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优良网络行为的必要性

2017-04-27 11:03蔡向阳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6年29期
关键词:培养大学生

蔡向阳

摘要:互联网的普及与推广完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方式,也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它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利用不当会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高职院校如何针对当前大学生的网络失范行为与产生的不良后果,采取行之有效措施来培养他们的优良网络行为,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急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网络环境下;培养;大学生;优良网络行为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9-0128-02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影响了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利用它不仅能获取信息,还能实现人际间沟通与交流,或休闲娱乐,还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但近年来众多的网络剽窃、网络欺骗、网络色情、网络言论攻击等网络失范案例,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还荒废了学生的学业。针对此状况,如何有效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优良的网络行为,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急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1调查对象与方法

在2016年04-06月期间,我先后对黄冈几所高职院校在校生进行了一次关于高职院校学生上网行为的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95份,回收率为99%。采用问卷、个别访谈等方法,对大一、大二的网络专业、物联网专业、软件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与个别访谈,了解了他们的上网行为。本次调查共涉及25个方面的问题,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上网地点及形式、上网的网龄及每天上网的平均时间、上网目的、上网对个人的影响、上网的行为等。

2调查情况分析

在本次调研中,被调查的人数为500人,其中男生270人,女生230人,男女比例1.17:1,且年龄在19-20岁,来自城市与农村的学生比例较均匀(城市48%,农村52%),这些数据与黄冈几种高职学生的性别、来源大致相吻合。

2.1大学生上网地点及形式的统计

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宿舍上网占59.7%、图书馆上网占9%、机房上网占12%,网吧上网占19.3%。上网形式采用宽带包月占70%,校园网WIFI占30%(校园网已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学生只需注册即可免费上网)。由调查结果可知:59.7%学生购置了个人电脑能在宿舍宽带包月上网,尽管图书馆与机房上网免费,但其比例却是最低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这两个地方上网必须遵守学校网络中心的有关上网规定,旨在借规定来规范和引导他们上网的行为,且还受到任课教师的监控,故他们宁可选择其他地点付费上网,导致学生上网行为脱离了学校与老师的监控与监管,这给学生的不合理的网络行为提供了机会。

2.2上网的网龄、每天上网的次数与每次上网的时长统计

调查显示,高职大学生网龄在5年以下27.6%,5-10年的占61.2%,10年以上的占11.2%,说明当前高职大学生有大部分在初中、甚至小学阶段就开始上网了。每天上网一次的占50%,两次占29.6%,三次占14.3%,四次占6.1%,这些数据说明大学生每天上网的次数比较多,对网络的依赖程度高。平均每天上网1小时占12.5%,2小时占51.9%,3小时占19.8%,4小时占10.2%,5个小时以上占5.6%。这些数据显示,63.4%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长在2小时以下,说明大部分学生能够合理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但也有部分学生的上网次数达四次、时长达数小时,这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还容易网络成瘾或网络沉迷,严重浪费了他们的青春和宝贵的学习时间。

2.3上网目的统计

调查显示,29.5%学生通过QQ、微信等形式进行人际沟通与交流;10%学生上网玩游戏;9.9%学生进行购物等商务活动;25.4%学生看小说、看电视、听音乐等娱乐休闲;15.1%学生浏览各种新闻;7.8%学生下载各种资源进行学习,2.9%学生出于其他目的上网。这些数据显示,高职院校大学生上网的目的是出于学习和人际交流所占比例极少,这需要对他们的上网目的进行合理引导。

2.4上网对学习的影响统计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不合理使用会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调查显示,有45.64%的学生认为上网不影响他们的学习,49%的学生上网对自己的学习有影响,5.36%学生认为上网对自己的学习有很大影响,其中不乏有些学生在课余时间里争分夺秒上网,而没有时间参加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体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随着智能手机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应用的逐步普及,很多学生即便是没有电脑,却经常使用手机长时间上网,说明他们对网络有较强的依赖等等,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尽管高职大部分学生对于网络的总体把握能力比较强,但也有部分学生自制力差、抵抗不了网络的诱惑,这就需要对他们的上网应用进行合理引导。

2.5上网行为的统计

在对参考问卷中的网络行为有:剽窃别人作业;浏览赌博、暴力、色情等网站;谩骂、恐吓别人或使用污言秽语等言论攻击;传播网络木马与病毒;偷用或盗用别人的账号等网络欺骗;下载网络学习资源(可多选)调查中,其调查结果分别为70.4%、20.4%、11.7%、7.1%、4.6%、20%,尽管盗号及下载网络资源等网络行为占据的比例较小,但前面几种网络行为占据了较高的比例,结果令人堪忧。

3高职院校大学生不良网络行为引发的一些问题

3.1耗费了大量的学习时间

调查显示,只有7.6%学生使用网络来进行辅助学习,92.4%学生的网络应用是进行娱乐休闲,如玩游戏、看电视、关注新闻等。甚至有部分学生还通宵达旦上网,沉溺于网絡虚拟世界,严重脱离现实,结果上课旷课迟到现象严重、课上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考试挂科或留级等情况。同时,还可能受网络中不良信息的影响而失去学习目标,出现厌学、逃学、辍学的情况。因此,过度的网络行为会浪费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业。

