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画赝品的科技鉴别

2017-04-22 05:40至秦
检察风云 2017年8期
关键词:造假者真迹赝品

至秦

一幅画作是否为真迹,抑或赝品,其价值相去甚远。通常情况下,这一鉴定多依赖于在此领域长期浸润,并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专家的判断。不过,艺术品专家的“火眼金睛”,有时也存在“马失前蹄”的情形。加之造假者的造假手段层出不穷,对于画作真伪鉴定的难度可想而知。为此,在对画作艺术品进行鉴定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引入了各类高科技手段来进行鉴别和分析。这些高科技手段,如X射线仪、红外成像、印泥分子量测定等技术,可以大大提升画作真伪鉴定的准确性,并尽可能地排除人为因素在鉴定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干扰影响。

当前,对于知名画作的收藏,已不单单只是收藏家的偏好,不少普通民众也都争先涌入这一市场。不少人在期待能够交好运“捡漏”的同时,艺术品收藏市场中也充斥着各种名画赝品。这就需要有一双“火眼金睛”来对艺术品进行审视。名画等艺术品真伪的传统鉴别,多依赖于在此领域长期浸润的专家的经验判断。不过,专家也有“走眼”的时候,一些专家对于某幅画作是否为赝品所作的经验判断,难免会引起各方的异议。针对这一情形,当前已有不少科学技术陆续被引入名画艺术品鉴别的领域。高科技手段的应用,无疑将更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因素在画作鉴别时的干扰。

被高科技质疑的画作

某一幅世界名画是否为真迹,还是赝品,直接决定了该画作巨大的价值差异。世界名画的价值极为不菲,但却容易有摹本或赝品的存在,或因距今年代甚久而丧失可靠的考证依据。不少博物馆、艺术馆珍藏的名画都曾出现过赝品的情形。为了能够充分验证世界名画的真伪,除了依靠专家的经验外,科学家也采用了高科技手段对不少画作进行了鉴别。

意大利威尼斯大运河畔的佩吉·古根海姆美术馆曾收藏了一幅油画。自20世纪70年代起,诸位世界顶级艺术品研究专家就一直在试图查实该画是否为法国著名画家费尔南·莱热(Fernand Leger)在20世纪初所创造的画作系列《Contraste de Formes》中的一部分。不過,这幅让诸多顶级艺术品研究专家都未能揭示画作真伪的谜团,直到最近才被一群意大利核能专家所解开。这批意大利核能专家所用的检测技术是一种名为“核弹高峰曲线”的碳-14年代测定法,该方法据称此前并未用于画作艺术品鉴定。这一技术方法的原理并不难理解。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苏两国长期的冷战时期,地球范围内曾进行过多次的核爆试验。这些核爆试验的存在,令大气层中的放射性碳的含量明显提升,并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达到了最高峰。此后,随着核爆试验的减少,这一数值也逐渐趋于下降。随着大气层中的放射性碳含量增加,地球上有所有生物体内的放射性碳含量也随之上升。在这些生物体中就包括了制作画布所需要的麻、棉。

基于前述技术原理,科学家们对佩吉·古根海姆美术馆收藏的这幅疑似费尔南·莱热的画作进行了“核弹高峰曲线”碳-14年代测定。经放射性碳含量检测,科学家确定该画作的形成年份在1959年之后。不过,费尔南·莱热在四年前的1955年就已去世。由此,科学家不仅成功运用科技手段确定了赝品,更解开了几十年来一直困扰佩吉·古根海姆美术馆的这项谜团。

类似于这样的案例还有不少。2003年时,在纽约长岛的一个储物箱中发现了32件画作艺术品。据称,这些画作是美国现代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杰克逊·波洛克的作品。不过,这些画作自被发现后,就存在着不少质疑之声。有人认为,杰克逊·波洛克在1956年去世后的这么些年间,其作品可能被人伪造或仿制。为了验证这些画作的真伪,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在征求相关人士的同意后,采用科技手段对其进行化学物质成分的检测。

在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的科技检测之前,不少专家学者也对这些画作是否为赝品发表了各自的意见。有专门研究杰克逊·波洛克作品的学者在检视了这些作品后,认为这些艺术品都是真迹。但也有专门从事艺术品交易的行家则对这些画作的真伪提出了质疑。此外,俄勒冈大学的一名物理学专家利用电脑碎片识别模式手段来对这些画作进行检测后认为,32幅画作中至少有5幅以上的画作与杰克逊·波洛克的真迹画风不同。

