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印度制造”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017-04-27 23:47葛如芳
智富时代 2017年4期
关键词:人口红利制约因素

葛如芳

【摘 要】莫迪上台后,对印度进行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实行“印度制造”可谓是莫迪政府推进经济改革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莫迪表现出来的改革决心以及执政以来的改革措施为“印度制造”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契机。但与此同时,“印度制造”也面临着许多的挑战,这一战略能否持续下去并推动印度实现经济转型,主要受到国内土地制度、劳工制度以以及落后的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制约。

【关键词】“印度制造”;人口红利;制约因素

2014年5月,莫迪宣誓就任印度总理,迅速刮起了一阵“莫迪旋风”,开始了对经济的大刀阔斧的改革。同年9月,莫迪正式提出了“印度制造”计划。莫迪强调印度要争当全球制造业中心,10 年内要将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目前的17%提升至25%。i这一计划作为莫迪政府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印度国内引起轰动,也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一、推动“印度制造”的动力和机遇

印度的产业模式以服务业为主,制造业的比例很低,越来越影响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就业趋势也愈加严峻。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制造业,越来越成为印度经济改革的重点。莫迪上台后,顺势推出“印度制造”战略,既是为窘迫之境况所驱使,也顺应了印度民众之所需。

(一)印度产业结构的弊端迫使政府有所作为

进入21世纪后,印度外部的经济环境良好,这使印度经济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前一直保持迅猛增长势头。按照要素成本计算的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2003-2004年度达到8.5%,2007-2008年保持在9.3%。ii然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却使印度神话破灭。不仅政府债台高筑,而且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也不断下降,2013-2014年度甚至低至4.7%。虽然国际因素影响了印度的经济,但是更内在的原因却是印度不协调的产业结构。按产业结构的一般发展和演变规律来看,劳动力和产值重心会由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产业转移,随着工业化发展进程的迈进,再逐渐向服务业倾斜。但印度服务业比例高达60%以上,而制造业的比重只达17%。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严重制约着印度的经济发展。

这样的境况既是“印度制造”提出的背景和原因,同时也是推动这一计划实施的强大动力。莫迪这个雷厉风行的印度总理,清楚地认识到必须调整现在的产业结构,增加制造业的比重。这样既可以吸引大量外资,减轻财政负担,又能够创造大批的就业岗位,把大量低技能青年吸引到劳动力市场中来。

(二)印度人口红利逐渐显现

不同于中国的老龄化严重,印度人口逐渐呈现一种低龄化趋势。目前,65岁以上的只占人口总额的5%左右,而35岁以下的则占人口数量的65%。可想而知,印度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拥有比中国更为充足的劳动力,由此而产生的人口红利将逐渐凸显出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在2011年公布一份报告,该报告认为2022年,印度劳动大军将增至6亿人;未来30 年,世界工作年龄(15-60岁)人口将有1/4来自印度。iii充足的劳动力一方面增加了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却也降低了劳动力成本,成为外资进驻印度市场的一大吸引力。

虽然莫迪的“印度制造”与“中国制造”不同,但显然也从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吸取了经验。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是凭借13亿的庞大人口规模,大力吸引外资,首先从中低端制造业中获利,逐渐成为“世界工厂”。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以及产业的转型升级,对外资的吸引力会有所下降,而印度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将会吸收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中低端制造业也将从人口红利中受益。

(三)税收改革取得突破

印度是联邦制国家,各邦权力很大,实行的是中央、邦、地方三级课税制度,联邦和各邦有明确的课税权。1991年印度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开始实行市场化改革,税制也成为了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税制改革一直没有取得突破,全国没有形成统一的税率,跨邦商品既要缴纳邦政府销售税,同时也得缴纳中央销售税。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税种被中央和地方重复征收。这不仅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资金和时间成本,也阻碍了商品流通和自由贸易,同时也减少了外国资本的流入和外资企业的进驻。

在此情况下,莫迪政府积极推动稅制改革,并且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6年8月8日,印度人民院正式通过了《商品与服务税宪法修正案》,并计划于2017年4月开始实施。税制的改革进一步简化了印度中央及各邦税种税率,利于统一全国市场。这一举措将会极大改善国内的投资环境,吸引大量FDI涌入印度市场,为“印度制造”计划的实施拓宽道路。

二、对“印度制造”的挑战

莫迪上台后大力吸引外资,改革国内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印度有望成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全球制造中心。然而,“印度制造”能否持续下去,为印度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还受制于很多因素。

