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 整合资源 促进高职课程改革

2017-04-21 12:16张文颖
东方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观念课程改革资源

张文颖

摘要:课程改革是一项庞大、艰苦且没有终点的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学校是支撑。教师需要转变观念,理清思路,整合资源,与行业企业密切接触;学校要树立因材施教和校企合作的理念,搭好顶层设计,助推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关键词:观念 资源 课程改革

课程是专业的细胞、灵魂,课程建设既是专业建设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教育教学的各项任务如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都是为课程建设服务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类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教学评估、教学诊断、教师教学比赛、学生技能竞赛的考核目标就是课程建设情况。如果说专业建设情况是考核一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最关键指标的话,那么课程建设好坏就是专业建设考核能否达标的重中之重。在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职业岗位明确的前提下,课程建设的重点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前者是指课程结构或称课程体系的安排,后者专指单门课程的教学安排,又包括课程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微课和慕课建设等等。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后者,即研究单门课程的改革创新思路。

1 转变观念是前提

众所周知,课程改革的前提是转变教师观念。一些教师观念落后,不懂高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习惯按传统模式教学,教学效果甚微。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掌握最新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熟悉教学规律,深谙职业院校学生心理,从而把教育理念贯彻到课程设计中并走进课堂。这个过程看似容易,实际上对大多数教师来说,都会经历一个阵痛的过程。究其原因则是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教师都不是毕业于职校,他们的求学目标、求学经历与职业院校对教师的要求相差较大。他们有较高的文凭,受过良好的理论教育,但缺乏行业企业的工作经历,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要的是,他们在教育观念上与职业院校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使之与职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契合,是职业院校教师的一堂必须课;同时,对教育教学管理者来说,如何转变教师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管理课题。本文针对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有如下建议: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学习高职教育理念,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等文件,并请职教专家来做深入解读;二是加强横向学习交流。一般院校要向示范院校学习,国内院校要向国(境)外院校学习,教师要向企业专家和教育同行学习。学校要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各种方式扩大学习面,受益面,要求教师参加各种高水平培训学习班,参加各种交流研讨会;三是加强指导。学校要请职教专家重点指导一批骨干教师,以点带面,促进大多数教师加入到课程改革的洪流中去。在课改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只会喊几句口号,只懂几个专业名词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一定要结合自己任教的课程,从细微处入手,全面准确地把职教精神贯穿到课程计划、课程内容中。教学管理者要带头学习,示范先行,要善于引导、指导教师,在具体实施中,要注重个别指导,个别交流,从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到某门课程的某个项目任务的教学设计,从教学方法到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从教学资源准备到教学效果评价,教学管理者和教师都要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这样才能彻底转变教师观念。

2 教学资源是保障

良好的师资和实验实训条件是教学改革的保障。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优质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依赖于一个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只有拥有一支执教能力强,教学效果好,参与和承担教育研究或教学改革项目,成果显著,与企事业联系密切,参与校企合作或相关专业技术服务项目的教师才能完成课程改革任务。实验实训条件既是课程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因素。校内实训基地可由学校独立建设,也可由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建设,必须能够满足课程生产性或仿真性实训的需要,设备设施利用率高;校外实训基地应功能明确,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能够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现企业实际,体现企业文化的需要。

在上述条件基本满足的前提下,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大量的课程资源,包括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等。基本资源要能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实训实习项目、重点难点指导、课件、习题、参考资料目录、教材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且有可实施的建设规划。拓展资源包括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演示虚拟仿真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網络课程等,且有可实施的建设规划。这是一项较大的工程,如果全部完成,则需要课程组成员多年的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而且课程资源的内容也不是静态的,而是须有一个动态更新的过程。如教案、教学内容,案例库、实训项目、教材等都要反映市场和技术的变化,不断更新以期与企业和行业对接,那种一劳永逸的课程资源是没有的。

