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调查分析

2017-04-24 14:28刘妍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6期

刘妍

【摘要】 目的 分析临床患者输注各种血液制品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 为提高安全输血意识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473例住院患者输注各种血液制品所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 2473例输血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46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6%, 其中男18例, 女28例, 患者年龄6~92岁。46例患者中发热反应28例, 发生率为60.87%, 过敏反应18例, 发生率为39.13%, 无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在所输注的血液制品中以冰冻血浆发生的不良反应率最高, 为3.13%, 洗涤红细胞未见输血不良反应。结论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采用去白细胞技术能有效地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 输血不良反应;发热反应;过敏反应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6.102

输血是不同于药物治疗的一种特殊治疗措施, 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和抢救手段被广泛的应用在临床中, 在急诊抢救和纠正慢性贫血中起重要作用, 既有短期的抢救作用同时又有长期的积极效果, 科学合理的输血可以救治患者, 但由于血型抗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及病毒感染窗口期的存在, 在挽救生命的同时也会使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5]。现通过本院采取的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制度, 对本院2011年1月~

2013年6月输注血液相关制品后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住院期间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2473例, 对其中发生输血反应的患者进行调查分析。

1. 2 方法

1. 2. 1 血液制品构成情况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冰冻血浆、单采血小板、洗涤红细胞、冷沉淀。

1. 2. 2 统计方法 输血后的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者由临床医生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 记录所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 在24 h内反馈给输血科, 经输血科的统计, 所发生的输血反应为发热反应、过敏反应, 按照国家卫计委(原卫生部)2000年颁布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附件要求[1], 对发生于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结束后24 h内的输血反应予以诊断并列入统计资料。

1. 3 输血不良反应判断标准 由本院输血科和临床科室护士观察记录输血中或输血后发生的各种反应,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标准为确定输血前无发热、输血中或输血后2 h内体温升高1℃以上(≥38℃)为发热反应[6];输血中或输血后即刻出现的皮肤瘙痒、潮红、荨麻疹、呼吸困难、胸闷者为过敏反应[7]。

2 结果

在2473例输血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46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6%, 其中男18例, 女28例, 年龄6~92岁。46例患者中发热反应28例, 发生率为60.87%, 过敏反应18例, 发生率为39.13%, 无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在所输注的血液制品中以冰冻血浆发生的不良反应率最高, 为3.13%, 洗涤红细胞未见输血不良反应。见表1。

3 讨论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受血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结束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 并且不能用原发疾病给予解释者, 轻者感到身体不适, 重者可引起脏器损害甚至死亡[8-11]。输血不良反应主要原因分为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12, 13], 免疫因素相关性疾病主要有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热反应、过敏性休克反应、荨麻疹、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输血后紫癜、移植物抗宿主病、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或血浆蛋白质的同种免疫。非免疫性因素相关疾病主要有高热充血性心力衰竭、溶血反应、空气栓塞、枸橼酸中毒、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输血相关传染病以及输注被细菌污染的血液的反应以及快速大量输血的反应等。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有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性输血反应、输血后紫癜、非心源性肺水肿以及快速大量输血的反应等[2, 14-16]。在本次46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中全部是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其中发热反应28例, 发生率为60.87%。造成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原因有致热源, 细菌污染, 免疫反应, 国内较多见的是免疫因素, 多发生于输注多人份血小板浓缩液(PCs)时以及多次输血或多次怀孕的妇女中, 因多次输入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不相合的白细胞, 体内产生白细胞抗体, 再次接受输血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激活补体进一步引起白细胞溶解而释放热源, 导致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所以有多次輸血史、妊娠史的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应给予密切观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也与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以及血液保存中产生的细胞因子有关。在贮存期间的血液由于白细胞活化后及释放细胞因子, 包括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6β和肿瘤坏死因子均可导致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有关报道国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0%[3], 而本院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6%, 低于有关报道, 这是本科室严格遵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正确掌握患者输血指征, 科学合理的指导临床用血密不可分。本组资料显示在本院输注的血液制品中以输注冰冻血浆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最高, 占3.13%, 这与有关研究结果相一致[4], 而且随着病毒灭活血浆及去除白细胞技术的普遍应用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将大幅度降低。

当今人类还没有发现替代血液制品, 所以对于严重失血患者输血是抢救的唯一手段和方法, 因此临床医生要特别重视患者输血后的不良反应, 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 大力推广和实施去除白细胞血液制品, 把输血的风险降到最低, 获取最好的疗效确保输血安全。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00, 2(3):1-11.

[2] 夏琳.临床输血诊疗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69-170.

[3] 高峰.临床输血与检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93-195.

[4] 谢裕达. 我院2003~2007年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其原因分析. 中國医药导报, 2009, 6(8):132-133.

[5] 杨秀华, 吴瑜霞, 黄建云, 等. 某医院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调查与分析.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2, 14(2):113-115.

[6] 李日华. 输血不良反应99例的回顾调查. 广西医学, 2008, 30(12):1900-1902.

[7] 黄玉佳, 蔡许, 丘清, 等. 3850例输血患者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分析.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10(10):1271-1273.

[8] 蔡德康. 136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回顾性调查分析.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7):856-858.

[9] 徐静, 林燕, 曾春云, 等. 133例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和分析.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3, 33(3):419-420.

[10] 陈志远, 张洪为.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研究.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4(23):3178-3179.

[11] 陈富臻. 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及分析. 中国卫生产业, 2011, 08(22):98-99.

[12] 刘思景, 卢妙莲, 梁铮, 等.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调查与分析.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3, 19(8):1176-1177.

[13] 张永梅, 任小菊, 谢龙金, 等. 我院2008-2013年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与分析.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34):109-110.

[14] 高烽华, 夏永刚, 于艳文, 等. 76例输血患者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调查. 临床血液学杂志, 2014(2):308-310.

[15] 陈金凤, 叶柱江, 何子毅. 东莞市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14, 29(2):102-104.

[16] 黄培胜, 唐荣辉, 李美清.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调查与分析. 医学信息, 2013(24):412.

[收稿日期:2016-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