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学校文化 提升核心素养

2017-04-22 20:20毛善新
教师·上 2017年3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改革

毛善新

近期,“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的热门话题。教育专家们正在研究阐释其内涵和意义,校长、教师们正在思考探索其实施的途径和方法。观点见仁见智,做法百花齐放。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谈谈本人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问题的认识与体会。

一、研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2016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召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会上,课题组负责人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背景: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二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三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

三个背景里都有“迫切需要”。令人深思!

首先,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如此。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改革。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素质教育”目标。1999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全面實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了我国教育的种种弊病。直至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针对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要求建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并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

其次,教育领域从未停止过改革的步伐,尤其是高考招生的不断变革。改革开放以来,高考科目由“老文理分科”→“四科目组”→“大文理分科”→“侧文侧理”,现即将进入“3+(6选3)”新高考模式。高考命题由“标准化考试”→“统一考试,分省命题”→“全国统一命题”。高校招生体制由“单轨”→“双轨”→“并轨”。招生形式由“凭高考分数录取”→高考生+保送生→高考生+自主招生。招生依据由高考成绩→高考成绩+中学推荐保送生→高考成绩+高校自主招生,并即将实行“两依据、一参考”的第4种模式。

第三,基础教育领域积极变化。20世纪90年代,随着教改纲要的出台,全国的中小学校迈上素质教育的改革之旅。回顾改革历程,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表现为教育理论界热闹的概念纷争和教育实践者积极的模式探索,其结束应以前教育部部长何东昌上书中央为标志,何老在写给胡锦涛同志的信中就基础教育的种种弊端深表忧虑,呼吁国家尽快采取应对措施。第二阶段可界定为理性反思和体系构建阶段,随着两次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国家提出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并颁布了相关文件,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在此背景下,为什么还会出现“迫切需要”呢?从当前教育实际看,改革效果不尽人意。问题出在哪里?我以为,就学校层面而言,有两个因素。其一,我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承担着太多太重的外部压力。人才标准被定格在高校品牌上,子女幸福被寄托在高考分数上,学校质量被建立在成绩数据上。在多重压力下,迫于生存,学校转变为生产高分考生的工厂,教师异化为培养高分考生的工具。其二,教育内部纵向割裂。国家宏观培养目标未能细化到各学段,对学生的培养缺乏系统性、连贯性、渐进性。两个因素制约着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其共同点是忽略了对“人”的滋养和蕴育。因此,教育“立德树人”的核心职能被削弱,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缺失,素质教育更是难以内化和深化。

朱永新教授说“教育改革方向必须以人性化、多样化、个性化为导向,形成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研究学生核心素养也要着眼“人”的全面发展,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体现从知识本位到社会本位再到个人核心素养本位的渐进规律,旨在解决“迫切需要”的问题。

二、推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保障是什么

改革贵在行动,重在行动,难也在行动。教育作为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困难和阻力可想而知。为避免一哄而上的迎合行为、换汤不换药的形式主义,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作为配套措施。对普通高中,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要修订课程。课程是学校教育内容及进程的总和,起着核心统领作用。其总方向是实现培养目标,核心指向是“人”。新课程应把核心素养作为依据和出发点,明确各学段、各学科的具体育人目标,增强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体现学科素养;合理设置必、选修内容,增加学生自修。

二要修订教材。据悉,高中教材正全面修改,新教材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基础性和选择性,提供发展空间;增加学业质量标准,提供详实科学的考评依据。

三要改革高考。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据此,高考命题力求更准确地反映人才培养标准和要求,更重视学科素养的检验和评价,更重视“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要改革招生。扩大办学自主权可能是使高校焕发生机的重要抓手。落实自主办学,高校先应拥有自主招生权。只有放开,才能打破高考招生旧格局,利于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此外,普高招生问题亦不容忽视。目前普高招生带有选拔性,如何立足学生素养,制订科学合理的选拔标准,有待研究。

五要改革评价。一是社会评价问题。社会对教育的评价,我们应加以引导。教育主管部门应主动发声,积极引导社会关注学生精神成长、教师职业精神和学校文化品质,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和声。二是学生素质评价问题。继国务院行文,湖南省政府2016年3月出台的《湖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确定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五个方面考察学生综合素质。2002年湖南省澧县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即开始类似尝试,现仍进行,给学生印发的《素质发展手册》得到了普遍认同。学生填写规划、家长过程评价、教师阶段评定已成常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积极意义。但我担心,一旦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到高校录取参考范畴,其是否仍能像以往那样自然呈现。

三、践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是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责任。结合我校的实际,我觉得一是综合实施,二是文化育人。

综合实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把核心素养作为整体概念来看待,不对各类素养分开来解读,更不做进一步细化,它就是“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共同要素。二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不针对培养学生某种素养而进行功能分割,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综合实施即以传统文化的“和”字思维,整体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文化育人,即运用学校文化力量涵育学生素养。我校前任校长赵绪清在《优质高中应该有自己的文化特质》一文中提出文化特质是学校的灵魂,其核心是校园精神,其本质是价值判断,基础是人本管理。多年来在此思想的引领下,我校致力于建设有灵魂的学校。

一是弘扬校园精神。长期办学实践中,我校形成了独特的校园精神:“崇尚忧国忧民,培养有高尚品德的人;崇尚经世致用,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崇尚勤奋刻苦,培养有进取精神的人”,为充分发挥校园精神的作用,学校积极进行文化建设,举办文化活动,增进学生的文化认同和自豪感、使命感。

二是内化价值观念。学校整体价值观的基本定位是立足“和”,追求“德”。“和”字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一种融合力,在办学实践中主要体现为校园和谐、教师和畅、师生和睦。学校以德行立人,使其内化为师生共同追求,为教师设立“贴心育人奖”,鼓励学生以健康的思想感情、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发展目标。

三是坚持人本管理。学校坚持“以身作则,以情感人”的管理思想。将干部定位为“不是官,是优秀老师的代表”,工作在前,待遇在后;真诚关心每位教师,帮助教师解决生活相关问题,提供人文关怀。

在多年办学实践中,我校坚持文化引领,收到了较好效果。我们坚信,只要不断弘扬学校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学生核心素养自然会得到更高更快更好的提升。

(作者单位:湖南省澧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改革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