(一)印度土地制度阻碍了制造业的发展

印度在独立后实施了一系列的土地改革政策,主要通过废除英属印度时期形成的柴明达尔制,来解放农村生产力。土地改革虽在表面上剥夺了城市柴明达尔的土地所有权,但改革过程却造成了农村大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实际占有。到1982年,占持有户总数62.38%的农民,只拥有12.2%的土地,只占人口8.83%的大中土地持有者,却占有47.91%的土地。iv印度土地实行私有化,征地方不仅要获得政府批准,更重要的是需要和土地所有者进行协商。2013年8月印度通过了旨在改善农民和失地贫民经济状况的《新征地法案》。新法案规定,项目征地方必须向农村、城市地区的土地所有者分别支付最高可达土地市价四倍和两倍的对价。昂贵的地价不利于工厂的新建和运转,对印度制造业的发展存在严重的阻碍作用。

(二)印度严苛的劳工制度造成生产效率低下

1947颁布的劳工争议法规定了雇主解雇为其工作一年以上雇员的条件,其中包括须提前一月以书面形式通知雇员、雇主须就此知会政府、100人以上工厂裁员须经过政府的同意等等;1970年颁布的劳动合同法规定,拥有20名合同工人的企业须到政府进行登记造册,逾期没有办理登记的,就会受到法律制裁;v印度劳工法规定的劳动时间为每天8小时,早上上班时间多为9—10点。这些法律法规虽然体现了印度的民主性,但并没有调动起工人的积极性,反而会造成工人懒散、懈怠的工作习惯,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这种相对安于现状的状态使得印度许多国民对于更大程度地开放市场、引进外资企业进行平等竞争会产生排斥心理。

(三)基础设施落后制約制造业的发展

印度落后的基础设施可谓是经济增长的“瓶颈”,也成为“印度制造”的一个重要阻碍因素。印度的电力、道路、港口、电信以及能源等公共设施方面明显发展落后。由于能源缺导致电力系统很不稳定,经常会出现供电不足以及停电现象,即使是首都新德里也不例外。2012年印度出现过一次大范围停电事件,全国近一半地区出现供电中断,逾6亿人口受到影响。这样的供电条件对于工厂生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就道路而言,印度铁路里程6.5万公里,虽列世界第三,但老旧落后,160公里时速已算高速。vi

而莫迪甫一上任,就对积弊已久的土地制度和劳工制度进行改革,想要大幅修改征地法和劳动法,但是却遭到反对党和不少民众的强烈反对,改革进程困难重重。“印度制造”计划能否顺利实施下去,与土地法和劳工法的改革进程密切相关。除此之外,莫迪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但是长期的落后使这一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再加上印度本就存在严重的财政赤字,自身难以提供庞大的建设资金。这严重影响“印度制造”的推进。

三、结语

“印度制造”虽然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提振了外国投资者的信心,吸引了大量外资。但受到内部阻碍因素和外部国际环境的影响,这一经济发展战略是否能够促进印度经济的转型发展,还需要一段时间来验证。但是可预见,这一过程必定会遇到重重困难。但是由于印度市场广阔、潜力巨大,中国企业可审时度势,顺势进入印度市场。未来中印两国之间的合作,将不仅仅停留在贸易方面,基础设施投资方面也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间。印度经济发展的一大重要障碍是公共设施差且政府财政无力作出更大投入,引进外资来参与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重要之举,而中国现今在推动”一带一路“计划的实施,亚投行为沿路基础设施的投资提供了资金支持。因此,中印两国应抓住这一机遇,增加互信,实现合作共赢。

注释:

i“India Pushed to Become Manufacturing Hub Hinges on Easing Investment”,http://www.voanews.com/content/india -push-to-be-come-manufacturing-hub -hinges-on-easing-investment/3192756.html.(上网时间:2016年7月14日)

ii Government of India, Economic Survey, 2010-2011, Economic Division, Ministry of Finance, New Delhi,2011.

iii李莉:《试析“印度制造”战略与印度经济前景》,载自《现代国际关系》,2016年第9期。

iv王静:《从土地改革看印度民主制度的绩效》,载《南亚研究季刊》,2015年第3期。

v参考来自《印度劳动合同法》,百度文库,2010年8月13日。http://wenku.baidu.com/view/087e931dc281e53a5802ff35.html.

vi《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2015年版),第21 页。http://fec.mofcom.gov.cn/article/gbdqzn/.

猜你喜欢
人口红利制约因素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我国人口出生率的研究分析
人口红利渐失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