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与城市形象建设研究

2017-04-26 20:06张兴旺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城市形象生态化

张兴旺

摘 要:在城市高速发展的今天,公共环境艺术也成为人们所熟知的词语,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城市形象是城市(或特定的区域)给人的印象和感受,是人们的一种反映和评价,人们对城市形象的研究,表现出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认识和对良好生存环境的追求。雕塑作为城市公共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形象的构建和传播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近年来,我国高校注重对公共环境艺术人才的培养,发展生态化的公共环境艺术也成为城市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关键词:公共环境艺术;生态化;城市形象

随着城市的发展,现在的社会已经是各种文化元素、艺术特征和思想追求出现大融合的时代,人们的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生活质量和行为方式等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城市形象的建设也逐渐发展到理性阶段,在追求物质层面的同时,也把城市文化环境建设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之上。公共环境艺术将成为城市形象建设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对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和形象的探讨研究是整个社会顺势而生的要求。

公共环境艺术是城市环境设计中的一种构思、方法和手段,它存在于城市规划中的各个阶段,但任务不同、重点不同,在其不同阶段也表现不同。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中的“公共”指的是由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组成的人们生存的大环境,城市中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分析它们的内容来了解城市,而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就是城市空间交流和沟通的媒介,所以,城市形象无论表现出怎样的一种形态,都能够通过这个“媒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加强人们与城市在媒介空间的交流,以一种新的形式塑造着城市形象。由此可见,它是城市规划和建设各方面“灵魂”的集中表现,对城市形象的塑造意义深远、影响重大。进行城市形象建设,可以将城市整体的精神与风貌予以提练、升华,塑造独特的城市文化形象,充分发挥城市功能。改变我国目前存在的城市建设雷同化、建设一般化的倾向,提升城市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

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对城市公共环境和

城市形象的影响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也是日新月异。在这欣欣向荣的城市建成之前,需要对整个城市进行严谨的规划。为了更高效地完成现代化城市的建设,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环节,也是发展城市公共环境和塑造城市形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城市的建设以及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对其实践过程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进而形成的具有规律性的理论就构成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重要内容。以现代化城市规划理论来指导和推进城市规划,进一步促成城市建设布局的合理性,把握城市发展方向的主动脉,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做好坚实的铺垫。

(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在城市公共环境中的作用

要以“公平、公正”的原则为基础对土地、空间等城市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分配。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作用就是发挥国家在城市资源分配中的主导作用,最大程度平等地配置城市的土地、空间等公共资源,促使城市各利益主体对城市公共资源能够得到的合理利用,使之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促进城市和谐、稳定发展,城市利益主体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能够更好地展现,让城市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对形成城市形象的作用

城市规划以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为重要依据,使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经济以及文化建设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应该以树立良好城市形象为出发点,发展周边地区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 应切实保护好城市的文化遗产,进而彰显出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蕴, 树立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以更好地发展城市的文化产业。在城市功能正常运转的同时,尽可能扩大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引导和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文化、生态等的发展。另外,还应科学规划城市的产业发展布局,促进城市产业的快速发展,进而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树立积极向上的城市形象,为周边地区的发展做好典范作用。

二、雕塑在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和城市形象建设中的作用

纯粹抽象的城市公共环境并不存在,每一种城市公共环境,最后都要和不同的社会活动结合起来才能产生不同的场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公共场所”。每一个场所又形成了不同的场所精神,它们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职能密不可分,如政府大厦、法院以及政府机构等政治性场所,商业街、商业城等商业公共场所,火车站、码头、地铁站等一般性公共场所,公园、绿地、咖啡厅等娱乐性场所,学校、博物馆、历史纪念场等文化公共场所,等等。雕塑作为众多公共环境场所的一个缩影,在美化城市的同时,也塑造着城市形象。

人们在一个城市中能看到各种建筑、街道、绿化带等,但是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往往是城市的雕塑。一个优秀的雕塑是这个城市乃至国家的符号。对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来说,应该建设和拥有具有代表性和富有时代意义的城市环境雕塑。可以说,它不但服务于当代人民,还能给后人留下一笔不菲的精神财富,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有很多非凡的雕塑作品在经过沧桑岁月和历史长河的洗礼之后遗留下来,让现在的人们见证了历史,从而形成人类文化不断的发展。它们不仅装饰和美化了城市环境,还对革命的业绩、历史人物、民族文化、时代精神等进行歌颂、纪念、宣扬和反映,塑造城市美好形象。这些雕塑,不管四季怎样更替,不管昼夜怎样轮回,都傲然矗立在城市的各个位置,散发着耀眼的光彩,放射着艺术的光芒,用时代的精神激励群众、以美的形象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应该能明白它在城市发展和城市形象建设中所具有的重大作用,也应该能理解城市雕塑在艺术领域内的特殊存在意义。在我国,以金融中心上海为例,城市建设者把雕塑在城市中的作用和功能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反映时代的精神;二、宏扬民族精神;三、记录城市文化和发展轨迹;四、启迪后生今人;五、浓郁文化氛围;六、瞻仰和缅怀革命先烈;七、开发旅游经济。

