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校园法育基础性工作 可持续性的解决校园欺凌问题

2017-04-26 15:58吕德锋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12期
关键词:法治教育校园欺凌

吕德锋

摘 要: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和法律后果。本文从当前中小学法治教育的新形势和现状出发,提出做好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有效的、长远的、可持续性的解决校园欺凌问题。

关键词:法治教育;校园欺凌;教育预防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2016年6月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开展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法治教育,组织教职工集中学习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等。至此,校园法育工作进入了快车道。近几年,笔者所在学校,着力于法育基础性工作,从四个维度全面實施知识课程、特色活动、行为示范、环境氛围“四育人”,在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法治文化, 建设校园法治文化,预防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知识课程育人

教育部2012年颁布《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后,学校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和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始把依法治校、依法执教、普法教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组织德育教师开发出有亮点、有特色、有实效的系列校本课程:《校园违法行为案例选编》、《法律知识我要学》、《法律伴我一起成长》等,并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年终考核体系、纳入教师工作量,持之以恒的做到“有课程、有师资、有课时、有考核”的“四保障”。同时,学校校园网开设了法治教育窗口;校园广播站专设法治教育板块,定期播放;校刊《实践者》开设法治教育专栏。通过知识课程的法育工作,青少年学生初步掌握了与自身成长相关的基本法律常识,强化了学生的法治观念,从法律知识层面初步预防了发生校园欺凌事件的问题。

二、特色活动育人

活动作为育人载体,是学生认识的基础和源泉,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催化剂,学生法治理念的认知必须经过校园活动的体验,才能不断巩固,进而深化为法治信念,转化为法治行为。学校组建了教师法治教育工作室和学生法治教育活动俱乐部(名称:兰州三十四中“法禾”俱乐部),坚持将法治教育系列化、常态化、特色化,结合现有中国传统节日、法定节日和纪念日,每月开展不少于一次的法治教育主题活动。如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3·15”消费者权益日、“4·15”国家安全教育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5·19”旅游日、“6·5”世界环境日、“6·26”国际禁毒日、“10·4”世界动物日、“11·9”消防宣传日、“12·4”宪法日等。系列化、常态化、特色化的法治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切身实践体验中,获得法律的存在感,感受法律的尊严。

三、行为示范育人

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因此,学校特别重视学校行为、教师行为、家长行为的法育示范和榜样作用。

学校着力于依法治校,教师着力于依法从教,以身示范,成为引导学生树立法治理念,培育学生法治信仰的示范者和榜样。具体来说,学校以章程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学校依法治理结构和自我监督机制,从程序和实体两个方面,遵循民主公开的程序,健全师生参与的渠道,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建设;切实通过校务委员会、教代会、学生会等组织,保障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健全包括教师申诉、学生申诉的校内权利救济、纠纷解决机制和纠纷解决渠道,切实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学校改革发展中矛盾、纠纷的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着力于依据法律法规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防止粗暴的惩戒对学生成长的伤害,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尊重和保护学生权利,廉洁自律,以法治化人格的魅力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带动学生。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在日常行为中是否遵纪守法、是否依法处理邻里关系、是否遵守交通法规、是否尊重和保护孩子的权利,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多年来,学校主动承担对学生家长的法治教育的责任,充分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学校开放日等机会,通过举办家长法治大讲堂,邀请家长参加学校每月举办的法治教育主题活动,开通家长法治教育校讯通等活动,做好家长法治信仰、法治思维、诚信意识、规则意识的培养工作,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法治观念浓厚的家庭环境。

通过行为示范育人,让法治思维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挂钩,让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思维。

四、环境氛围育人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加入法治文化设施,就会成为一本活的法育教科书,成为法治文化的宣传教育载体。

学校教学楼里建有楼道法治文化区:内容有中外法治历史人物、中外法治经典名句等;楼外广场建有法治文化长廊:有弟子规、二十四孝、中外法治文化故事、中国法治建设进程史、法治社会热点等;教学楼后面的绿化带、花园,随处可见一块块造型各异、雕刻精美的法治文化石,如“尊崇宪法”“敬仰法律”“崇尚法治”“与法同行”等,它们起到了法治文化的渗透力、亲和力、吸引力,发挥了滋润熏陶、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每位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总之,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有学校法治教育弱化、家庭法治教育虚无以及社会成长环境中负面因素影响等。所以,校园欺凌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够避免的,既需要学校、家庭、政府及社会各界共同完成,更需要学校努力做好校园法治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探索建立遏制校园欺凌问题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多面向的法治教育》 曹义孙 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2年10月.

[2]《教师法治教育读本》教育部全国教育普法领导小组办公室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年9月.

[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研究》 邢国忠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年8月.

猜你喜欢
法治教育校园欺凌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