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研究

2017-04-27 11:19罗锟尹莎莎罗晖王培东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6年29期
关键词:导师制卓越工科

罗锟 尹莎莎 罗晖 王培东

摘要: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为契机,本文从导师团队组建出发,探索提高工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机制,以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关键词:卓越计划导师团队工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中圖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9-0156-02

1概述

受传统人才观念的影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计划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脱节。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没有提出基于工程人才的专项培养计划,导致工程教育没有明确的定义和工科大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多以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评价标准,对于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调查发现,用人单位不愿意接纳刚出校门没有工作经验的工科大学生主要是因为:

1)专业知识学的不深入积累不够,又缺乏实践动手能力;

2)不愿从基层干起,眼高手低。

为此,国家实施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计划),目的就在于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工程界,培养一批踏实、肯干、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工程人才,为建设创新发展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厚实的人才基础,以不断增强我国的创新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此外,“本科生导师制”指的是一种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科研、思想、日常生活等多个方面进行个性化指导的教育教学制度。英国是第一个发起本科生导师制的国家,美国哈佛大学是第一个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学校,此后,加州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等也相继开始执行这一制度。2002年,北京大学也开始在本科生中设立导师制,浙江大学、哈工大等也紧随其后。实践表明:基于导师制的工科大学生培养模式,对培养工科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有明显效果的。因此,在“卓越计划”中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能够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可以为造就素质优良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提供帮助。

2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

2.1组建导师团队

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针对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合理构建相应的导师团队。

结合现有本科生导师制模式,本文提出了学校导师及企业导师相结合的导师团队指导模式。其中,学校导师由理论水平高,并具有一定工程经验的教师担任;而企业导师可以从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中选择富有实践经验的人担任。

2.2创新意识培养

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指在学校教育的熏陶下和社会复杂环境的影响下,依靠缓慢的理论积累和科学实践逐步形成和得到的知识、技能和品格素质。

目前,工科大学生在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工程实践经验缺乏,专业知识积累不够不能灵活运用,动手能力弱,洞察力不足,缺乏责任心等。针对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存在的不足,在全面把握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可以采取相对应的措施。

1)构建面向创新意识培养的新教学模式

对工科大学生而言,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是通过教育实现的,而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体现的。根据对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存在不足的分析,教学因素排在当前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分析的首位。因此,需要注重对学生知识联系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

知识在创新能力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但知识不等于创新素质,其作用的发挥需要建立在特定的框架或逻辑之上。而这种框架或逻辑就是通晓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可以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同时知识联系能力更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2)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下的课程设置创新

面对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这一目标背景,在工科大学生的课程设置中,首先需要优化课程结构,突出素质发展性课程的地位。其次,需要协调好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时间分配和内在关联,强化通识教育,积极拓宽基础课程体系,以服务宽口径培养下的“博”、“专”平衡为出发点,加强必修课与选修课的互补性建设。再次,从源头上贯彻好以人为本的课程设置原则,强调课程对于能力培养的整体功能,注重整体设计,强化课程的框架概念,增加课程间的联系,增强先修课程与后修课程之间的逻辑关联为建设重点。

3)激发创新意识培养的主体自觉性

大学生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对象,个体积极性的发挥,既是推动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然选择,也是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学生的主体自觉性往往需要引导和激励,具体可以通过两个渠道进行:一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通过大学生生涯设计规划、个别谈心、主题班会等活动,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审视,找出优势和不足。二是积极地对学生的创新进行宣传,通过榜样示范促使学生发现追寻目标、树立赶超意识以及学习他人的成功路径。

2.3基于实践环节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能力是相对于创新能力而言的,是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工科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大学生需具备绘图能力、实验动手能力、设备仪器操作能力、加工操作能力、数学运算能力、设计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

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有科技创新活动、创新基地实习等,此外,从零开始,自由设计各种类型的专业相关应用项目,为学生提供的良好的创新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环境也是工科大学生很重要的实践环节。

1)科技创新活动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他以大学生的个人兴趣为前提,大学生在学校安排的导师的引导下参加各式各样的科技创新训练与实践研究活动(简称科创实践活动),来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科创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活动和科学研究,可以砥砺品格,培养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顽强毅力,以及对未知的好奇心,提高观察力、想象力;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讨论和处理,可以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联想能力;通过设计产品,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最后通过写总结性报告和文章,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笔。

科技创新活动有助于大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完善大学生自身人格,弥补性格缺陷,使其具有优良的协调能力,自我修复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情商,能夠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使他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不至于气馁。

科技创新活动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首要的是使大学生对科学研究感兴趣并达到可以将其视为爱好的程度;其次,使科技创新活动成为大学校园里一项基础性的、日常性的培养机制,这样才有可能发挥出他应有的作用。科技创新活动不只是单纯的科学研究,他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组织形式,他是要将大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活动。

2)创新基地实习

创新基地是由学校联合企业创建的专门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集专业知识学习、科学研究、产品制造为一体的综合性培养平台,基地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机会,同时在实习的过程中,基地的作用还包括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大学生提供了认识新事物的常规的、前沿性的、可靠的练习场所。学校可以在这里开展大量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并且可能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创业孵化园。大学生尤其是工科大学生更要利用好这一平台,可以在基地做一些科学研究和科技发明,将课本中学习的专业知识,同现实的创造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学习经验,在实践中加深理论学习和理解,为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力的保障。

3培养效果的评价

为使各个导师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互动协作,需要建立起互动机制,这个机制可以借助“卓越工程师”网上综合评价管理系统来实现,该工作系统主要担负起下面几个作用”:

1)导师通过该协同管理系统可以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通过在线打分的方式给予综合评价。

2)可以对导师的工作做阶段性的总结,以便于分析学生的在思维、能力上的不足,对症下药,同时可以通过该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竞赛情况进行监督,确保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

3)不同的导师对学生的评价有所不同,学生的特点也有所不同,该工作系统就是帮助导师分析不同学生的特点,并综合不同导师的评价,为学生制定差异化的培养方案。

4培养机制的实施效果

华东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2002年1月,学院包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物联网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电子与通信工程系,并创建了通信工程卓越班,学院一直重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积极探索工程应用教学新教学模式,分别创办通信电子创新实践基地、计算机专业创新实践基地、嵌入式创新实践基地、智能机器人创新实践基地。

经过几年来不懈努力,在教学研究课题的支持下,在阶段性教学成果获奖的激励下,本文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课程改革已全部在华东交通大学通信工程卓越班实施,有效地推进了专业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为更好地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学院经多方考察、调研,针对工程专业提出了适用的“3+1”培养模式。该模式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一年,以缩短学校培养与企业生产实践的距离,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的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

第一届通信工程卓越班的人数为30人,在校期间,共有59人次获省级及以上科技竞赛奖和项目立项,其中12人次获国家级立项、竞赛奖,47人次获省级立项、竞赛奖;首次就业率100%;并成功举办了毕业成果展。这次作品展也是江西省理工类高校首次以班为单位,向大众展现毕业设计成果,引起了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5结束语

基于导师团队的培养模式在培养高素质卓越工程技术人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使学生具备了突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从试运行结果来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猜你喜欢
导师制卓越工科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卓越之梦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