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为了确定前述画作的真伪,使用了包括电子扫描显微镜在内的各类科学仪器进行了检测。在全面分析后,研究人员发现其中有3幅画作使用的颜料居然是杰克逊·波洛克逝世多年以后才得以问世的。杰克逊·波洛克于1956年去世。第一幅橙色的画作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在20世纪70年代得以问世的颜料。在第二幅画作中,研究人员则发现了其中有一种颜料是在20世纪60年代才首次出现的。第三幅画作则受损十分严重且经过修缮。这幅画作中使用的颜料距今时间最短,系在20世纪80年代研发,并于1986年正式上市。根据这一化学物质成分检测,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认为这些画作上的颜料年代存在问题,与杰克逊·波洛克所生活的年代不相吻合。

形色各异的赝品伪造方式

世界名画的伪造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幅能够以假乱真的赝品,不仅需要与真迹极为接近,更需要成功骗过艺术品专家的眼睛。为此,各路“造假大师”也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赝品制作的过程中施展出各种“绝技”。

对于一幅具有悠久历史的名画真迹而言,其必然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老化!为此,“造假大师”们会从这一特点入手来伪造各类赝品。对于作品的画布而言,造假者往往有两种方式来使其达到老化的要求。在第一种方式中,造假者首先会花费一笔不小的费用来购买一幅同时期的画作。但相较于潜在的获利空间而言,造假者前期所支出的费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随后,造假者就需要使用专门的除漆剂将原画上的颜料全部剥离下来,以获得一张符合造假要求的画布。第二种方式则是由造假者自己对画布进行做旧。首先,造假者会根据真迹的情形买入一张符合要求的全新画布。随后,造假者会在画布的背面喷洒稀释后的漂白液体,从而在化学作用下令画布变脆,并看上去显得足够陈旧。不过,仅仅将画作做旧还远远不够。造假者还需要使用特殊的液体与稀释过的棕褐色颜料一同混合后,对木质画框与画布进行涂抹和擦拭,达到人为做旧的目的。必要时,造假者还会在画框和画布上做出些划痕和破损之处,从而看上去更像是一幅历史悠远的名画。

艺术品专家在鉴定一幅画作是否为真迹时,往往尤为注重这幅画作的颜料成分,并会将其与已确定的真迹上的颜料色素进行比较。为了能欺骗专家的眼睛,达到瞒天过海的效果,造假者通常对于画作颜料的认识与使用也需要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以确保造假使用的颜料不会露出破绽。为此,造假者需要对那些绘画大师使用颜料的癖好以及各类颜料问世、生产的时间有着精准的把握。

除此之外,一幅画作的画风是否与某一绘画大师相吻合,也是艺术品专家鉴定画作是否为真迹的一大依据。造假者为了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还得努力模仿绘画大师的画风。为此,造假者通常需要仔细研究某一名画家在相同时期内的画作,并按相似主题进行作画。此外,画作真迹上通常都会有该名画家的签名。造假者为了能够模仿签名,也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练习。

对油画而言,其存世数十年后,表面才会有裂纹的产生。对于一幅年代悠久的画作而言,其上是否有裂纹往往更能印证其真实性。造假者即抓住了这一特点,在伪造出一幅赝品后,往往会刻意在颜料上形成一些裂痕,从而令他人在看到这幅画作时,潜意识地认为该画作已经存世较久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造假者需要将若干种液体进行混合后,一并涂抹在画作表面,从而令画作上的颜料产生裂纹。不过,为了令这些裂纹看上去已经有一定的年头,造假者还需要将稀释后的棕褐色颜料涂抹在裂纹表面,并擦去多余的内容。如此一来,这些颜料就会填充在裂纹内部,看上去就如同裂纹中嵌入的灰尘。

用于鉴别赝品的高科技手段

画作艺术品鉴定专家与研究人员最为擅长的当属鉴别某一幅画作是否为真迹或是赝品。毕竟,这中间蕴含了鉴定专家的数十年不懈的训练与长期经验积累。不过,即使是经验最为丰富的专家也有“打眼”的时候。为了将这一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各類高科技手段在画作鉴别中的引入,大大提升了发现赝品的几率。

