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的“云南声音”

2017-04-24 09:04穆希综述
创造 2017年3期
关键词:好声音两会

穆希(综述)

春天里的“云南声音”

穆希(综述)

哀牢山梯田风光

力量因为聚合而强大,民意因为聚合而厚重。 “两会”上,来自云南的代表委员认真履职、参政议政,畅谈自己对国家政策、政府工作报告的理解,也提出自己的建议,积极为百姓关切发声、为云南发展建言献策。从一条条有思想、有价值、可操作的议案提案中,从代表委员们积极热烈的发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参政议政的热情,也能感受到云岭大地披荆斩棘成就梦想的坚定信念。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几个关键词,共同来回顾一下今年“两会”上部分来自云南的“好声音”。

辐射中心建设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新要求,同时,首次对云南提出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新定位。两年多来,云南在“主动”二字上做文章,建设辐射中心交出优异答卷。前不久在外交部“蓝厅”举行的云南全球推介活动上,外交部长王毅表示:在中国同周边国家共建“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云南已经走在了前面。这是肯定,也是鞭策。代表委员们以开放的视野、开阔的思路畅谈辐射中心建设,努力为国家战略贡献“云南力量”。

“下山”“出海”齐步走

“希望国家尽快批准设立中国(云南)沿边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良辉代表提出,目前全国沿海和中部地区均设立了自由贸易试验区。沿边地区也亟待通过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与周边国家在沿边经贸合作、国际产能合作、边境社会治理等方面开展自贸区试验。

“对云南来说,‘走出去’分两块。”焦家良委员说,一个是地处高原的云南要“下山”,走到全国的开放新格局中;再一个是地处内陆的云南要“出海”,走到南亚东南亚的广阔天地中共建“命运共同体”。他建议,把云南的八大重点产业沿着“下山”“出海”两条路进行规划布局。其中,农业“走出去”可以作为“出海”的先行军。

“硬件”“软件”一起上

倪慧芳委员认为,对外交往既需要经贸合作的“硬”支撑,也离不开文化交流的“软”助力。她建议,根据国外不同受众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成文化名牌。加大对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文交流中心的支持力度,先行先试,突出人文交流。

谭萍委员提出,要综合考虑把云南的区位优势转化成区域的竞争性的综合优势,要把科技创新列入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一个重点,要把技术含量高、有产业优势、科技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引进来”。

“共建”“共享”情谊长

赵立雄代表建议,支持云南建设大项目,促使云南尽快建成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便捷、畅通、高效、安全的立体交通网。使物流人流快速低成本进行互动,才能增强辐射中心的竞争力、吸引力。

焦家良委员提出,要重视发挥口岸的作用,在口岸建设沿边开发区、工业园区等。既可形成整体规模、发挥整体效应,又可与周边国家共建、共商、共享,实现合作共赢。

罗红江代表说,从西双版纳与邻国周边省份的交往来看,中国提出的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也得到邻国周边省份的拥护。他建议,各方面力量共同支持西双版纳探索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努力把西双版纳建成东南亚的旅游集散地。

西双版纳磨憨口岸

关键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今年2月发布的《云南省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16—2020年)》已明确到2020年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如何达到这一目标?代表委员通过前期大量调研,根据云南实际纷纷建言。

有产业还不行 还要提高发展能力

谭萍委员结合自己的调研讲了两件小事。她曾到一个布朗族山寨调研,以前,路不好走,州里投入很大资金把路修通了,把村子建好了,但村里的群众不善于和外界沟通交流,整个村的文化素质还跟不上。民建红河州委在蒙自市附近一个苗族村寨建设“民族团结示范村”,企业家免费提供了桃树苗,但有的农户不愿学技术、用技术,桃树病害多、生长不好。通过这两件小事,谭萍委员觉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要从民生和思想上发力,解决教育问题,提高文化素质。下一步还要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当地农民的农业技能、科学素养。

