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材质丸芯对VE缓释微丸溶胀性及VE溶出度影响的探讨

2017-04-23 02:57周芳
科技资讯 2017年4期

周芳

摘 要:目的 考察自制的不同丸芯对VE缓释微丸溶胀性及丸芯对VE溶出度的影响。方法 将微丸放置在有水环境下观察其吸水溶胀程度和破碎程度,采用《中国药典》溶出度测定方法测定VE的溶出度。结果 溶胀速度为蔗糖丸芯>混合丸芯>微晶纤维素丸芯,说明丸芯的溶解性能对微丸制成品的溶胀速度有一定的影响;结论 溶出度试验结果表明三个样本的VE溶出度基本持平,说明不同丸芯对微丸制成品的溶出度影响不大。

关键词:丸芯 维生素E 溶胀性 溶出度

维生素E(VE,VitE),又称生育酚,使用药物为维生素E醋酸酯,中国药典称为维生素E。VE既做药品又兼保健品,大量临床研究表明VE具有多种作用,如抗肿瘤、预防心血管疾病、提高机体抵抗力、防治白内障、抗衰老、对粘膜放射性损伤有防护作用、辅助治疗癫痫等[1-5],VE已应用到外科、内科、儿科、妇科、放射科等方面。国外上市的VE制剂品种较多,有片剂、胶囊、粉剂、乳剂、糖丸、口嚼片、微囊、喷雾剂、滴剂等几十种,但国内的VE制剂品种较少,质量也有一定的差距[6],基于此该实验将VE制成缓释微丸,对其质量进行考察,以期开发出高效、缓释、稳定的VE制剂。

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1.1 试验材料

维生素E醋酸酯(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玉米淀粉(聊城阿华制药有限公司);微晶纤维素(湖州菱湖新望化学有限公司);蔗糖(安徽山河药用辅料股份有限公司);正己烷、正三十二烷(均为山东鹏达实业有限公司);维生素E对照品(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1.2 试验仪器设备

JT-30型挤条机(常州佳腾干燥制粒设备有限公司);QZL-100型抛丸机(常州市鼎卓干燥设备有限公司);FL-5型多功能流化床(常州市磐丰干燥设备有限公司);THZ-103B恒温摇床(上海仪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RCZ-6B1型溶出仪(上海黄海药检仪器厂);GC-14A气相色谱仪(日本岛津)。

2 方法与结果

2.1 制备

2.1.1丸芯制备

用JT-30挤条机和QZL-100型抛丸机分别将微晶纤维素、蔗糖以及微晶纤维素和蔗糖以1∶1混合好的粉末,加入一定量粘合剂和水后,制成丸芯,以手工试验筛筛分,取0.15~0.18 mm的丸芯备用。

2.1.2不同丸芯VE缓释微丸的制备

分别将2.1.1制备的丸芯,投入FL-5型多功能流化床的侧喷料车中,以侧喷方式制备VE缓释微丸,处方组成见表1,制备好的样本用手工试验筛筛分0.25~0.42 mm的为最终样本,得率分别为94%、88%、95%。

2.2 不同丸芯微丸的破碎度和溶胀性试验

破碎度试验:取3个250 mL锥形瓶,分别加入样本10 g,加入25 ℃的纯净水50 mL,置于恒温摇床中,摇床设定参数为25 ℃,180 rpm,30 min,观察不同丸芯微丸的破碎程度,结果见表2。

破碎度试验结果显示,样本2在设定的条件下破碎的程度较多,缓释作用较小,样品1和3破碎的程度较少。

溶胀性试验:另取3个250 mL锥形瓶,分别加入样本10 g,加入25 ℃的纯净水50 mL,置于25 ℃恒温箱中,每30 min检测一次微丸的溶胀程度,结果见表3。

溶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有水的环境下样本2吸水溶胀的速度较快,样本3吸水溶胀的速度次之,样本1吸水溶胀的速度最慢。

2.3 不同丸芯对VE溶出度影响试验

取不同丸芯的VE缓释微丸,照溶出度测定法[7],以去离子水(37.0±0.5)℃,900 mL为溶剂,转速为50 rpm依法操作,在50 min取样、滤过,以正己烷提取。取正三十二烷适量,加正己烷稀释成每1 mL中含1.0 mg的溶液,作为内标液。取一定量滤液置棕色具塞瓶中,精密加入内标液适量,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VE的溶出度,结果见表4。

溶出度试验结果表明3个样本的VE溶出度基本持平,说明不同丸芯对微丸制成品的溶出度并没有太大影响。

3 讨论

溶胀性是反应微丸在有水环境下的吸水溶胀程度,通过实验数据可以看出,采用不同丸芯的溶胀速度为:蔗糖丸芯>混合丸芯>微晶纤维素丸芯,说明丸芯的溶解性能对微丸制成品的溶胀速度有一定的影响,这可能是因为丸芯越容易吸水溶解,越容易破坏微丸的骨架结构,进而影响微丸制成品,通过调整可溶性物料与不溶性物料的配比就可以调整微丸的溶胀速度。溶胀性和破碎程度都是侧面反应微丸的溶出效果的两个方面。微丸如果很容易破碎,则不具备缓释效果;如果溶胀较慢,则功效物质很难达到起效浓度。相同制法下,不同丸芯对微丸的溶出度并没有显著影响,决定微丸溶出度的因素主要还是由微丸的骨架结构和粘合剂的种类及使用量决定,这方面还需要通过试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雷炳福,孙登文.维生素E的生理作用与营养[J].陕西粮油科技,1996,21(3):19-23.

[2]刘吉成,翟伟宇.维生素E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2):116-117.

[3]李军生,邹义荣.维生素E作用机制研究新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25(6):556-557.

[4]何文,罗云,周健,等.维生素E微囊片的研制及其质量考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22(11):669-670.

[5]唐雄林,黄瑞雅,黄建敏,等.维生素E辅助治疗癫痫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9):46-47.

[6]张伦.维生素E的应用、生产和市场状况[J].中国药房,2000,11(1):5-6.

[7]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四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