时代在不断地变化,人们也不再把城市雕塑当成传统单一的摆放品,而是与城市生活融合在一起,添加了艺术情趣,从而使人们的城市生活更加多彩。可是什么样的雕塑设计能和他所处的城市相融合呢?这就要求设计者在创作时要先通过了解造型所处空间的性质、规模以及空间形态和整体艺术风格,才能选择合适的题材、尺度、材料、色彩以及造型手法,使之与所处环境有机结合。例如日本女雕塑家宫胁爱子的作品《变幻》就是将艺术、环境与场所精神完美结合的成功作品。该雕塑矗立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会主会场圣·乔第体育场前,在数根石柱顶部有十来条金属曲线发散出来,在空中扭曲交错,随着太阳照射位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时而清晰可辩,时而若隐若现。整个作品轻盈灵动,与背景圣·乔第体育馆的厚重沉稳形成了鲜明对比,粗壮的石柱与纤细的金属曲线之间刚与柔、力与美的結合很好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和文化,丰富了城市形象。

城市雕塑之所以成为城市形象的代表,是因为其承载了太多的城市历史文化和城市精神、反映着城市社会生活、彰显了城市文化特色,对城市形象进行着美化与点缀。一方面,每个城市都有自己具体和独特的历史,不同风貌的城市雕塑,就是由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文化认同和传统风俗习惯产生的不同审美趣味而塑造出来的,我们要尊重并延续城市历史的文脉、挖掘历史的精华,通过艺术的语言最大限度地反映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树立城市形象;另一方面,城市雕塑应当反映时代特征和社会现实,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矗立在开放的城市公共环境中,它所面对是社会公众,因此它的创作必须考虑如何与公众交流和对话,如何获得社会的认同,而只有那些在题材、材料和形式上都充分反映城市发展轨迹、反映市民真实生活和时代进步的作品才能真正在公众中产生共鸣,受到市民的喜爱。例如,1999年落成的《深圳人的一天》以不同社会阶层的18个普通人作为原型,完全真实地将他们铸造成等大青铜人像并铭示他们真实的个人信息、何时来到深圳、现在做什么等内容。雕塑落成后备受市民青睐,很多人都用“亲切”、“逼真”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他们在这组雕塑中看到了自己曾经、现在和将来在这座特殊移民城市中所经历的辛酸与喜悦、成功与失落。雕塑也由此真正融入了城市,成为“城市社会的守望者和见证人”。

三、生态化城市公共环境艺术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工业化建设发展迅速,在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破坏,尤其是城市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发展生态化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成为现在城市设计者的核心理念。如何能让城市经济和建设稳步发展,还能维护公共环境,如何处理好欲望和生存的矛盾,实现自然、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是我们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公共环境艺术的生态化,简单的说,就是生态美是生态和艺术的完美结合,矗立的高楼大厦、整齐的街道及现代化的构筑形式,不一定给人以美的感受,而生态化的城市,则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带来了美感。生态化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在自己的时代存在着,它是特殊发展阶段和城市化背景之下,对城市环境建设的解题,是时代应运而生的产物,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这个词语给他们的城市带来的变化以及对美好生活环境的追求,生态化公共环境艺术不仅仅是对传统城市环境的改变,也是城市规划建设者在对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创新,一定程度上也对城市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现代社会,人们也越来越注重思想情感的表达,生态化公共环境艺术恰恰就是与人们交流、沟通、诉说情感的媒介。可以说,生态化公共环境艺术在环境保护、文化创新、提高生活质量和沟通大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态化公共环境艺术作为促进城市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必将造福于城市大众。

四、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人才建设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审美能力从对室内环境的需求延伸到对室外居住环境的需求,对居住需求的低层次转变为对居住环境质量需求的高层次。因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带来建设事业蓬勃发展使设计师的设计任务饱和,设计师仍然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但是,本着科学和谨慎的态度来对待公共环景艺术的未来发展,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对该学科人才的培养。

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年代,如何培养我国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专业人才,需要重新树立我们的教育观和人才观,面对现实,与时代共同进步。近年来,我国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在城市建设中蓬勃发展,我国高校也注重对公共环境艺术人才的培养,通过转变教育指导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只围绕“室内装饰设计”建构培养的思路,重点强调围绕建筑“内、外”公共环境艺术的思路,创建以建筑学为依托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通过培养学生整体素质能力和创新意识,强化基础知识、拓宽专业面和服务面,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建设有建筑行业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基地,围绕建筑的内外环境所涉及的方面,进行科学、艺术、经济、合理的创造性设计,以提升生活环境的品质。培养思想素质高,具备发现、判断、分析、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策划、组织、实施能力的思维及智能和复合型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一)注重艺术审美能力