X射线鉴别画布纹理

世界名画的身价往往不菲,故对其鉴定时,如果能使用无损检验的方式即确定其真伪,当然是首选且最佳的方式。在各类高科技鉴别手段中,使用X射线来鉴别画布的纹理,就属于一种较为有效且无损的检验方法。

这一检验方法的依据来源于诸多绘画大师的自身习惯。不少画家在购买作画使用的画布时,都是成卷成卷来购买。这就意味着某一名绘画大师在同一时期内所绘的画作,其所使用的画布的纹理应当相同。如果经过检验,发现两幅画的画布纹理难以吻合,即可说明画作有赝品的可能性。

该方法从原理层面来说较为容易,但在技术层面却存在不少障碍。首先,一幅油画的正面都覆盖有画家作画所使用的颜料。其次,在画布的背面,不少历史较为悠久的画作均做过加固处理,覆盖有其他画布,从而遮挡住了原有画布的纹理。为了能够探明被颜料和其他画布所包裹在内的画布纹理,科学家们选用了X射线仪来一探究竟。16世纪至20世纪的近400年中,人们在生产的诸多画布表面都覆盖了一层白铅漆。该物质可以令画布表面更为光滑,从而便于画家在其上进行作画。由于画布经线纬线之间填充涂抹的白铅漆厚度存在差异,其阻挡X射线的程度也各有不同。故通过X射线来对画作进行扫描,即可探明画布上的纹理。

红外成像技术鉴别画作真伪

英国国家美术馆曾围绕其收藏的一幅油画作品的真伪展开了长期的调查活动。该幅油画最初属于英国国家美术馆接受的一笔捐赠之一,当时被认为是15至16世纪的作品。但在几十年后,该幅作品的另一个版本却出现在了一个艺术品市场上,这使得人们对于该幅画作的真伪提出了质疑。有不少专家也就该幅画作是否为真迹存在截然不同的意见。在此期间,也有科学家使用了电子扫描显微镜对画作上取下的样品进行了检验。相较于光学显微镜,电子扫描显微镜不仅突破了光学成像放大的瓶颈,更可以对需检的物质成分作更为深入的检测。经电子扫描显微镜检验,科学家在样品上发现了不少19世纪才出现的材料。

为了进一步印证该幅画作的真伪,科学家进一步使用了红外成像技术来对画作的真伪进行鉴别。科学家首先使用红外线对该幅油画进行了照射,同时使用红外热成像仪来辅助检验。当红外线穿过画作的颜料覆盖层后,其会被最初用于打样轮廓的材料所吸收。这使得画作草稿只会反射少量的热量,并在红外热成像上显示出黑色线条。不过,就是在对画作草稿的红外成像检测过程中,科学家发现了一大关键的问题,那就是这幅画作的草稿是用铅笔描绘的,而非传统的绘图材料。根据这一重要的发现,科学家坚定了该画作是赝品的判断。毕竟,铅笔是在18世纪时才得以发明,这与该画据称是15至16世纪所画的说法截然不同。

印泥成分的分析测试

在东方传统字画,如山水画、人物画中,绘画大师在完成一幅佳作后,往往会在画作中盖上自己的印章。除了画作的材料、画风等因素外,画作上的印泥成分也是鉴别该幅画作是否为真迹,抑或赝品的一大依据。不过,一幅价值连城的真迹,肯定不能采用破坏性的有损方式进行检验。这就需要科学家采用无损检验的方式对印泥成分进行分析测试。针对这一问题,有科学家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无损检测技术。该技术首先需要用电火花轻击画作的印文处。不过,画作纸张为易燃品,为了防止电火花将画作点燃,该步操作必须在低温环境下进行。此外,电火花的功率极小,这也使得纸张并不会被引燃。这一步骤完成后,印泥分子中有少部分会被离子化,从而成为带电的离子并进入质谱仪中。随后,科学家会将印泥的分子质量进行测量。由于古人所使用的印泥与现代印泥在成分上有所差异,故可以通过测量分子质量的方式予以确定。

编辑:黄灵

猜你喜欢
造假者真迹赝品
《写生翎毛图》全幅现身,99%是徽宗真迹?
“造假者”纳瓦罗注定滑天下之大稽(环球锐评)
基于演化博弈的造假者与监管方行为研究
书画收藏,该如何对待高仿复制品与赝品
《萧旼墓志铭》为赝品说
再论《耶律廉宁墓志》为赝品说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
赝品
本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