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2017-04-20 01:16李艳艳
文教资料 2017年2期
关键词:公民教育基础教育教学方法

李艳艳

(唐山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 基础教育阶段是公民教育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公民素养的最佳时期,具有奠基性作用。当前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在实践中总体呈现出认识不到位、课程缺乏系统性、方式单一、评价指标模糊、实效性不高等问题。提高对公民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完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丰富公民教育途径及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是提高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质量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基础教育 公民教育 教学方法

公民教育是对所有社会成员进行的全纳性教育,应根植于基础教育阶段。基础教育阶段是公民教育的最佳时期,在公民的成长中具有奠基性作用。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已明确界定了公民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基本归属于德育的范畴,以品德课和政治课为载体。在实践过程中总体呈现出缺乏系统性、方式单一、评价指标模糊、流于形式等问题,整体来看实效性不高。公民教育是一个知行合一的统一过程,既需要有统一、科学的课程标准,更应与其他课程整合起來。重视并审视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课程实施现状,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必要也是必需的。

一、公民教育的含义及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的特征

“公民”的概念源于古代西方。公民教育包括一切有助于培养公民知识、感情态度及能力的活动,是培养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健全自律的、明达的公民的各种教育活动和手段的综合体。学校公民教育,指专门培养青少年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及具备未来良好公民的潜质的教育活动。其任务在于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公民知识、树立公民意识、形成公民行为及培养公民能力。公民教育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公民教育应该由现阶段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现状所决定。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创新、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成为我国现阶段公民的必备素质。因此,我国现阶段学校公民教育内容除了爱国主义教育、权利与义务意识教育、民主平等意识教育、道德信念教育外,还应该包括环境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

基于基础教育的特点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基础教育阶段的公民教育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基础性。基础教育阶段的公民教育,是学校为提高公民素质和进一步培养人才而实施的初步教育,基础性是小学教育阶段公民教育的根本特征。二是全面性。在这一阶段,学校公民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会从自然、社会、科学、人文等各个方面进行,而不是偏重于某一门学科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三是全体性。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并且国家针对他们提供基本的教育设施和条件,提供制度保障。四是养成性。基础教育阶段作为实施公民教育的最初阶段,学生的世界观正在养成中,对学生的影响比以后的阶段更深,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对学生有着全方位的影响。并且此阶段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对知识抱有好奇心,更有可塑性,从而更好地掌握公民教育的知识,培养良好的公民素养,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具备终身学习能力。

二、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现状调查情况及分析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从公民教育的意义、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方式五个维度对唐山地区小学初中教师进行抽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95份,回收率为97.5%,有效问卷为189份,有效率为94.5%。

(一)教师对公民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表1反映出的现状喜忧参半。令人欣慰的是,绝大部分教师都了解过公民教育的相关知识,占72%,但是只有30%的教师通过学校教研活动或者相关培训进行了系统学习。近三分之一的教师对公民教育的系统内容不甚了解,或者从未听过,这是很严峻的情况。学校是公民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实施公民教育的主导者,教师理念的不到位势必影响学校公民教育的实效性。

(二)学校公民教育的现状和意义。

由表2可知,学校实施公民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25%的教师认为公民教育没有被足够重视,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学校重视但没有落到实处,这应该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的普遍现象,值得引起关注反思。令人鼓舞的是,已有部分学校公民教育实施效果良好,说明学校公民教育已经起步,亟待发展。

(三)公民教育的课程形式。

表3显示的是一道多项选择题目“您所在学校公民教育的主要形式”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前学校公民教育的主要载体是思想品德课程,超过一半的教师选项中包含了这一内容,其他则依次是各种德育活动、学科教学和公民教育校本课程。这一结果说明在我国当前学校教育中,公民教育尚未形成系统的体系,与德育融为一体。德育与公民教育确有重合之处,但各有侧重,不能等同。

(四)公民教育的课程内容。

关于公民教育的内容,调查结果如表5显示。全部被调查者选择了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说明在教师心目中,爱国主义精神是公民必备素质,另一方面反映出部分教师对公民教育的内容认识模糊,约四成的教师并不认为科学素养教育是公民教育的内容,说明教师对公民教育的内容体系认识不够全面明确,基本等同于德育内容。

(五)公民教育的实施方式。

表5显示,学校公民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如果没有专门的公民课程,则主要由德育课承担。课堂教学在传授理论知识方面具有优势,但在其他方面则力不从心。公民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的统一体,理应发挥各种途径的优势,切实提高公民教育的实效性。实践活动日益受到重视,这是令人欣慰的现象。

由上述分析可知,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诸如公民教育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对于公民教育的目标、内容等问题的理解不明确、不到位;缺乏相对独立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等同于德育,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的实效,阻碍公民教育的进程,亟待解决。

三、提高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一)提高对公民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公民素养的提升比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更能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从国家层面提高对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教育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公民教育,切实为公民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政策支持。其次,学校作为实施公民教育的主阵地,要真正认识到公民教育的意义价值,领导要对此给予实质性的关注和支持,制定切实有操作意义的制度,不走过场,搞形式主义,真正落到实处。另外,家庭、学校、社会要形成合力,形成公民教育的浓厚氛围。

(二)研发课程,编制本土化的公民教育教材。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的使命必须由课程承担并实现。加快公民教育课程的开发,是实施公民教育的必由之路。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要积极关注公民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提升,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需要,编定具有层次性和系统性的公民教育系列教材,将公民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规定必修课时,真正确保中小学公民教育落到实处。

公民教育涉及的目标领域广、内容丰富,对于编制课程的人员素质要求高,短期内编制系统的公民教育教材难度较大。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域发展不平衡,应鼓励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体现因地制宜,切实发挥公民教育课程的适切性。

(三)构建多元立体化的公民教育实施方式。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公民教育应从两个层面实施:一是直接的公民教育课程教学,二是间接渗透方式进行的公民教育。在公民教育课程教学中,要转变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倾向,注重和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如运用鲜活的案例,启发学生探究思考,交流讨论,让学生在对具体事件的分析、感知中,形成公民意识,锻炼公民技能,提升公民素养。另外,应该拓宽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渠道,“走出教室”、“走进生活”,充分利用班团队会、国旗下的讲话等形式进行公民意识教育。以“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活动的空间延伸到校园、校外、社区,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亲身经历、自我感悟,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自己的责任和权利,将公民意识内化提升。另外,其他学科教学是间接实施公民教育不可忽视的领域。学科渗透时教师应用自身良好的公民修养和学科知识,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影响。公民教育涉及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各个学科每一位教师都有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义务。

(四)改进公民教育课程评价。

要使公民教育常态持续开展,有效的评价将起到激励和导向作用。目前,对公民教育的评价没有及时跟进,直接影响了公民教育的实施效果。逐步构建以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过程动态化,以及评价方法多样化的、可操作的、发展性的公民教育评价体系,是公民教育实践的必然要求。通过教育评价的开展,找到现行公民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为了公民教育课程的更加科学、更适合学生的发展,要重视公民教育评价建设。

参考文献:

[1]刘作建,蒋文学.中小学公民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3(16).

[2]张宜海.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J].人民教育,2010(05).

[3]易喜平.浅论现代公民教育[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02).

[4]黄甫全.学校公民教育问题及對策研究[J].学术研究,1997(04):35.

本文系

1.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课题“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的调查与思考——基于课程的视角”(编号201601853)

2.唐山师范学院科研课题“唐山市义务教育阶段公民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编号2013C19)

3.唐山师范学院横向课题(编号2015HX-02)

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公民教育基础教育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从专业宪法教育走向公民通识教育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