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妙答中外记者问

2017-04-27 09:35本刊两会报道组
中国科技产业 2017年4期
关键词:李克强

◎ 本刊两会报道组

李克强总理妙答中外记者问

◎ 本刊两会报道组

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采访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本刊撷取其中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不会也不允许出现大规模群体性失业

中央电视台、央视网、央视新闻移动网记者:总理您好,您常说就业是民生之本,而且我们看到有报道说您每个月在看经济指标的时候都非常关注就业的变化。今年我们看到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您特别提到今年我国的就业压力加大。请问总理,今年会不会出现群体性的失业问题?

李克强:可能稍加注意你们就会发现,在政府工作报告所提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当中,有一项是抬高的,那就是今年我们要新增城镇就业1100万人,比去年的目标增加100万人。我们之所以要有6.5%左右的经济增速,稳增长主要还是要保就业。因为就业对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是最大的民生。我们这几年一直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已经连续4年实现新增城镇就业1300万人以上,今年更是强调就业优先,把失业率控制在较低的水平。

这几年我们一直处在新成长劳动力的高峰,今年的就业压力仍然比较大,高校毕业生就达795万,还有500万左右的中职毕业生,以及去过剩产能需要安置的几十万转岗职工,等等。我们要营造有利于创业就业的环境,不是靠政府去提供铁饭碗,而是让人民群众用劳动和智慧去创造或者说打造金饭碗。这几年我们就是通过创造岗位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这里我还想请记者朋友包括外国记者能够多报道中国的就业岗位是靠自己创出来的。

我们完全有能力扩大就业,不会也不允许出现大规模群体性失业,对于一时不能就业、生计没有着落的群众,政府会负起责任,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给优质产品“点赞”,把不良奸商“拉黑”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加问:今天是“3·15”,总理您能跟消费者说几句话吗?

李克强:我和大家都是消费者,都需要权益保护,用网络语言说:我们要给优质产品“点赞”,把不良奸商“拉黑”。大家共同努力,让我们的优质产品一天一天多起来,让我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蓝天在未来不会也不应该成为奢侈品

新京报记者:提一个和雾霾有关的问题。这几年雾霾成了百姓心中的一个痛点,严重地影响了大家的生活,但是每当重大活动来的时候蓝天也就回来了,大家都兴高采烈地拍照、刷朋友圈。请问总理,怎么样才能让这样持续的蓝天不再是奢侈品呢?

李克强:雾霾问题的确是百姓的痛点。蓝天和空气一样,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我们在座的各位都希望看到更多的蓝天,但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确实遇到了环保特别是雾霾问题的挑战。我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讲了五条措施,会坚定地向前推进,真正打一场“蓝天保卫战”。但是也坦率地告诉各位,这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

我们治理雾霾重点对着燃煤、尾气排放、扬尘等,但今年我参加两会讨论的时候,有科学家说,除此之外还有很重要的因素,雾霾的形成机理我们还没完全搞透,他说中国北方冬季的雾霾在全世界都是特殊的,当然,这个因素我不便在这儿讲,科学家还要做充分的论证。但是,我想明确,国家为此将设立专项基金,不惜重金组织最优秀的相关科学家攻关,抓紧把雾霾形成的未知因素找出来,使我们治理雾霾更加有效。

大自然的阴晴风雨不是人类能支配的,但是我们可以支配我们的行为,可以转变我们的发展方式。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雾霾要治理,蓝天在未来不会也不应该成为奢侈品。

用政府的“痛”换来企业的“顺”

新华社记者:我们在调研采访中了解到,现在一些企业抱怨税费负担过重,辛苦半天也挣不了多少钱。也有消费者抱怨,很多高品质的产品在国内生产不了。请问总理,您对此怎么看?有什么进一步改进的政策措施?

李克强:我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用了很多篇幅也提出了许多措施来强调,今年要推进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特别是那些名目繁多、企业不堪重负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这些收费是有用途的,有的是用来“养人”的,减少收费,那政府就要过紧日子。我明确提出,中央政府要带头,一律减少一般性支出5%以上。我在参加代表团讨论时,许多地方政府也都有这样的表示。我们就是要用政府的“痛”换来企业的“顺”,让企业轻装上阵,提高竞争力。我们还要通过像降网费、电费、物流成本等措施,力争今年减税降费能够达到万亿元人民币。当然,根本上还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至于消费者抱怨中国的一些产品质量不优,这说明我们的企业需要让产品进入质量时代,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实施《中国制造2025》,就是要提升企业产品和装备的质量。当然,国际上也有一种舆论,说是不是中国会减少进口,开放有所收缩,这是误解。提高中国产品的质量,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必然要更大地打开开放的大门,更多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产品,当然我们会严格保护知识产权,让企业双赢。对于普通消费者所需要的一些优质产品一时供给不上,我们还可能考虑降低关税、增加进口。总之,要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从中受惠,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企业下决心,通过发扬工匠精神,使自己的产品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继续提供优惠,让台商台胞和大陆共享发展机遇

台湾联合报记者:总理您好,去年以来两岸关系越来越复杂严峻,前景令人担忧。面对这样的形势,大陆要如何维护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以及如何维护两岸同胞的福祉?