环艺专业的基础是艺术学。环艺设计的实质就是运用特定的工程技术手段和材料艺术性的表现来表达设计师对环境艺术美的认识,引导大众提升对美的欣赏。所以,环艺设计所运用和展现的手法首先是形式,这些形式的综合性表达是艺术效果和设计工作的核心内容。因此,审美是环艺设计内在的一种精神需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环艺设计的核心和基础。环艺专业课程体系中审美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与环境相关的学科,环艺专业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了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和社会美,等等,这种美包括形象的和抽象的,包括感性的和理性的,也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可以说,具有审美的基本能力是做好设计和鉴赏设计的基础。

审美的能力和审美的素养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培养的,作为环艺教学的审美教育,首先,应该是系统的、科学的,教育学生科学地认识和理解审美方法。正确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态度;其次,要把审美教育融合到设计训练中,在课程设计上加大对形体、色彩的训练内容,鼓励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随着计算机辅助制图的便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花费在效果图和电脑图的制作上,而忽視美术基本功的训练。从长远角度讲,这是急功近利和本末倒置的表现。

(二)注重文化性的培养

设计应该是一种计谋和策划,它的图示化的艺术性表现是一种策划和智慧的结果。也就是说,设计应该建立在一种文化的基础之上。形象和表现的和谐是一种视觉上的美,而文化和思想的表现则是一种智慧美。这种文化的汲取首先来自于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民族文化是我们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渊源,作为一名设计师,要立足民族根基,掌握民族文化,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从中国古老的园林、建筑、绘画等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从中国的儒学、道学和佛学等哲学思想中探求设计的源泉,不断增加环艺设计的文化内涵,表现出设计浑厚的文化底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世界性文化的交融,掌握新理念、体察新动向是设计师生命的根本。设计师的作品应能够体现出对社会的关爱、对生命的思索及对文化的继承。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不同文化情景下的设计训练,培养学生养成对中外经典设计的欣赏和比对,从不同的文化内涵认识、辨别设计元素,不断拓展知识面,尤其是要注重对本土文化的认识、理解与表现。

(三)注重市场性的培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直接面对市场和社会,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当前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培养对市场的适应能力。目前很多院校环艺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是以应用型人才为主,专业设置也多以社会需求为基准;脱离市场,环艺专业就失去了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学生在校期间要能汲取市场生存的技能和知识,拓宽了解市场和社会的信息传播渠道,主动参与社会的实践和市場调研等活动。

环艺设计教育也要注重对学生市场能力的分析和判断。首先,培养学习的主动实践精神。要把课堂和社会、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环艺设计专业知识范围宽。属于涉及的学科门类多的一个边缘性学科,学生在专业和就业的选择上既有优势又有劣势——知识广而不精,泛而不细。这就要求学生能对各知识方向的发展前景有所预测,同时结合自身的特点,做有理智的选择。其次,学校的课程设置上要结合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水平,结合市场需求,注意突出专业特色,要培养专业型的“精细”人才。培养学生能正确对待艺术创作和艺术设计,有经济意识和可行性意识。艺术设计作品,只有被社会和市场接受,才能体现出它的设计价值。这就要求学生了解和把握设计的可操作性和可预见性,要在社会和市场的可接受范围内确定自己的设计方案,一味追求艺术的美学效果和创作者自身的个人体验,就成为单纯的创作。忽视了设计的市场价值,也失去了设计的社会意义。

五、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为人类利用艺术的手法创造了良好生存和生活条件,促进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从而增加了城市的巨大吸引力和创造力。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以现代化的城市规划理论为依托,以城市雕塑为重要代表,以发展生态化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为主要方向,注重公共环境艺术人才的培养和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城市品质,塑造出城市美丽的形象,为城市增加魅力, 促进城市的繁荣和进步。

参考文献:

[1]何一民,田凯.论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和城市形象建设[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2]朱少华.环艺专业教学及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界,2010,(03).

[3]祝明建,陈永华,马瑶.城市雕塑的社会功能研究[J].雕塑,2006,(06).

[4]周鹏.生态化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发展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2,(05).

作者单位:

云南艺术学院附属艺术学校

猜你喜欢
城市形象生态化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城市形象动漫宣传片的开发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镜中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认同
刍议沈阳城市形象与效益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2015年《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栏目的城市形象呈现
城市形象研究路径综述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
生态化生存:“打群架”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