支持云南实施民族文化繁荣工程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大对民族地区发展支持力度,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独具特色、丰富多彩。晏友琼代表建议,国家应支持云南实施民族文化繁荣示范工程,尤其是对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和弘扬发展给予支持。由于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不相通,有的民族更是有语言、无文字,很多老一代民族文化传承人掌握的剪纸、木雕、音乐等技术都是通过口口相传、口手相传,收徒也是民间自发,这样的做法局限性很大。

开非遗申报绿色通道 杜绝人走歌歇

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紧迫性,茸芭莘那委员同样深有感触。据她调研,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很多都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但了解和熟知本民族文化的大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这就导致了人走歌歇、人亡艺绝现象时有发生。为此,她建议,为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设立单独的国家非遗项目申报通道。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云南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国的宝贵财富,并明确要求云南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在全国两会上,云南代表、委员热议生态环境保护,表示要倍加珍惜和爱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好、利用好云南最宝贵的“绿色财富”。

绿色家园需要大家护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提出严格要求。张桂柏代表认为,“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工作必须层层推进压实责任。”

保护自然生态的同时,也要建设美丽宜居家园。何春委员建议,应该重视规划,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对农村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和循环利用。赛勐代表说,沿边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森林植被的多样性、独特性,是沿边各族群众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建设生态文明排头兵的优势,对沿边地区农村环境整治工程要增加资金补助,重点解决好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生活污水处理和农村面源污染等问题。

变“云南绿”为“云南金”

既守住“绿色本金”,又收获“生态红利”,探索发展与保护双赢之道,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重点。曾华委员建议,在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上,要多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也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提质升级实现绿色发展、创新发展。

王喜良代表认为,目前云南清洁能源发电还处于富余状态,完全可以把消纳富余水电与促进生态保护结合起来。

“利用好山好水好空气,在不破坏资源的前提下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让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形成良性互动,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肖燕委员带来的提案是关于推广“稻鱼共作”模式,开拓哈尼梯田保护与脱贫攻坚“双赢”路径。

用制度为绿色护航

“怒江现阶段仍存在电费较高、在建设中破坏的生态难以恢复、边疆民族地方的生活习惯没有改变等问题。”熊元德代表建议,在怒江州开展整州“以电代柴”示范区建设,大幅度降低农村居民用电价格、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力度、补助农村居民购置电炊具3项措施,逐步实现“以水发电、以电护林、以林涵水”,降低森林资源的低价值消耗。

李松泉代表在调研中了解到,对天然林实施保护以后,部分林农的收入降低了,导致林农积极性不高。建议国家进一步提高天然林补偿标准,并实行动态调整。另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引入市场主体,创新模式扶持带动林农发展林下产业,增加收入,才能激发农民保护森林的积极性。

关键词:云品做大做强

随着外交部云南全球推介活动的成功举办,“蓝厅效应”持续扩大。如何让好资源变身好产品,好产品又如何创出好效应?这些热点话题同样引起参会代表和委员的关注。

靠科技 提升产品附加值

何严萍代表认为,云南是生物资源的宝库,要想把资源整合起来,不能只满足于做原材料供应地,需要把科技元素注入到产品中去,大力提升产品的含金量,譬如云南花卉种类繁多,不仅可用于观赏,还能做成各种香料,附加价值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卢京委员也有类似看法:云南中医药资源丰富,从种植原料到制成药品,中间离不开大量的基础研究。他说:“很多省外、国外厂家基础研究做得好,生产的药品主要成分是三七,但只是从云南买进原料,这很不利于云南的产业转型升级。”为此,他建议政府加大对中医药基础研究的支持和投入力度,用科技力量带动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

抓生态 促“云品”更上层楼

谈及“云品”打造,魏艺红委员觉得,这不仅需要企业用工匠精神生产优质产品,还需要政府和各界用“工匠精神”打造整体形象和区域品牌、地理品牌。魏艺红大力呼吁,要高度重视景迈山古茶林这一宝贵资源,树立云南茶文化的标杆,提升“云茶”的世界影响力。

