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教师要始终“在场”

2017-04-22 22:29彭丽平
教师·上 2017年3期
关键词:在场课堂教师

彭丽平

近日,笔者因参与一个语文学科业务交流活动,连续在一些学校听了不少的所谓“课改课”,许多的课热是热闹、活跃是活跃,可是我们透过喧哗的外表来看这样的课堂,学生到底得到了什么?教师在教给学生什么?热闹之后留下来的语文学习内容呢,却是少之又少。现如今,不少的地方在“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的旗帜下,把课堂一放了之,“拣你最喜欢的文段品一品”“你最喜欢哪个人物,评一评”“你们还有哪些问题,说出来与大家讨论讨论。”这些话语时下成了课堂最时髦的话语。想想看,这些问题不显得肤浅吗?一堂课只要学生有问题讨论就成功了嗎?一堂课一味地讨论就是“生本”的课堂吗?老师呢?课堂上,老师在哪里?教师的价值体现在哪里?所以,我们在强化课堂的“生本意识”的同时,也应不忘教师的“在场”意识。

一、什么是“在场”

“在场”就是“我在现场”,即“我”在策划、组织、指导、引领、操控学生的学习活动,“我”在全程积极参与学生的整个课堂学习活动,“我”在积极有价值地参与。

二、为什么要强调课堂上教师的“在场”意识

通常来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知识需要学生自身去构建。但如何精准、有效地构建,如何构建科学正确的社会认知,却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学什么,如何学,某一内容在整个学科体系当中的价值如何,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地设计方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自身的知识,并帮助学生发展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在场”并积极地发挥其指导作用。我们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但我们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学习伙伴。

三、教师在哪些时候要“在场”

一是在课堂问题的发起时要“在场”。对于一堂内容丰富的课,课堂问题的发起很重要,课堂问题决定了课堂的深度和高度。时下,虽然教师并非知识的代言人,也并非闻道在先,但最起码教师具有所教学科的系统认识,他们对本学科知识的辨识能力、甄别能力、选择能力等方面要优于学生。假如在课堂问题的发起阶段,教师放弃了“在场”意识,任由学生无目的地探究,课堂如何保证其应有的高效性、科学性、系统性和规划性?

二是在组织课堂讨论时要“在场”。课堂讨论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这一学习活动形式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新课改理念。充分的课堂讨论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得到情感的熏陶,但讨论是否有价值,讨论是真讨论还是假讨论,要保证具有一定的价值,教师应“在场”。在场适时把控、适时提升、适时引向深入的探究并形成问题讨论的“链条”。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组织课堂讨论的过程中,特别是对教材进行挖掘的时候,能否提出有含金量的问题,是检验一名教师优秀与否的尺度。

三是学生展示交流时要“在场”。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展示交流是学生对自己学习成果的汇报。不同的学习个体基于不同的理解会有不同的习得,不同的观点在这里得到交流、碰撞,生成新知。然而,如何让学生完善、深化个人的理解,最终形成自我意义的建构,这时需要教师“在场”。

四是学生学而有疑的时候要“在场”。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儿》一书中指出:“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自古以来,人们把“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教师的天职。疑问,就是一把智慧的钥匙,“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有疑问的学习才算真正有意义的学习。40分钟的课堂,50平方米的教室,时间有限、空间也有限,教师需要用自己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当学生学而有疑时教师要“在场”,以保证学习的效度。

五是学科学习方法提炼时要“在场”。爱因斯坦说:“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如果我们的课堂光有知识而没有知识提炼的方法,我们的课堂何其肤浅、何其平庸。陶行知说:“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金库和宇宙之宝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出的体验和经验是否科学有效,他们是否真正得到了“几把钥匙”,这时就需要学科教师“在场”,给予肯定或否定、修正或补充。

六是在学生学习落单时要“在场”。一个孩子,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社会,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中学,这其中倾注了父母多少心血呀!哪个父母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即使孩子天资平庸,也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可是,学校产生的不少学困生难道教师就没有责任、不感到愧疚吗?每个孩子接受教育的起点相同,但每个人在奔跑的路上速度有快有慢,毅力有强有弱。当学生在学业上出现困难时,这时教师要“在场”,让每个学生都接受到公平的教育。尊重、平等是每个教师的职业操守,每一朵花都要授粉,每个学生都是我们教师的作品,教师理应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地位的确定,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现象越来越少,人们都把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放在首位,强调课堂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但如何真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而不仅仅只是流于形式呢?有所作为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最高境界。

美国的卡尔·罗杰斯在他的《自由学习》一书中指出,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整个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和教师都应成为“在场”的主体。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东县洣水镇迎宾小学)

猜你喜欢
在场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未来充满不确定,最重要的是“在场”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