李克强:两岸是骨肉同胞,血浓于水,不管岛内形势如何变化,都割断不了两岸的亲情,改变不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也改变不了我们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决心和诚意。

两岸的和平发展确实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很多新的机遇。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大概有500万台湾同胞往返于大陆和岛内。我们会出台更多政策让台湾同胞在大陆就业、创业、工作、生活,享受一家人的便利条件。对台商来大陆投资,我们是欢迎的。我记得去年在记者会上曾经有人提出,希望继续保持对台商投资的优惠政策,我重申:我们会继续提供优惠,让台商、台湾同胞和大陆一起共享发展的机遇,终归我们是一家人。

准备今年在香港和内地试行“债券通”

凤凰卫视记者:我提的问题涉及香港问题。因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您首次提到了“港独”问题,指出“港独”是没有出路的,这是否意味着政策上会有什么变化?比如在落实“一国两制”这个原则问题上是否会更加强调“一国”而弱化“两制”?或者以后中央对香港的支持会减少?

李克强:对“一国两制”的方针要全面理解和执行,我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已经说了,“一国两制”的实践要不动摇、不走样、不变形。至于说支持香港发展,中央政府会不断地加大力度,会继续出台许多有利于香港发展、有利于内地和香港合作的举措。比如说去年我们出台了“深港通”,我们要进一步探索开放债券市场,这是国家的需要,香港也有平台。我们准备今年在香港和内地试行“债券通”,也就是说允许境外资金在境外购买内地的债券,这是第一次。香港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有利于维护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有利于香港居民有更多的投资渠道,从而受惠,有利于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

创造环境,让人民群众创业创新热情持久不衰

深圳特区报、读特新闻客户端记者:总理您好,去年10月您曾到深圳参加“全国双创周”主会场的活动。据统计,一周之内有50万人参加了这次活动,场面非常火爆。过去一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现在共享经济发展也很快,但是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那么请问总理,您觉得“双创”的热情会持久吗?谢谢。

李克强:“双创”可以说是应运而生,在全球化、“互联网+”的时代,我们推动“放管服”改革,也促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3年多来,每天平均有4万个以上市场主体注册登记,那就相当于每年新增1000多万个。我和有些外国的领导人,还并不是小国,谈到这件事,他很惊讶,这相当于他们国家中小微企业的总量。其实“双创”不仅是中小微企业的事,也是大企业的事,现在许多大企业也在推动“双创”,在线上创造很多众创空间,让线上的工人当创客,和订单背后的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更适应消费者的需要。“双创”覆盖了一二三产业、大中小企业,是有着很强的生命力的。

“双创”不仅带动了大量就业,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它也是一场改革,因为它抓住了人这个生产力当中最重要的因素,让人的聪明才智和活力充分展现出来,让大家有改变命运、获得纵向上升的平等机会。它也创新了生产模式,许多新业态,像共享经济、分享经济、“互联网+”等等,可以说层出不穷,这些新业态有的是新旧动能转换过程当中产生的,新旧嫁接,有的是老树开新花。但总的看它适应了市场的需求,适应了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要求。

另外,新业态的成长也倒逼了政府职能转变。确实,这些新业态很多是过去未知的,对此,我觉得有不同争议是正常的,我们还是要以开放的态度、包容的理念审慎监管,促使它健康发展。

我一直在想,也一直这么认为,中国有1.7亿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高技能的人才,与8亿左右的劳动力结合起来,能创造的财富,激发的能量是难以估算的,也会给市场,包括世界市场带来巨大的机遇。中国人民勤劳智慧,有着追求美好生活的不竭动力,政府就是要创造环境,让人民群众创业创新的热情持久不衰,当然“双创”和许多新事物一样,发展过程当中一些方面、一些企业会遇到曲折,但是大方向是正确的。

必须自我革命,刀刃向内 坚韧不拔推进简政放权

人民日报记者:总理您好。我们注意到这四年来您一直都抓住简政放权这件事情不放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显示,您所要求的本届政府要精简1/3的行政审批事项的任务已经提前完成了,那么剩下的2/3呢?这项工作要不要继续往下推进,如果要继续的话,您准备怎么推进?

