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思想品德学案主导生成性教学的“抓手”

2017-04-22 19:11普子锋
教师·上 2017年3期
关键词:抓手导学学案

普子锋

摘 要:“学案导学”是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让他们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预设使教学走向有序,生成使教学充满灵气。作者就生成性教学导学实践“抓手”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抓手”;预设;细节

“教学质量年”是湖北省随县2016年课改的主题,追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是今后一段时间课改的主要任务,课改不能仅仅强调课改模式,更应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而初中思想品德课研证明:“学案导学”是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让他们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新课改呼唤提升课堂教学的境界,更渴望教学成为艺术。而精心预设与精彩生成最能彰显课堂教学境界和教学艺术。预设使教学走向有序,生成使教学充满灵气。

我认为使用导学案导学,应该彰显思想品德学科特点,同时,也应该处理好教学过程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经过我们课题组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我认为思想品德导学案主导生成性教学的“抓手”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认真备课,精心预设

备课即预设,就是老师精心编写导学案,做好预测和设计,就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教材,学情深入研究后,预先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以及预设出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课题可能出现的问题,再设想怎样围绕教学计划去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和情况。课堂是许多思想的聚会,会有许多思想的碰撞、交织,它是几十个个性的课堂,什么事都可以发生。编写导学案预设着重要注意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 预设目标,便于掌握

作为以德育功能为主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应该达到三个要求,一是学习目标要细化、具体化,便于学生把握;二是要凸显三维目标的实现,特别是能力目标和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如果仅仅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那就违背了思想品德课的学科本质;三是要深入了解学情,吃透教材和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理清重点和难点,熟悉突破难点的方法和技巧。比如, 我在学习《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备课时明确提出学习目标一目了然。即:①提升一种情感即爱党、爱国的真情实感。②培养两种能力即全面认识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③达成三种认识:认识我国国际地位;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明确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 情境的预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老师要努力创设情境。老师的凝聚力、亲和力、创造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教学前对教学情境的预设,在教学时对课堂气氛的渲染。老师课前精心设计的动漫、歌曲、课堂剧等都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民主、宽松、融洽、自由、坦然、愉悦的气氛,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地进入教学过程。如琼丽老师《丰富多彩的情绪》的情境导入是听课老师的到来引起学生心理和情绪的变化,特有的环境给学生特别的信息。为了强化学生情境信息,琼丽老师又以《小苹果》歌舞导入新课。

3. “导学过程”的预设

好课在于它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平台,而且是构建和生成知识的过程。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导学过程”是一篇导学案中最核心的部分,是达成目标的关键,是导学案的最重要的设计内容。“导学过程”要实现导学功能,学生首先要知道怎样学和学什么,其次,学生要知道具体可执行程序和研究。也就是说,导学过程首先要告知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然后进行学习活动的设计,把“学习方式”细化为学习活动中的可执行程序,把学习内容细化为在学习活动中的系列问题。纵向上,把学习方式及程序概括为学线,学习内容及问题概括为问题线,那么导学过程就是围绕“学线”和“问题线”实现的自主学习,这两条线是并行而又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在导學案的设计中必须从纵向上清晰地展出这两条线索。横向上,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组合成“学习环节”,学习程序及问题组成学习活动,学习环节分解成若干学习活动,导学案设计中必须从横向上体现出它们的总分关系。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时强调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学线是品成就、思不足、谋发展三部曲七个活动,问题线是中国的国际地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举旗帜。

4. 对课堂中“可能生成”进行预设

我们课前的“预设”当然无法预料到课堂的全部,但这并不否认“预设”的作用。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使生成更具有方向感,为“精彩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

二、捕捉细节,精彩生成

精彩生成出自教学细节,细节是一种资源。捕捉一个细节就能生成一个精彩的环节,忽略一个细节,就可能毁灭一个精彩的课堂。精彩生成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经过对话、碰撞、共鸣激起和创生的浪花,课堂呈现的是原生态的事实和景观。动态生成的课堂,给我们一线老师带来新的挑战。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生成要“三点”即生成点、精彩点、创新点。生成在求异思维中产生,精彩在真实真切中产生,创新在挑战碰撞中产生。

生成教学是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精彩生成要有空间和舞台,要有教学智慧和艺术引领。

1. 注重“三性”

课堂提问的开放性;教材使用的创造性;教学流程的不饱和性。例如:上课的时候,学生向老师行礼问好。有的学生行礼时不严肃,不以为然。要及时抓住这个礼貌教育契机,设问:问好是一种什么行为?向老师问好有什么意义?经过学生讨论,达成了共识。

2. 坚持“三给”

抓住细节给问题,引导生成;抓住矛盾给挫折,激发生成;抓住成就给赏识,促进生成。例如,我在引导学生作课堂总结的时候,一个学生突然问优胜组要奖多少钱?我没有回避,反过来问学生: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奖多少钱呢?奖励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一定要奖钱吗?层层追问,让学生明白了,精神层面的汇报往往比物质汇报更重要,我们要为荣誉而战!于是,我给了优胜组“最有战斗力的团队”的光荣称号,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三、规范过程,培养习惯

导学案主导生成性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那么,如何让学生应用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呢?如何让学生抓住细节生成精彩呢?我认为抓手应该放在规范利用导学案学习过程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上。

(1)培养学生了解导学案的构成,大概知道每一个环节的任务。

(2)培养学生了解教材的编排结构,懂得课题、引言、框题、标题、正文之间内在联系。

(3)指导自学方法。例如,在学生自学时,我要求学生做到三到,即眼到、心到、手到。眼、手、脑各种器官并用,边看边想边用不同自学符号勾划圈点概念、原理、关键字句,粗读精读合用。粗读即看课题、引言、框题、正文,初步阅读全课内容。精读,就是结合导学案的问题,读得细致透彻,注意教材的每个知识点及关键词,然后记下疑难点和不懂之处。要让学生做到读有所思,读有所记,读有效果。

(4)加强小组建设。为了提高小组合作效益,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从中有所收获,就要加强小组建设,如组员层次搭配,选好组长,确定组名、组规和学习口号,合作学习之前落实每个组员的责任,如思想品德组长,负责收集成果,协调帮助后进生,记分员记录本组和上一组的得分情况。

(5)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句话告诉我们奖励的重要性。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还应该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例如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活动中进行竞赛,很大程度上可以刺激学生通过合作更高效地完成导学案的学习任务。有竞赛就要及时评价。鼓励性的评价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研中,我们发现给优胜组员发一张书签、发一个小红旗、发一些糖果和给一个荣誉称号效果是一样的,学生在乎的主要是对他们的成绩的尊重、肯定和褒奖。

总之,思想品德导学案主导生成性教学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龄段,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情境中,其“抓手” 很多,要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性和高效性,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课改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完善和提高。

(作者单位:湖北省随县万福店农场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抓手导学学案
乡愁导学案
冯“虚”御文,尽“虚”其能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比例尺(一)”导学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