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语文国培活动的感想

2017-04-22 19:46张明桃严谨
教师·上 2017年3期
关键词:北大清华出题篮板

张明桃+严谨

2016年11月5日,我们参加了语文国培活动,聆听名师与骨干教师授课,亲见专家名师与湖南省华容县教师的互动,心中感触颇多。

听课,让我们再次感受到高中语文很难教,语文高考是很难应付的。赏析作品,有时作多向多维度的分析,即使是有些分析可能是连作品作者都不曾想到的,但只要言之成理,听者或许尚可接受。然而,一些高考真题的分析,一些成型的示范课材料的讨论,答案或目标是早就有了的,教者不得不朝答案或目标拉近靠拢。这样一来,往往会让听者莫名惊诧。例如,“风软一江水”的“软”,难道就不能有通感之外的其他修辞意味形成修辞的兼格?“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解释为用浓淡着意的画家山水画来形容比喻,不是比解释为让荆关还去斟酌更贴近诗意吗?当我们颇为不解时,有的听课老师的手机上已赫然呈现出红字的答案。我们推测,授课者可能不愿意突破答案,以免惹出爭议。我们的老师,大多聪慧不凡,难道不知道语言的特征之一是语义常有多义性?难道不知道诗无达诂,在许多情景下不宜生硬穿凿,不宜分辨高下?我们认为,让语文老师疑惑或尴尬的这些现象,都是语文高考指挥棒的负面作用产生的。

许多年前,就有语文教学误尽天下苍生之说。此说虽似太过,却也不全无道理。这不能责怪我们语文老师。语文高考出题,如不跳出少数专家并非切实有用并非大本大源的近乎智力游戏的樊篱,还不知要苦害多少师生枉费精力。从前,人们曾举出《雨中登泰山》题,选项怪怪的。这类题,做对了就算是语文能力强吗?现在的高考,是否还有出题专家将这些看作是“神圣”的?这类题,据说王蒙等人都做不出来。不是他们这些人也不聪明,是他们未知其“规则”。在此,作为普通的教语文的教师,我们不是一味地反对规则,而是希望语文高考出题有更好更合理的规则。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高考出题至今仍有改进的巨大空间。不改进,就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语文教与学中大量的平庸与无效的现象。改进了,不但会有益于语文,或许还能提振整个教育的精神形象。

互动,更令我们叹息深思。湖南省华容县第一中学的老师为华容十多年来没有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而纠结,长沙名师也曾将班上考上若干北大清华学生作介绍。一方面是农村普通高中教师的职业倦怠,一方面是名校名师的无限风光。由此,我们想到,这些都涉及怎样看待考试、怎样看待人才的问题。我们认为,有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固然可喜,没有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也不宜过于自责。学生考得如何,在师资并无太大差异的前提下,主要取决于学生资质。北大清华如不选录最优学生,也不成其为北大清华。北大清华如此,雅礼长郡也如此。问题是,我们的社会,如何评价人才,如何评价教师。考上北大清华的就一定是最优秀的人才吗?没有学生考上北大清华教师就该抬不起头吗?在此,我们真的还有必要来正确辨析教育和考试的关系,考试和人才的关系。

说到考试,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提供公平的平台。其实,考试的首要功能是能让“主考出题者”设一个圈子,设一个度。每个时代都会设一个圈子一个度。九品中正制后的科举考试,现在的国考,都是设圈子和度。圈子和度的本质作用,是“你要符合我的要求”,是划定范围与确定价值取向。而人的天赋才能,彼此间各有所异,有的合乎圈子和度,有的不在圈子和度内。打个比喻,圈子和度就像篮球篮板的圈,它是由社会的需求或由学科的需求制定的,考研考博则是由国家与导师的门派眼光共同确定的,而投篮的规则也是规定了的。人的才能天赋,就像投篮所需的力气。考试有等次,所应具备的力气也有等次。才能天赋的力气不够,投不到篮板;有力气而又稳巧,才能投中考上;而力气勇猛却不稳巧,即使是把篮板拍穿,也不能考上录取。而这最后一种人,拍穿篮板或偏离篮板,往往是天才不羁,你很难说他就不是人才,也很难说对他的教育不成功。还有些人,根本就没考试,也就是没有投篮,如李白等人,你也不能说他不是人才。可见,学习进取,是成为人才的前提;某种考试考没考上,则不一定是能否成为人才的必要前提。杜甫也考过,不是进士,你能说他不是人才吗?考试,仅仅是我们评价人才的一个维度,评价人才还有其他非考试的许多维度。当我们明白了这些,还会过多地为无北大清华生纠结吗?当我们的学生天生的最大潜能只能投三米,你一定要日夜加班加点培养他投七米,不是既苦害学生,又苦害老师吗?

如前所述,当今,语文因为学科的特殊性,设的圈子常常让人质疑。我们只能希望规则和圈子更合理一些,消除一些江湖游戏式的有害无益的东西,而不可能绝对取消圈子和度。“天下文章坏于八股”,“词气浩瀚,不利场屋”,这些是古人常有的感叹。细细一想,若在八股规则之外似难于评卷,词气浩瀚情感激昂则远离中庸,当道者又岂全无道理?再说到人才,洪秀全七次乡试落第,只能造反;袁世凯考试“不中绳墨”,只能投军;左宗棠、梁启超晚年名满天下,早年考几次也未考中进士。这类事例,均能让我们深思,悟到一些考试与人才关系的真谛。

还需赘言的是,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即使考上了北大清华,也不宜骄傲,这只是有了较高的起点。古代的李时珍、徐霞客,没有什么功名,成了杰出的人物。当代的华罗庚、袁隆平等人,也并不是北大清华出身,却也成为了真正的人才。每个人都需真心学习,考试怎样远不是衡量是否成才的唯一尺度。只有努力发现努力创造,给这个世界提供新的有价值的东西,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杰出人才。

(作者单位:湖南省华容县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北大清华出题篮板
民生实事 请人大代表“出题”“阅卷”
琼斯复出砍准3双吉林胜广州
北大清华开放课程学分互认
放弃北大清华是在回归教育
我只出题,不管证明
棉和绵
篮板野兽 比尔·拉塞尔
NBA 双周最佳阵容评选
标榜状元多 荣幸之外可有羞愧?
群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