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互动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现实偏误及其矫正

2017-04-27 09:21刘运华常波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24期
关键词:师生意识情境

刘运华+常波

摘要:课堂互动是师生在教学情境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但在当今现实的课堂互动中,却存在着诸多的偏误,影响和阻碍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为此,必须更新课堂互动理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批判意识;探索互动教学方法,诱发学生大胆求异。

关键词:课堂互动问题意识偏误矫正

有效的课堂互动,需要教与学的主体都具有问题意识,才能在教学活动中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而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思维动力,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课堂有效互动。美国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与查尔斯?温加特勒认为:“一旦你学会了提问,提出了有意义的、恰当的和实质性的问题的方法,你就掌握了学习的技巧,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能够阻止你学到你想学到的任何东西,因为学会提问是人类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重要的认识方法。”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都有这样体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少了,大部分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很被动,学习状态基本上是“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作业照方抓药”。所以学生往往缺乏课堂主体参与意识,缺乏课堂互动意识,缺乏一种发现问题并有欲望解决问题的意识。

一、课堂互动的现实偏误

1.課堂互动目的性价值淡化

课堂互动的目的性价值不仅体现在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应该体现在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笔者发现有些教师对课堂互动的理解还很模糊,课堂互动的目的性价值被淡化。在他们看来,课堂中师生的一问一答就是最好的互动,而没有思考这种简单的问答式互动对学生质疑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到底有多大的作用。部分教师甚至将热闹的课堂等同于互动。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互动的目的性价值关注不够,互动意识模糊,不能自觉地意识到各种疑问和困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思维惰性,学生参与意识不强,学生丧失了良好的意志品质,缺乏勇敢探索的精神。

2.课堂互动主体地位不平等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的:要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思考者,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掌握者,在经过自己的努力而发现的真理的这种惊异感,这是智力发展的动力。但是,大多数教师仍然是课堂互动的主宰者或替代者,学生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师生之间互动的主体地位明显不平等。例如课堂提问,从互动的先后顺序来看,教师往往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或点名让某一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或走到学生旁边随机点名,或指示学生做某一操作性动作。从互动的内容来看,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是由教师来决定和安排的,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学生就围绕着这个问题。从互动的过程来看,教师始终控制着学生作答的方式、方法和答题的范围,并组织、监控整个课堂活动过程。从问题的类型上看,教师往往偏向于单项选择题或多项选择题。可见,课堂互动中,教师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来,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致使学生缺少提问的勇气,压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3.师生情感性互动缺失

师生情感性互动缺失主要体现在:一是师生平时交往较少,关系淡漠。大部分教师都承认上完自己的课之后通常各行其事,很少与学生进行学习上或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二是忽视非言语的互动。有的教师上课时老板着脸,端着架子,过于严肃;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案,只顾在黑板上写板书,很少与学生眼神交流;有的教师对回答问题的学生只是象征性的“请坐下”,甚至吝啬一个笑脸,一个给予肯定和赞扬的点头姿势;三是缺乏民主型师生关系。有的教师不允许学生提出与所授课堂无关的问题;有的教师不能创设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的非言语的交流以及师生之间是否能建立民主、自由、信任、融洽的关系对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探索欲望、好奇心和开放性思维都有一定的影响。

4.互动类型单一和偏狭

在现今的课堂互动中,从互动的主体状况来看,教师必须直接面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因而,师生互动尤其是师班互动中这种“点—面”式互动较为频繁,而“点—点”式互动发生的频次则明显偏低,生生互动、师组互动等互动类型更是微乎其微,学生小组在课堂互动中没有真正成为具有实质性交往价值的功能实体。从互动的内容来看,教师往往围绕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而展开,而非认知性互动尤其是情感性互动等则处于边缘化位置。从互动中中介的介入和运用情况来看,师生间接互动有明显的增长趋势,特别是现今多媒体和因特网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呈现在主体面前的是视屏、图像等信息,主体之间的情感交流被阻隔。师生之间互动类型单一和偏狭,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探究问题的内在动机,禁锢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

二、矫正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克服当今课堂互动中学生问题意识的诸多偏误和障碍,矫正课堂互动,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更新课堂互动理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首先,转变传统的教师中心说。(1)改变“唯书、唯师”的倾向。教师并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和宝库,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启发者。(2)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改变学生只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知识,而不愿主动思考问题的惰性。教师不仅善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去分析问题,去寻求问题的答案。还需要在培养学生具有“好问”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但“好问”,而且“善问”。

其次,形成新型的学生观。(1)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成长无法代替,发展必须主动,教师应该创造条件,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善学”,只有这样才能够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2) 正确看待学生的提问。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了问题意识在思维和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 (3) 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珍惜和鼓励学生勤思好问的探索热情,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他们课堂上积极主动、活跃思维和相互交流。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首先,让学生懂得主动探究的重要性。课堂活动中,只有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并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学生具有良好的提问习惯,就能随时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就会产生一种追求问题答案的欲望,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又反过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难问题积极参与课堂各项活动,以产生交互影响作用的方式,让学生从感情上和思想上获得主人翁的切身体验,让他们了解探究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其次,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问”。“栩栩如生”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促使学生开启智慧的大门,朝着思维的海洋行驶。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形象性,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而不是教师直接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不假思索地做出回答。

3.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批判意识

首先,开放式的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使学生放弃心中的顾虑,敢于畅所欲言,敢于“叛经离道”,敢于突破陈规,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和思维看待问题。

其次,平等式的对话。平等是建立在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和理解之上的人格与地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教师不再是“权威”,也不仅仅是“顾问”,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同伴”;教师也不再是“发号施令者”,也不仅仅是“建议者”,而是“参与者”。教师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真理的代言人,而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也从对教师的依附与敬畏中解脱出来,把教师看作是自己的同伴,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敢于怀疑和批判,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真实看法。

4.探索互动教学方法,诱发学生大胆求异

首先,启发引导策略。“启发”最早源于孔子的经典性论断:“不愤不启,不悱不發,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和“悱”都是形容学生追求知识的一种急切的心理状态。教师只有抓住培养问题意识的关键时机,把握好施教的火候,在学生迷茫、困惑的时候,给学生指点迷津,学生就会有很大的收获,才能取得较好的互动的效果。实行启发引导策略就是让学生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其次,探究发现策略。这种互动式学习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习者在学习中自行发现问题、发现知识,自己去探索、总结和概括,进而得出结论,从而独立地发现真理,获取知识。这一方法的优越性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互动的认知困难情境中提出问题,还能在探究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佐斌.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美)罗纳德·格罗斯.苏格拉底之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师生意识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护患情境会话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