3 理顺思路是关键

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虽有满腔的热情,但在具体操作上却显得无所适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对职业教育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透彻;另一方面是改革思路不够清晰。由于改革并无标准模式,一些教师在做改革方案时试图寻找固定模板,结果无功而返。怎样把教育理念贯彻到课程设计中,这是最大最直接的问题。我们的观点是:改革虽无定式,但设计者应该具备清晰的思路,可以针对不同的课程,设计不同的模式。课程设计中最常见的有以下几个问题:1. 怎样改造传统的章节式教学内容?是否大多数课程都要采用项目任务式教学?哪个是项目、哪个是任务?2. 怎样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是先学习知识再去实践还是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哪些知识是必备的?3. 课程设计是以技能训练为主线还是以知识学习为主线?实践课的占比是不是越多越好?4.一些教学组织能否满足全体学生需要?模拟实训和生产性实训的优缺点是什么?5.课程考核方式是怎样的?怎样进行实践考核?实践性考核的标准如何制定?6.什么是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它们与传统的教学大纲和教案有什么区别?上述问题有些是共性的,有些是个性的,为了部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举一例加以说明。

案例:园林技术、风景园林设计、环境藝术设计等专业开设有一门专业核心课—景观规划设计,该课程的传统设计思路是总论—分论模式,即先传授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再于分论部分研究各类景观绿地的设计特点和设计思路,各分论的结尾部分会附加一些思考题和实训题。改革后的景观规划设计课程采用项目任务式教学模式,即将课程分为若干设计项目(课题),每个项目中又包含若干工作型任务,相关理论与知识贯穿在项目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习,一些理论性强,比较宏观、艰深的理论知识不是学习的重点甚至可以忽略。在本门课程的设计中,我们始终贯彻“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原则,让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做到“知”与“行”统一。我们通过表格比较如下:

…… 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 课堂内以学生实训为主,延伸到课后 实训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

明白了课程改革思路后,在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中还需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传统的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评价是考核教师“教”的能力和态度,改革思维是以学生的技能培训为中心,建立“以学生技能训练为主”的课堂,以每堂课“学生做了什么?做的效果如何?”作为评价标准。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课堂、指导、示范,教师的角色类似于传统技能传授领域的师傅或现代影视剧中的导演。师傅的作用是言传身教,导演除组织协调工作外,常见的是对演员的指导与示范,但导演毕竟代替不了演员,学生和演员的技能水平的提高还依赖于他们反复不停地训练。因此,教师先示范后学生训练或边教边练或练中指导、练后纠错(一体化教学)才是最佳技能学习形式和职业教育的课堂组织形式。

4 对接企业是基础

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对接行业企业能让学校和教师有效地把握市场和技术,把最新的技术、工艺、管理方法、设施设备等契入到课程内容中,从而适时地调整实训项目和教学方法,而且学校还可以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建设课程资源,充分发挥企业专家懂技术、懂市场、实践经验丰富的特点,让教师与企业专家优势互补。因此校企合作已然成为了职业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指引下,学校和企业全方位对接,共同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共同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共同开发案例库和仿真实训系统,共同开发实训教材等。这是一种双赢的局面,目前的教育政策正在促进学校和企业教育双主体的形成,对企业来说,既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开辟市场的一种路径。

5 因材施教是理念

因材施教,是指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孔子的学生很多,但他已开始注意因材施教了。现代社会,不能简单地把因材施教理解为对教学内容的取舍,或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对学校管理层来说,因材施教应上升为人才培养的一种教育理念。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把每个公民培养成社会有用的人才,学校确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可以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等各方面体现出来,让每个学生找到发挥自己能力和个性的舞台。高职生作为一个群体,总体上并不受社会看重;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类型,还没有完全被社会承认和接受。尽管如此,高职院校仍然在不遗余力地完善办学条件,探索人才培养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学生的“兴奋点”。如专业调剂制度、学分制与选修课(含专业课程选修和公共课程选修)开设、第二课堂建设、工作室精英教学、分班教学、项目化(模块化)教学、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等制度与措施,都是因材施教理念的制度化和具体化。总之,针对高职生学习兴趣不浓,文化基础薄弱,一些学生偏科严重,不能全面发展的特点,高职院校要以生为本,立足于学生的兴趣和长远发展,不能放弃对任何一个学生的培养。要采用适合于现代大学生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的选择自主权,让学生乐于学习并有成就感。

参考文献:

[1]丁金昌. 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119-124.

[2]靳玉乐,肖磊.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诉求[J]. 教育研究,2014(5):121-127.

[3]和学新,张丹丹. 我国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研究的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1(5):3-8.

[4]高安芹,牟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课程改革与实践[J].2009(18):71-72.

猜你喜欢
观念课程改革资源
我给资源分分类
钓鱼的观念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当观念成为艺术
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