。在创作中,徐竹初在落刀之前,总要认真研究揣摩所刻画人物的身世、身份、性格等,等思考成熟了才下刀。所以,他出手的作品刀法有力、造型严谨、彩绘精致、形神兼备、韵味十足。

徐竹初在继承祖辈雕刻技法的基础上,不断在创新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仅造型方面,由徐竹初创新设计的木偶品种就有600多种,戏曲的生、旦、净、末、丑等各行当齐全,既有传统名剧的名角,又有神话传说中的神仙、魔怪等形象,个个面目不同,生动传神。他还打破以往木偶不能动的传统,在木偶的脑袋里面设置了机关,使木偶的眼睛、眉毛和下颌可以灵活活动,比旧时固定的木偶更加传神而有趣。他制作的木偶不仅能上台表演,其精致程度也可作为工艺品收藏,最贵的一个木偶卖了8万美金。

徐竹初从艺半个多世纪,在国内获得的各类奖项不胜枚举。他的木偶作品曾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巡回展出,还曾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被誉为“活的文物”、“东方艺术珍品”和“中华一绝”。

创办木偶艺术馆,自费办班传艺

1996年,徐竹初在漳州市延安路创办了“徐竹初木偶艺术馆”,喜爱漳州木偶的人可以来此观赏、购买他雕刻的木偶工艺品。早已告别了少年时代生活困顿的徐竹初,如今最大的心愿是让木偶雕刻这门传统民间艺术传承下去。他不想保守徐家木偶雕刻艺术子承父业这种老旧的传承模式,而希望它能走出家门发扬光大。

过去拜师学手艺,都是学生恭恭敬敬地求师父收其为徒,但现在,徐竹初主动热心向徒弟传授技艺。为了漳州木偶雕刻这一民间艺术的传承,他和儿子徐强甚至自费办木偶雕刻培训班,只求招到更多的传承人。

徐竹初说:“如今,学习传统艺术要刻苦,又不容易赚到钱,所以愿意学习的人很少。有人来学,我都愿意教,无偿传授技术。”

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表示,让他感到可惜的是,全盘学下来的人不多,大部分是学到一半,能靠这个赚一点钱就赶緊自己去做了。所以,他感到担心、伤心。在结束采访时,徐竹初老人说:“我们下一步打算经济好一些时,再投资办班,多培养一些人。我相信漳州木偶雕刻这个传统民间艺术不会绝种。”

猜你喜欢
木偶漳州民间艺术
木偶和木偶戏
南康漳州龙
福建漳州面煎粿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走近木偶传承人
木偶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
民间艺术
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