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玉坤的文化视野“北非花园”摩洛哥

2017-04-25 11:39顾玉坤
现代苏州 2017年8期
关键词:卡萨布兰卡菲斯粮仓

文/图 顾玉坤

顾玉坤的文化视野“北非花园”摩洛哥

文/图 顾玉坤

阿拉伯风情浓郁的菲斯老城

菲斯是摩洛哥这个阿拉伯国家的千年古都,它占地250公顷,17公里长的城墙至今犹存。老城建在一条狭长的山谷当中,菲斯河在这里分支,水量充足,孕育了农耕、商贸和民居, 菲斯的阿拉伯语意思是“金色斧子”、“肥美之地”,1981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在菲斯老城转了半天。老城的房屋密集程度骇人听闻,城内小商铺、小作坊多如牛毛,传统手工业、毛毯、染色、铜器银器加工、皮革,手工艺品等等,很多居世界一流品质,被称为现存世界上最大的具有中世纪风格的城市。

现场走走,迷宫一样的小巷子没有东西南北、前后左右,只有密集的房子和众多的人流,小巷子据说有九千多条。主干道大约三四米宽,上坡下坡,小巷子一米来宽,有的仅能一人通行。有的小巷子不见天,上面还盖有楼房,有的要弯腰低头走,有的在黑暗中摸索着走。老城老矣,没有上下水,地上到处垃圾和脏水。电线如蜘蛛网,空中地上墙上到处都是。小小的巷子,要走人,走手推车,还要走毛驴。中午时分,阿訇念经,清真寺的高音喇叭响起,不少店铺主人匆匆放下手中的活计,进入附近的清真寺祷告。

制革厂是菲斯老城的必看之处,那天我们登楼,又窄又破的小木梯,每层都是卖皮革制品的商铺,皮包皮鞋皮带,皮衣皮凳皮夾,你见过的能想到的皮制品在这里应有尽有。 五楼有个平台,挤了一堆游客,我们往下看,哇,好大一家皮革制品厂,地面上全是水泥方池,颜色还有不同,许多工人围池干活。臭味浓烈,是动物腐烂的那种强烈的刺激味,有女游客匆忙看一眼就回,离开这“让人受不了的地方”。但是这些工人为了生计,天天浸润在这种味道中。

菲斯老城有工厂有商铺,还有几十万居民,它的生产性物流、生活性商贸是怎么组织的呢?老城是不通汽车的,大宗物件都靠毛驴,其它有手推车、自行车和人拉肩扛。走在小巷里,人让人人让车人让毛驴,看着小毛驴从身边走过,让人联想起阿里巴巴、一千零一夜,浓浓的中世纪阿拉伯风情。

菲斯有一项世界第一:拥有世界上第一所大学——伊斯兰经学院。它座落在菲斯老城鹅卵石铺就的主干道上,商铺包围,糖炒栗子小摊在门前占道经营,香气四溢,游商拿着博士帽沿街兜售,门口人来车往人挤人。

买门票进入,一个正方形大天井,面积大约100多平方米,四堵高墙十多米高,墙上布满了石雕、砖雕、木雕和马赛克镶拼画,极精致,美轮美奂,赏心悦目,对之肃然起敬。

天井正中有喷水池,二楼是学生宿舍,经学院的学生要在这里学习18年,研习古兰经为主,然后进正殿再学两年,毕业后派往世界各地的清真寺。公元859年,伊斯兰高等学府拉维因大学诞生在这里,比英国的牛津大学早了390年,比法国巴黎大学早了291年。阿拉伯数字就是从这里传播出去的,毕业生戴博士帽的习俗也源于此。

在菲斯老城逛街,感觉有点象北京逛胡同,只是巷更多、更窄,人更多、更挤。与各国游客和当地人侧身擦肩而过,为毛驴和手推车让道。商铺一家挨着一家,空气中一会儿香料香、烤肉烤饼甜,一会儿皮革臭。铜铁叮当的敲击声,阿匍的诵经声,提醒你这是一个阿拉伯人的世界。作为中国人,看到了许多熟悉的商品:布匹、服装、塑料制品、针头线脑,大多数商品都是阿拉伯商人从浙江义乌背来的。中国一块钱一个的打火机,在这里要一两个美金,店家说这是“外国进口货”。

菲斯被誉为世界100个奇观之一,美国有家著名的旅行杂志还把它评为全球最浪漫的10个城市之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这样描述菲斯老城:它的魅力在于尊重历史,保持了浓郁的中世纪风情;面向未来,今日菲斯仍充满生机和活力。

电影《卡萨布兰卡》和里克酒吧

卡萨布兰卡是摩洛哥北部的一个港口城市,很多人知道摩洛哥是因为《卡萨布兰卡》这部电影,1942年在美国首映,1944年得了第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三个奖项。2007年,美国好莱坞编剧协会评选历史上101部最伟大的电影剧本,这部电影排名第一。

卡萨布兰卡源自西班牙语,意思是“白色的房子”。城市临海,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树木常绿,气候宜人,风光秀美,有人叫它“北非巴黎”。晚上在大街散步,车流量很大,路两边有高楼房,城市不是很干净,灯光也不太亮,毕竟这是非洲,但它是北非,是非洲较为开放和发达的国家和城市。