李克强:简政放权核心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我们的确已经完成了本届政府成立之初确定的任务,但是在推进的过程中发现这里面的名堂多了,不仅是审批权,还有名目繁多的行政许可、资格认证、各种奇葩证明,让企业不堪重负的收费等等,这些都属于简政放权要继续推进的内容。我们就是要在推进过程中,让政府职能得到转变,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该管的事情上来。我们必须进行自我革命,刀刃向内,我一直说要用壮士断腕的精神坚韧不拔地加以推进,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甚至会有较大阻力,但是要相信我们有足够的韧性。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三位一体的,也就是政府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事中事后监管和优化对人民群众的服务上,把市场的准入放宽了,那就要为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营造环境。对那些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侵犯知识产权以及涉及食品、药品、环保等群众密切关注的违法违规问题要坚决查处。我们要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让群众少跑腿、少烦心、多顺心。要把更多的力量用于扶贫攻坚、棚户区改造、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诸多民生关注的方面。

简言之,就是要向依法依规的市场主体发出“前行、前行、再前行”的信号;向依靠劳动创业创新者亮起“可以、可以、再可以”的绿灯;对那些违法违规不良行为,就要及时亮出黄牌,甚至出红牌罚他下场。

打造开放的高地、投资的热土,和世界共享发展机遇

彭博社记者:随着美国收缩它在全球贸易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包括退出TPP,似乎中国愿意在全球贸易中发挥领导性作用。但同时我们看到,中国也在实施不公平贸易、开放自身经济速度还不快方面遭到批评。请问,在未来一年,中国方面会采取什么措施让国际社会确信中国是要致力于推进自由贸易和开放型经济的?

李克强:首先,在全球化进程受到一些非议或者在某些方面有挫折的情况下,中国始终坚持一贯的立场,那就是:维护经济全球化,支持自由贸易。这本身就表明中国是要推动开放。实际上,全球化使各国都受益了,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像分配等方面,但它们不是全球化本身的问题,而是应对的问题。中方也愿意和世界各国一道来改善全球治理体系。全球化和世界的和平发展合作是一体的、不可分的。关起门来以邻为壑,解决不了问题。

去年,我们吸引外资在发展中国家仍居首位,达到1260亿美元。世界银行对中国营商环境的评估,去年和2013年相比上升了18位。我们推动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已经逐步扩大到11个省区市,而且还会把普遍适用的经验向全国推广。我们还要在今年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不断推出扩大开放的措施。我们也和很多国家提议,建立自由贸易区或者进行投资贸易协定的谈判,这些都是有利于双向开放的措施。我们就是要打造开放的高地、投资的热土,和世界共享发展机遇。

至于维护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这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因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我们对已经达成或者希望达成的一些区域贸易安排一直持开放态度,也乐见其成。只要是有利于贸易自由化的,我们都会去参与、去推进。

关于区域的自由贸易安排,涉及中国的,有条件的,我们持开放态度,愿意去进行推动。我们不会越俎代庖,不会超越区域去做不应是中国做的事情。

中国仍然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总理您好,我们注意到这几年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在持续放缓,今年又把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下调到6.5%左右,这是否会对世界经济造成不利的影响?另外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存在很多风险,特别是在金融方面的风险,中国是否能够在世界经济疲软这个大背景下继续扮演世界经济的推动者这样一个角色?

李克强:我们把今年经济增速定在6.5%左右,外媒说中国温和下调经济增速,其实6.5%这个速度不低了。如果今年中国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增量比去年还要大,因为这是在我们经济总量已经超过74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11万亿美元基础上的增长,而且可以带动1100万人以上的就业。这符合经济规律,也可以使注意力更多地放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会低,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情况下推动全球增长的重要力量。

至于说到风险,今年世界经济政治不确定的因素很多,这是很大的外部风险。对中国来讲,不发展是最大的风险。我们保持中高速的稳定增长,本身就是在为世界稳定作贡献。当然,我还必须要强调,中国金融体系总体是安全的,不会发生系统性风险。因为我们有很多应对工具,储备政策许多还没有用。我们的财政赤字率没超过3%,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在13%,拨备覆盖率176%,这些都超过许多国家,特别是国际所确定的相关标准。所以我们是有能力防范风险的,当然,我们在中高速行进当中也会系紧安全带,不会让风险“急性发作”,更不会发生区域性或者系统性的风险。

猜你喜欢
李克强
李克强在甘肃考察
李克强强调:抓好春季田管和春耕备耕
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常会研究经济运行新情况
李克强特别关心这两件事
点赞!李克强总理山西运城赶年集
李克强:对排污违法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
李克强 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和救治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简历
李克强的“高铁外交”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