3.2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大学生顺利学习、快乐生活的基本保证,也是其综合素质全面均衡发展的前提。一旦学生长期停据在互联网环境中,就会减少了睡眠、休闲和学习等正常生活的时间,结果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如容易视力下降、干眼症、颈椎病、流泪、腕管挤压综合征等,另一方面网上大量的垃圾信息、广告信息、色情信息等不良信息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果大学生长期沉浸于网络的虚拟环境,容易迷失自我,混淆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本质区别,造成角色混乱,使得他们为人冷漠、情绪低落、性格扭曲等心理疾病。因此,过度的网络行为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3.3致使学生的网络行为意识出现偏差

网络行为意识出现偏差主要表现为:网络道德偏差、网络行为偏差和网络犯罪。其中网络道德偏差,主要是指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发生的,偏离网络规范、不符合道德要求的现象,如利用网络从事言论攻击、网络剽窃、网恋等活动行为;网络行为偏差是指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从事诸如网络攻击、非法入侵、故意传播不当信息、网络游戏等行为的活动;网络犯罪是指利用网络技术或网络环境从事诸如网络诈骗、网络盗窃、网络侵权等犯罪行为和活动。网络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不道德行为提供了新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彼此间的交往无需面对面,交往时就可以隐瞒自己的姓名、身份等真实信息,从而逃避现实世界道德规范的约束,给各种不当的网络行为提供了可能,甚至还利用计算机网络制作、复制、传播、贩卖色情淫秽物品,甚至盗取他人有用信息、破坏他人系统等,从而构成了犯罪。

3.4减少了学生利用校园网有用的网络资源

调查显示,21%学生经常关注校园网站,51%学生偶尔关注,约28%的学生几乎不关注。近年来,各高职院校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而成的校园网站发布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如电子图书、精品课程资源、开放课程资源、就业招聘信息、院系各种动态、党团学活动动态、各种教学管理平台等。学生长时间沉溺于网络新闻、游戏等内容,就没有过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关注校园网,更不会形成关注校园网站的意识和习惯,这样就会很少利用校园网中免费的网络资源,从而错失利用校园网获取重要信息的机会。

3.5交际能力低下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高职院校大学生们业余生活的又一必修课,也是顺利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但如果过度迷恋网络,就会减少与父母、老师、同学交流和沟通的机会与时间,久而久之人际交流能力就会退化,出现交际时的紧张、孤僻、情感缺乏等症状,甚至产生性格孤僻、自闭现象,造成人际交往的严重障碍。因此,网络虽然能缩小人际间的时空距离,但如果过度使用却会拉大人际间的感情距离。

4网络环境下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优良网络行为的措施

由前可知,不良的网络行为会给学生的工作与学习埋下陷阱和圈套。为此各高职院校要结合学生的上网情况,采取措施来规范他们的网络行为,引导他们健康文明上网。

4.1加强目标教育,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在一定程度上,职业生涯规划是决定其成功与否的关键。高职院校大学生如果能够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特点制定了一个科学合理、优质高效、分步实现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没有过多的时间与精力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加强自我约束,一步一个脚印,依据其制定的职业目标来奋发学习,勇往直前,从源头上杜绝不良的、恶意的网络行为,还能预防网络成瘾。

4.2采用网络技术与管理制度相结合,来限制学生的上网时间及上网行为

鉴于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自制力太差,学校应采用适当的网络技术与恰当的管理制度相结合手段来约束学生的上网时间及上网行为。首先,学校应出台一系列的管理制度,规定宿舍几点查寝、几点熄灯、几点停电等,未经请假查寝几次未到给予警告等处分,目的是限制学生上网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其次,网络中心管理人员要不断提升网络监管的技术水平,借助网络监管软件,来掌握学生的上网时长、上网应用等情况,一旦发现过度使用网络就进行及时干预;还要对可能引发高职生网络失范的网络信息、网址及链接进行识别、过滤与拦截,同时,还要对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远程监控,一旦传播网络失范的文字、图像、视频等信息,就启动远程隔离、切断网络连接等操作,从技术上遏制网络失范行为的发生。

4.3开展各类课外活动,丰富其课余文化生活

许多心理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是致使学生沉迷于网络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期望在虚拟的世界里得到实现。因此,各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兴趣和业余爱好,积极倡导他们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参加各种文艺、社团、体育活动,以减少和杜绝学生沉溺于网络。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的补充、视野的开阔、信息的更新,也是思维方式的完善、思想认识的净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用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校园生活,可以避免因为校园生活的单调枯燥而过分沉湎于网络,同时还可以帮助大学生从虚拟的网络世界转到现实的人际交往中,正确面对和处理真实的人际关系,彻底消除人际交往萎缩和角色错位的现象,摒弃对网络的过分依赖心理,减轻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4.4优化网络环境,营造育人氛围

学校是培养人的摇篮,各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优良的网络行为,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优化现有的网络环境,营造出“绿色上网”的文化氛围。首先各高职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文化育人功能,创新学生素质教育模式,培养既有扎实专业理论、熟练职业技能,又有良好职业精神与人文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充分体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人人人生出彩”;其次着力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网络文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遵循校园网络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建设一批内容丰富、品味高雅,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来吸引大学生,并采取有效技术措施,过滤那些不文明、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再次,发挥校园网络的文化引领作用,引导学生了解最新、最前沿的新闻信息和科學知识,创造学习研究的氛围,使他们在该氛围中耳濡目染,为学生营造出“绿色上网”的文化氛围。如果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再沉溺于网络游戏,自己都深感愧疚;最后,各高职院校采取网络技术培训、讲座等多种途径健全信息化教育内容,强化其网络素质,这对于培养学生自身高雅的网络文化素质,树立网络失范的防范意识,尽可能减少和避免网络失范行为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培养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