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级教学改革探讨

2017-04-27 11:22彭巧珍刘晓瑢张丹丹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6年29期
关键词:分类教学分级教学大学计算机基础

彭巧珍 刘晓瑢 张丹丹

摘要:不同学科对计算机知识需求不同,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存在差异,基于“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专业需求为人口,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级教学改革进行探讨,以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类教学;分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9-0161-02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基本操作已经成为每位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在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该课程在有效帮助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了解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和发展历史的同时,更能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水平,对计算机常用软件操作更为熟练。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能够帮助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利用计算机这个工具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大学毕业时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相关资料的搜索等,也为将来运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谓分类分级教学是基于“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所提出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它是在学生分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级别的授课、组织不同层次的训练和测试。它要求充分考虑到每位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学习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以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1现状分析

教育部计算机基础课程指导委会于2006年6月24日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虽然目前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没有考虑专业需求:不同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比如理工类的学生侧重于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文科类的学生则更多的应用到文字处理等方面的知识;经管类的学生则更多的应用到电子表格等方面的知识;而艺术类的学生则更多的应用到演示文稿等方面的知识。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进行分类教学改革。

2)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师普遍感到计算机基础课难教,其难不仅仅是计算机学科知识更新快,而主要还在于所教学生基础差异大、课难讲,一部分学生感觉“吃不饱”,另一部分学生却又“囫囵吞枣”。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进行分级教学改革。

3)考試方式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传统在教室内进行试卷考核方式不能很好反映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后的掌握能力,不能反映出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实践操作能力,根据笔者团队多年从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和考核经验,作为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操作应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需要进行考核改革,使其能更好地反映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

我校学生是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全国各地的计算机普及情况存在差异,导致刚入学的大学生之间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和认知能力存在差异。另外,各个专业有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各个专业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能力也不尽相同。而我们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面向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所有新生,若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授课内容,将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也与因材施教的原则相悖。鉴于此,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经过长期摸索和改进,提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级教学改革,该项改革自实施以来,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提高了计算机技术综合应用能力。

2分类教学

2.1专业分类

我校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经法教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以2015年为例,我校共有16个教学学院,63个本科专业(其中非计算机专业58个)。为了配合分类教学改革,针对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不同要求,我们将58个非计算机专业划分成了四类,即:理工类(包含31个专业)、文科类(包含9个专业)、经管类(包含9个专业)和艺术类(包含9个专业)。

2.2教学模块划分

依据教学大纲以及专业分类,我们将教学内容划分成了六个教学模块:1)计算机基础知识;2)操作系统;3)文字处理;4)电子表格;5)演示文稿;6)Internet及其应用。

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内容包括:计算机文化与计算思维基础、计算机系统、数制和信息编码、数据库技术基础、算法和程序设计等;操作系统的内容包括:操作系统概述、Windows应用、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等;文字处理的内容包括:创建和编辑文档、格式化和排版文档、表格和图文混排等;电子表格的内容包括:电子表格基础、使用公式与函数、数据的图表化、数据管理等;演示文稿的内容包括:演示文稿的建立及基本操作,幻灯片的超链接、切换、动画和母板,幻灯片的多媒体等;Internet及其应用的内容包括:Internet基础与应用、信息浏览和检索、电子邮件的使用等。

2.3教学模块侧重专业

为了将分类教学落到实处,依据专业分类和教学模块划分,我们整理出了教学模块侧重专业对应表,如下所示:

2.4分类教学的组织

分类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便是教学的组织。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一直以来都是以2个行政班合并成一个教学班的组织方式进行授课,这种组织方式仍然可用于分类教学。在对行政班进行合班时,原则上是同一专业的班级进行合并,当某一专业的班级数为奇数时,我们将保证一定是同一类的专业班级进行合班,如还有行政班级找不到合适的班级合班,我们将单班授课,以确保分类教学的落实。

3分级教学

我们的分级教学是在分类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实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在着手进行分类分级教学改革之前,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得出的结论是:分类分级的改革实践是富有成效的,但分类分级教学也带来了教学管理难和管理成本增加的问题。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公共基础课,该课程的实验教学非常重要,实验教学的安排需要老师、学生和机房的共同时间,这使得实验课的安排非常困难。如果我们再对行政班进行A级和B级的分班,将导致同一行政班的同学在不同时间点上课,从而使实验安排难上加难。

为了发挥分类分级教学的优势,避免分类分级教学带来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是:分级教学保持分类教学的授课班级不变,第一次课我们将进行一次摸底考试,参照考试成绩将授课班级的学生逻辑上分成A级和B级。对于B级的学生只要求他们完成实验指导书上的实验,对于A级的学生除了完成实验还必须完成相应的操作测试题。对于实验,老师将在课内进行详细的讲解,而操作测试题则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软件系统自带的帮助自主完成。

4考试方式

传统纸质考试方式不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技能、基本操作和基本应用的掌握程度。配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级教学改革,我们同时改进了考试方式,采用网络平台的上机考试。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作为工具学科,学习的最终目标在于应用,因此考试方式也落脚到基本操作和基本应用,达到以考促教的目的。

为配合分类教学改革,期末考试试卷分为理工类、文科类、经管类和艺术类,每类试卷依据表1各有侧重。为配合分级教学改革,我们曾考虑过A级和B级采用不同的试卷且A级的难度系数大于B级,但该方案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对计算机技术掌握得更好的学生可能因为考了难度系数大的试卷,结果考试成绩反而低于对计算机技术掌握得更差的学生。为了避免该情况的发生,我们最后决定:每类试卷的A级和B级采用相同的试卷,这也保证了同一个行政班级的期末考试试卷是相同的。

5结束语

教学实践表明,推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级教学改革能优化课程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分类分级教学体系,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激发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探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级教学改革,对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分类教学分级教学大学计算机基础
高等数学课程设置改革研究
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英语分类教学模式探究
面向应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基于ESP视角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
浅谈完善钢琴分级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构建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