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和尚念的经 biomega MN

2017-04-20 11:19MuA马
中国自行车·骑行风尚 2017年1期
关键词:车架重量马克

MuA马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是传说中的“自行车友好城市”,这里拥有全世界最高的“骑行通勤比例”,全城几乎45%的人选择骑车出行。而就在这样一个城市,也诞生了世界上数量最多的高档通勤车品牌,biomega就是这样一个独具哥本哈根血统,天生个性独立的自行车品牌。

1998年,Jens Martin Skibsted成立了biomega。Jens在大学读哲学,他对自行车在人们生活中起到的作用有独到的见解,对于他来说,自行车不应局限于一个普通的交通工具,而应该具有一种格调、甚至成為一种时尚。自创立biomega品牌伊始,Jens就希望自行车以及属于自行车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时尚符号。他还致力于推广自行车成为城市人民的主要交通工具,而不是选择了汽车,在通往市中心的路上却“身陷囹圄”,饱受拥堵带来的困扰。但是拘泥于传统的自行车设计来达到这个宏伟的目标似乎远远不够,于是biomega就成为了一个理想主义的载体,一个世界顶尖设计师尽情挥洒创意的平台。

让biomega名声鹊起的主要原因,离不开当时已经蜚声国际的工业设计师马克纽森(Marc Newson)。他亲自为biomega设计了整套视觉识別系统(VI)并设计了biomega MN车型。MN是他名字的缩写,这在他的设计生涯里并不罕见,除此之外还有为万宝龙设计的MN钢笔等作品。

马克纽森出生于澳大利亚,祖籍希腊,他最大的特点就是生性活泼。他从职业生涯的初期开始,就从来没有在一个国家的某一个设计机构待满3年以上。他对设计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和洞察力,同时又不拘泥于用画笔和蓝图发挥灵感,他最著名的作品“洛克菲勒椅”就是用反传统材料打造出来的一个杰作,后来在拍卖会上拍出了“在世艺术家最高价”的纪录。他的作品的独特基因是:巧妙运用曲线构成最基本的造型以满足最纯粹的需求。举个大家更熟悉的例子,就是Apple Watch。

当时在构思biomega的时候,马克纽森用一个连贯的曲线造型,将传统自行车车架的前后三角形打破,车架呈Z字形(类似Lotus 108的单桥式车架),由两块锻造的铝合金拼合而成,而且利用这个造型隐藏了大多数的线管。后轮采用内变速花鼓,摒弃了外变速的飞轮+拨链器,使整个作品简洁且浑然一体。

但是这里不得不提到,尽管从设计的角度审视,biomega是第一个应用这种“新潮”概念的日用车,但是一个毫无争议的事实,无法让所谓的大师作品“一鸣惊人”,那就是“重量”这个无法回避的难题。众所周知自行车是一个对重量要求非常敏感和苛刻的交通工具,人类能产生的能量区区几百瓦,很难恒定、高频率地输出,所以重量是自行车高档与否的一个重要的可以量化的衡量标准,重量重就意味着和“高级感”之间的差距。除此之外,尽管设计师设计过诸多优秀的概念作品,比如福特021C汽车,iPhone5C之类的产品。但是自行车产业分工非常细,技术分散化,一个自行车品牌除了能制造车架这一最基本的主件以外,其余的精力和能力范围就只剩下对供应链的协调这一项工作了。除了车架,其他90%以上的零部件都有各自的技术壁垒,品牌不可能做到全部亲力亲为,这不符合自行车行业的基本规律,所以除了车架造型以外,MN几乎没有任何亮点和优势。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行业特有的遗憾”。再有一点就是,自行车的灵魂是“一览无余”的,一个自行车的用途,哪怕是看着几何参考图、轮径大小,也能略知共二。因为它没有轮船、飞机、汽车那样可以用来装饰自己的“外壳”,所以一个设计师需要对这个产品最核心的价值和用户需求有明确的思路,而形成这种思想却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推敲和沉淀的过程。对于马克纽森这样“接活儿”的设计师,往往略有“水土不服”也非常正常。

今天并不是为了搞一个大新闻而对设计大师进行批判,实际上如今我国国内如火如荼的智能出行方式的竞争,已经日趋白热化。“智能XXX交通工具”、“颠覆骑行XXX动起来”这样的口号,至少在一线城市令很多人已经精神麻木了。实际上前人的经验,也是我们宝贵的财富。身经百战的大师,都未必能够和自行车谈笑风生,更何况恨不得明年就拉到2亿美元后年纳斯达克上市的你。

猜你喜欢
车架重量马克
连通器及其应用
非承载式车身结构轿车车架设计要点
15t地下运矿车车架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对某叉车车架变形过大的分析及优化
Asian Insights in Davson Art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Put the Glass Down
某SUV车架多目标拓扑优化设计
看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