林晓昌委员则对“云菜”的提升有自己的见解:“保障菜篮子的安全是云菜走出去的重中之重,云菜要求精而不只求量。”他建议,政府应对农药化肥的使用有更严格的监管措施,指导和补助农民进行土壤改良,发展沼气,使用有机肥;还应增大力度向农民传递科技理念;进一步加强农残检验,提高市场准入机制,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杜绝盲目种植。

重宣传 有知名度才有价值

“加大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才能提高品牌价值。”杨艳代表说,云南咖啡产业发展的历程表明,“云品”品质优秀已经毋庸置疑,但如果不注重自主品牌培育,只会永远做别人的原料供应地。她认为,云南的各级政府、企业和媒体应该在宣传云品方面加强协调配合。

“要让大家知道我们云南不仅有咖啡、普洱茶,还有很多,如云花、山珍等其他好东西。”陈科含代表认为,对于“云品”进行全方位的报道,研究探讨做好产品、延伸产业链、做好营销、提升效益的路子和举措,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关键词:旅游市场整治

今年全国两会,对于云南代表团来说,最受媒体关注的当属前段时间以来接连被曝出的云南旅游乱象问题。3月7日,在云南代表团媒体开放日上,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省长阮成发现场承诺:本月内将出台云南史上最严的治理措施,力争用一年的时间,从根本上改变云南旅游乱象。云南的代表委员们都有这样的共识:在痛中谋变,让云南旅游越来越好。

把问题变导向 发展全域旅游

“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面对。”阮成发代表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我们有决心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速全域旅游发展。

陈俊骢委员建议:不唯门票经济,而是树立全域旅游理念,深度挖掘旅游资源;通过改进导游薪酬等利益分配模式,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这是“全域旅游”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对此,云南的代表委员们表示,应大力支持全域旅游发展。他们认为,发展全域旅游,势必带来旅游管理观念的更新、体制机制的改革、旅游经营模式的调整,这些对整治旅游乱象、规范旅游市场是治本之策。

把压力变动力 走进高铁时代

阮成发代表提出的“两手抓”,其中有一“手”要抓旅游业转型升级。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把压力变动力?

刘柏盛代表说,随着2016年底沪昆、云桂高铁的建成通车,云南接入了全国高铁网。他建议,围绕沪昆客专进行旅游产业布局,做好换乘衔接,针对高铁带来的新一轮云南旅游热不断提升铁路沿线各地的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打通高铁与云南旅游资源间的“最后一公里”。

高铁时代,对云南旅游的影响甚大。目前还没有通高铁的州市,也因此增强了改变交通状况的愿望。熊元德代表建议,继续支持怒江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把脱贫攻坚与旅游发展一起抓。

把数量变质量 倡导共建共享

“当前云南旅游市场问题的本质就是质量缺失。”任剑峥代表认为,鼓励小微、个体经营者积极创新,可能会推动云南旅游格局发生改变。小微独立的经营者往往可以“量体裁衣”地推出一些多元化、个性化、口碑型的好产品,他们在旅游业产品设计、服务模式创新方面往往能走在大企业的前面。应该关注旅游业小微、个体经营者,鼓励在一线服务的人员积极创新。

“旅游业是体验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旅游不单靠山好水好设施好,最重要的还是人好。”任剑峥还提出,云南应健全完善旅游服务全产业链的质量标准,强化业内培训,加强优胜劣汰式的考核,对服务有不良记录者建立禁入机制。

“旅游质量的提升,除了管理者、从业者的努力,还需要参与者共建共享。”代表委员们呼吁,随着全域旅游的发展,云南处处有景,而云南人个个都将成为旅游形象大使,因此,大家要共同提升文明素质,让七彩云南不仅成为旅游天堂,也成为宜居家园。

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

猜你喜欢
好声音两会
“好声音”
台媒关注“好声音”李代沫吸毒被抓
李梓:告别上译“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