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课堂文本教学内容的确定

2017-04-22 22:51崔恒璐
语文教学之友 2017年4期

摘要:语文课堂文本教学应该避免“泛语文”倾向,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并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学情来确定文本教学的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真正让教师教有所法、学生学能得法。本文基于一定的教学实践来探讨,如何相对精准地确定文本教学的内容,形成鲜明的教与学的导向。

关键词: 文本教学;内容的确定;教材价值;学情把控

长期以来,在高中语文文本教学中始终不能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精准地确定文本教学的内容。这其实也是由语文教材的特点所造成的。语文教材不同于其它学科,特别是理工科教材。语文教材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理解能力,选择一些优秀篇目以“文选”的形式,将各种文体选辑在一起,其中或许有一定的版块特征、人文逻辑,但整体而言,其选择的篇目和顺序并没有唯一性和指定性,可以说有很多替代篇目,相互之间的逻辑勾连也并非特别紧密。这也就造成语文教学,特别是已经完成了语文基础知识传授的高中语文文本教学不可能像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一样,有着一种明确的内容指向,教师只需要按照知识的传播层次就可以确定教学内容,语文教学是需要教师自己去研究和定位,这一方面给予了一线教师相当大的主动权,但另一方也带来了不小的困惑和矛盾。

对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文本教学内容的确定至关重要。就像厨师做菜一样,如果在厨师水平差不多,而基本的食材又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如何取舍、搭配可能更为关键,不同厨师使用相同的食材做出来的菜可能也不一样,有的可能就成了难得一见的“宫廷御菜”,有的则成了可观可尝的“家常小菜”,有的可能就是不堪回味的“黑暗料理”了。语文教学也是如此,现在研究更多的是“怎么教”的技法,而相对难以界定的是“教什么”,如果教师自己都不能对文本教学内容进行确定的话,那么整个语文教学要么就成了面面俱到的“满堂灌”,要么是漫无目的的“撒胡椒”,既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又容易导致教与学的思维混乱。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有不少高中生虽然喜欢语文学科,却普遍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多学少学一个样”,于是将大量的时间精力放在学习其它科目上去了。

改变这种现状,语文教师必须跳出单篇文本教学的小视野,而应进入语文学科文本教学内容确定的大循环。应该肯定,虽然不同教师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各有不同,但是对“教材文本”作为教学的必然载体的认同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应该从文本出发,把“教教材”作为一切文本教学的出发点来认真挖掘教材文本本身的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理顺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相互补益的关系,这是确定文本教学内容最根本的基础和前提。因此,精准确定文本教学的内容,必须立足教材来研究文本的教学价值,考虑到文本的特性、教材的特质等,从工具性、人文性、情感性等不同角度去挖掘其隐含其内的价值,从而在教学中生成、表达和展示,给予学生学习的鲜明导向。

作为教材中精选的文本,它不仅仅是独立的个体,也是组成教学整体过程的一个有机体。因此,文本教学内容的确定,首要就在研究文本在所在教材中的位置和价值。也就是说,作为教師必须认真思考,教材编写者为什么要将这篇文章收录到此年龄段的教材,为什么要放在此专题、此板块,甚至还要考虑此教材与前后文本篇目的关系是什么,以及文体特征等。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定位文本在教学中的侧重点,也才能更加鲜明地凸显其教学的价值指向。

比如,以《老王》一文教学为例,此文在人教版和苏教版都入选,但在人教版是初中阶段,在苏教版则是高中阶段,同时其所放置的专题也大不相同。本文在苏教版高中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的第二板块“底层的光芒”中,是一篇记人散文,同一板块的另一篇文本是写人小说《品质》,而该专题的第一板块为“烈士的抉择”,是两篇文言文,第三板块是“殉道者之歌”,是三首诗歌。简单梳理这些,就将《老王》在板块中的位置凸显出来了。可以看到,整个教学专题强调的是“伟大的人格”所具备的“号角”作用,吸引着人类向上向善,第一板块选择的对象是烈士,第三板块选择的是英雄或者伟人,而第二板块则选择的是底层的平凡劳动者,因此《老王》文本教学内容应该基于此来设定,也就是在人类文明长河中,不仅仅是英雄人物和伟人推动了社会发展进步,也不可忽视来自底层人的光芒,他们在精神上也曾照亮一方土地和天空。于是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就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老王形象的解读,也不应纠结于“我”的情感变化,而是应用一定的时间和方法来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老王在特定背景、特定环境、特定细节中所显示出的人格力量,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文本教学的价值所在。并且由于散文这个特定文体特征,更要透过细节来对比呈现人物的情感,这就涉及到在“教什么”中“怎么教”的问题了,也是文本教学内容确定的应有之义。

美国心理学家、学者奥苏伯尔曾经在《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的扉页上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了解学生到底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所以,文本教学内容的确定,其关键还在掌握学情。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前就应弄清楚学生需要学什么内容、不需要学什么内容,教师可以教哪些内容、不必教哪些内容。教是为了不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如果抛开学生来谈文本内容的确定,无异于缘木求鱼。在对学情准确把控的前提下,精准确定文本教学内容才成为可能,才能尽可能将文本教学中最需要教学的内容提纯出来,使得教学减少随意性。

比如,还是以《老王》一文教学为例,哪些是需要教的,哪些是不需要教的,教师自己说了不算,必须进行一定的摸排把控,从而使文本教学内容确定更为精炼纯粹。笔者在教学前就围绕“钱”结合文本细节绘制了三幅表格,要求学生由此探讨作者“愧怍”的原因,让学生在预习课文中进行填写,以此来掌握学情。通过对收上来的表格进行归纳汇总,我发现学生对于文中“我”一家与老王的交往细节以及老王的性格特征已经基本掌握,说明学生对于如何通过细节来把握人物形象这一内容已经有所掌握,因此这一传统教学内容重点就成为了“学生不需要再学习”的内容,也就自然不会成为文本教学的重点。而通过学生对“我”愧怍的原因的解读,我发现学生的理解过于简单化和程式化,说明学生对如何在特定背景、环境、细节中理解人物情感还不是很熟悉,因此这就成为“需要重点教学的内容”,也就是由此来切入到“底层人的人格力量一样会散发出令人夺目的光芒”这样的探讨主题,这也就是基于学情所确定的文本教学内容,直接而鲜明,自然也能让学生印象深刻。

总之,语文课堂文本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一个需要长期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并探索的课题。语文教师应克服自身在文学素养、审美情趣、思维逻辑等多方面的个体差异,从教材所选的文本出发,研究其作为“选文”的教材价值和教学价值,研究在具体学情中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从而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和谐共融。

作者简介:崔恒璐(1990— ),女,江苏南通市海安县立发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