第二天看了哈桑二世清真寺、皇宫、鸽子广场等景点,冲着电影,晚上7点特地坐进了里克(Rick)咖啡厅。生意红火,订位要提前,还限时一小时。 一开间门面,三层楼,旁边马路上几个孩子在踢足球。上到二楼坐下,吃到一个三道式:蔬菜色拉、牛肉(或鱼)、西点和一小杯薄荷茶。

饭前饭后看了看酒吧,二楼的电视,滚动播放着电影《卡萨布兰卡》,墙上挂了些明星照片,还原了部分电影场景。其实电影没来卡萨布兰卡拍摄,是在好莱坞摄影棚完成的。

来摩洛哥之前,特地重看了这部老电影,跌宕起伏的剧情,幽默的对话,浓浓的地域风情,电影留给世人一段经典的爱情名言:“世上有那么多的城镇,城镇有那么多的酒馆,她却走进了我的”。这部老电影当年曾感动过中国人,当我重看时觉得已经很无所谓,很多过去看重的东西已经没有了,世界在变,世界上的人和中国人口味都在变。

每人约30美金的餐费,结束领到一张明信片。一拨拔中国人来用餐,大概因为生意太好,酒店菜肴马虎,服务也不好,已经被中国游客惯坏了。

皇家粮仓和马厩

粮仓和马厩有什么可看的呢?我当初的第一反应也是这样。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旅游产品,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十分难得的旅游体验。

在梅克内斯市,汽车开进昔日的皇宫,厚重、高大的围墙,用当地带点红色的泥土筑就,皇家威仪摆在那儿。进入粮仓立马震撼,震撼那建筑体量,震撼那穹顶之高,震振那历史留下的沧桑。1672年到1727年,摩洛哥的苏丹穆莱·伊斯梅尔盖了这些建筑,据今已近300年。一间间粮仓彼此联通,穹顶有光照,几扇大门靠墙,木已变质;车轮2米来高,散了架,可怜巴巴地躺在地上。

梅克内斯是摩洛哥北部古城,建于十一世纪,曾为皇都,也是伊斯兰教圣地和工商业中心。粮仓20多个拱穹,高约12米,屋顶留有天窗和通气孔,据传当年储粮可用15年。1755年大地震,损毁了粮仓和马厩,现在看到的只是部分残余。看粮仓,可知当年的摩洛哥国家之富有,管理之有效。

走出粮仓,再看马厩。这位摩洛哥国王设计了皇宫,还设计了马厩、粮仓、饮马池。据传当时的古城,至少养了500多匹马,最多时近万,为了这些马,还挖了个水池。

和粮仓一样厚重的土墙,一样高的穹拱,只是屋顶全无,日晒雨淋,国宝更显残破。斜阳西照,遗址泣泣,蒿草占领了这块土地。

阿拉伯风味餐:三道式

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好吃?没吃过的东西最好吃。旅行虽辛,旅行虽苦,但人在旅途,常常能邂逅没吃过的东西。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老城区,我们特地去吃了一顿正宗的阿拉伯风味餐。

中国人的饮食较为复杂,食材广泛,烹饪手法多样。欧洲人的饮食比较原始和简单,以吃饱喝足为目的,较少美食的概念。据说公元九世纪的一位欧洲艺术家,在穆斯林国家旅行时,注意到穆斯林高级餐饮的顺序是“三道式”:先喝开胃的汤,然后主食,鱼肉蔬菜加面包,最后是甜食﹑干果或水果羹。

餐厅藏在小巷子里,进去有较大的厅,穹顶高高,阿拉伯风格的装饰,飘飘的布幔,给你进帐篷的感觉。大厅能提供100多人同时进食,光线昏暗,欧洲的、中国的游客占了半个厅。

第一道是开胃的汤,豆类为主,打成糊糊,很像罗宋汤。 第二道是主食,搬上来一个砂锅,他们称之为“塔吉锅”,陶土,上轴,顶盖尖尖。揭锅,热气腾腾中,看到的是一锅煮,蔬菜在上面,码的整整齐齐,有长豇豆、辣椒、土豆之类,蔬菜下面,藏着大块的带骨头的牛肉。第三道是甜点,一小块,像煎豆腐,搭配几块小小的饼干。

同样的食材,不同的烹饪方法,有女同胞观察到一个细节:我们的大砂锅是蔬菜上面放肉片或肉圆之类,下面是蔬菜,他们刚好相反。我的观察是没有叶菜,毕竟是游牧民族,叶菜是没有办法保管和携带的。

想起了我们的砂锅,老鸭煲、三件子五件子之类,想起了小时候吃年夜饭端上来的铜暖锅,也是荤菜蔬菜一锅煮,那是留在我味蕾上的味道。

猜你喜欢
卡萨布兰卡菲斯粮仓
好粮仓就是硬底气
金口河区:守护“粮仓”织牢监督网
撂荒地变粮仓 有机种植出效益
粮仓
卡萨布兰卡——我的白色“恋人”
经典好莱坞的内心舞
蜡 烛
时光流逝 真情驻留卡萨布兰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