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新蝶变”

2017-04-22 05:49王运宝
决策 2017年4期
关键词:城市群武汉人口

本刊记者 王运宝

中部“新蝶变”

本刊记者 王运宝

【俯瞰中部】

高铁动车组跑得快是因为每一节车厢都有动力,集聚成一个合力;同理,中部6省只有都激发出内生动力,才能推动中部板块加速全面崛起。

2017年1月22日,原本是一页普通的日历,却被很多武汉人评价为“能写入武汉发展史的一天。”1月21日晚23时50分,汉口滨江商务区,19栋楼在10秒内成功爆破,有人评价说,这“轰”的一声,打开的将是一个新武汉。1月22日上午9时,武汉市党代会开幕,履新武汉市委书记不到一个月的陈一新正式宣布:打造“长江新城”!如今,这一战略成为武汉新一轮跃升的总纲。

作为中部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湖北武汉一直被视作中部崛起的支点。在2006年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之前,“武汉在哪里?”的追问,曾触动很多人的心弦。经过十年磨砺,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则要担当引领中部、服务全国、链接全球的战略责任。放在区域经济的大坐标系中观察,这些文字表述改变的背后,本质上是中部的“新蝶变”。

变化每天都在发生,当十年发展叠加在一起时,中部之变跃然而出。

中部力量

“经过十年努力,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这是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在国务院新闻办的发布会上,对中部崛起政策效应的概括。为什么能这么说?

首先从国家宏观层面看。中部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2005年的18.8%提高到2015年的20.3%,2016年继续提高到21.38%,位居四大板块第2位,这有力支撑了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采访中,受访专家和政府部门负责人普遍认为,在国家实施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中,“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是成效最好的。”

地区经济的核心指标是最直观的反映,统计显示,从2006年至2015年,中部地区十年年均增长11.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十年间,中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7.7、3.7和7倍。2016年,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在四大区域板块中排全国第2,占到全国的25.8%,增速也是全国第2。

其次从中部六省的变化来看。2016年,河南经济总量相比2006年增加了3.22倍;湖北增加了4.31倍;湖南增加了4.17倍;安徽增长了3.93倍,江西增长了3.976倍;山西增加了2.72倍。 高铁动车组跑得快是因为每一节车厢都有动力,集聚成一个合力,所以中部6省都激发出内生动力,才能合力推动中部板块十年来加速崛起。

再从中部主要增长极来看。十一五以来,中部省会城市进入经济繁荣期,经过持续10年的高速增长,中部6座省会城市,都已成为本省域的最大增长极。武汉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90亿元,到2016年变为11912.61亿元,增长了4.6倍,武汉是中部地区第一个跨进“万亿俱乐部”的城市。郑州从2006年的2001.5亿元到2016年的7994.2亿元,增长了3.99倍。长沙在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90.66亿元,到2016年是9323.7亿元,增长了5.2倍,长沙将在2017年跻身“万亿俱乐部”。合肥从2006年的1073.86亿元,增长为2016年的6274.3亿元,增长了5.85倍,成为变化最大的省会城市。南昌则从1184.57亿元增长为4354.99亿元,增长了3.67倍。

中部六省和省会城市十年经济总量变化表

人口多是中部的底色,因此新型城镇化的步伐直接影响到中部乃至全国的发展。

综合以上三个层面,用国务院文件中的话说,就是“中部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全方位的改变。其中,作为发展最重要载体和平台的城市之变,是一大亮点。

“雁阵效应”

人口多是中部的底色,因此新型城镇化的步伐直接影响到中部乃至全国的发展。经过十年奋进,中部地区以国家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发展轴带为主骨架的城市“雁阵”,已基本形成。

2016年12月,中部崛起“十三五”规划对中部城市的战略定位“一锤定音” :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至此,中部迎来“双城记”格局,也标志着持续十多年的中部龙头之争以“握手言和”的方式悄然平静下来。武汉、郑州跻身全国城市体系的金字塔尖。

以武汉、郑州为核,分别是1+8武汉都市圈和1+9中原城市群。再以此为核心,向外围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经济区,两者南北呼应,是共同支撑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长地带。

再以两大增长核心为坐标原点,向外发散形成经济发展轴带。2016年11月,国务院审议批复的《中原经济区规划》中,明确提出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发展轴,分别是沿陇海发展轴、沿京广发展轴、沿济南郑州重庆发展轴、沿太原郑州合肥发展轴,显著强化了中原经济区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核心纽带作用。

当前阶段,城市群在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2016年12月20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2017年2月4日,国务院印发《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也指出,促进各类城镇协调发展,以开发轴带和开发集聚区为依托,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

在这方面,中部也出现结构优化的积极一面,即从省会单核城市向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演变。在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襄阳都已跨入大城市行列;湖南的岳阳、株洲正在壮大;河南洛阳也已牢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的地位。

对此,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用一个比喻对《决策》分析说:“城市格局的演变就像下围棋一样,关键是造势,如果是这里搞一块,那边也搞一快,最终都会被别人‘吃掉’。”这种城市发展的态势之变,恰好是中部从十多年前面临经济塌陷时的焦灼,到如今有底气、有实力参与全国乃至全球竞争的反映。

但从本质上说,在支撑中部活力的各种资源禀赋中,人力、人才资源是最终的根本因素。

“三人汇聚”

-82万、-17万、18万、7万、23万、44万、52.4万,这是河南从2010年至2016年的常住人口变化数;-174万、11万、20万、42万、53万、61万、51.9万,这是安徽省最近7年来的常住人口变化数。河南、安徽作为人口外流大省,用同样的人口上扬线表明,跨区域的人口流动正在发生深刻改变,即从人口净流出省变为人口回流省。

实际上,不只是河南、安徽,梳理年度统计公报发现,中部地区的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全都在最近7年里从人口净流出省变为人口增长省。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广东、江苏、山东、浙江都呈现出常住人口的下降曲线,其中广东从311万降为150万,江苏从59万降为22.3万,山东从118万降为99万,浙江从171万降为51万。

透过人口变化的纵向历程还发现,“十二五”时期是省域间人口流进流出发生分化的转折期;“十三五”将是人口流动变化的深化期。采访中,大家一致认为,进入经济结构调整期后,中部人口大省将在产业结构转型和新旧动能转换中,把人口数量优势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从而保持更大的增长空间和潜力。

在这方面,武汉提出的“两个一百万”引人关注。2017年2月,履新武汉市委书记刚一月的陈一新在与企业家座谈时提出,创造优势留下100万大学生;随后又提出“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呼喊100万校友回来投资。“一留一回”两个百万引发热议,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告诉《决策》:“还应该加上百万汉商回归工程,是三个一百万。”

从武汉扩展到整个中部来看,是什么吸引人回来?有多个关键因素,但宽阔的发展平台和载体居于首位。

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雄辩地证明,一座城市承担国家改革创新的战略任务越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这座城市的潜力、活力和人气的集聚。

十多年来,中部核心城市所承担的国家战略,已充分释放出发展的磁场效应。以武汉为例,国家层面的战略包括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节点城市、“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示范试点等;郑州则有国家中心城市、一带一路节点城市、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工程城市等,用郑州市委书记马懿的话说,这些都是“金字招牌”。

正因为有了这些战略平台,才能有人力回流、人才集聚,最终形成人气集聚,“三人汇聚”才是中部新十年能够再次跃升的根本支撑力。

猜你喜欢
城市群武汉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