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美境,场所精神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2017-04-28 00:23黄健敏HUANGJiahnMin
世界建筑 2017年4期
关键词:罗伯茨大气中心

黄健敏/HUANG Jiahn-Min

高原美境,场所精神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黄健敏/HUANG Jiahn-Min

在贝聿铭的建筑生涯中,位于博尔德市郊的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居重要地位,这是贝氏第一个非都市内的作品,面对环境的挑战与业主的需求,贝氏以聚落般的配置与特殊的混凝土构筑,完成融合于大自然的作品。这件卓越的作品为他日后赢得肯尼迪图书馆的委托项目奠定了基础,让他成为国际知名的建筑师。

贝聿铭,沃尔特·罗伯茨,国立大气研究中心,博尔德市

1 位于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郊台地的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图片来源: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Copyright UCAR)

在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Boulder)市郊,海拔1829m(6000ft)处的一个台地,远望,那儿有堆像爱尔兰史前巨石般的建筑群,细看,它又像太空时代从地下冒出的潜望镜。这个看来既远古又超时代的建筑群,是贝聿铭早年设计的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简称NCAR,图1)。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是由罗伯茨博士(Walter Orr Roberts, 1915-1990)创建,1959年罗伯茨博士被任命为大气研究大学委员会主任,他拒绝赴特拉华州履新,因为他舍不得离开博尔德市。次年,罗伯茨博士再度被选为主任,为了让他上任,于是决定在博尔德市兴建一个研究中心。罗伯茨博士聘了当地一位希腊裔建筑师帕帕克里斯图(Tician Papachristou, 1928-)勘查可能的基地,帕帕克里斯图曾针对泰柏山(Table Mountain)约1.7km2(431acre)的土地分析建议,认为那片土地就在博尔德市南郊,紧邻科罗拉多大学,从大环境观察,交通便捷,距离机场车程不远,而且视野广阔有极佳的景观。其中有一片11.3hm2(28acre)的台地适宜作为建筑用地,但是要考虑供水与交通等问题,因为博尔德市府有条名为“蓝线”的法令,明订凡是标高超过海拔5740m以上的区域,市府不供水,不提供任何公共服务,而基地的位置正高过“蓝线”。替选办法是凿井取水,所幸基地内已有一口183m(600ft)深的水井证实供水无虞。再则当时基地没有任何道路可以到达,开辟道路将是一项必要的额外负担,新的道路得尽量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又是一项不确定的外在因素[1](图2)。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是一个非营利财团法人,由14所大学相关科系共同组成。这14所大学中有7所大学设有建筑系,这7所大学的建筑系主任理所当然成为罗伯茨博士的建筑顾问,由他们组成遴选委员会,不过加州伯克利大学的建筑系主任查尔斯·摩尔(Charles Moore, 1925-1993)缺席,因为他有意从事该项目的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是彼得罗·贝鲁奇(Pietro Belluschi, 1899-1994),当时是麻省理工学院建筑暨规划学院院长,在建筑界是重量级人物。1961年5月21日在罗伯茨的安排之下,所有8位委员们搭直升机到台地勘查,同时以野餐的形式召开第一次会议。结论是推荐6位建筑师参加初选,候选名单包括西雅图的柯克-华莱士-麦金利建筑事务所(Kirk, Wallace, McKinley and AssociatesArchitects),旧金山的安申与艾伦建筑事务所(Anshen and Allen Architects),休士顿的考迪尔-罗莱特-斯科特事务所(Caudill, Rowlett, Scott and Associates),芝加哥的哈里·维斯(Harry Weese, 1915-1998),纽约的拉拉比·巴尼斯(Larrabee Barnes, 1915-2004)与贝聿铭。中心从6月初就分别地安排每位建筑师至博尔德市访视基地与面谈,同时罗伯茨博士与同仁亲自走访每家建筑师事务所,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组织人力与业绩。贝聿铭于6月14日到博尔德市,与罗伯茨恳切对话,针对预算与基地规划等交换意见。根据会议记录,是否有空调设备是讨论的课题之一,罗伯茨认为按当地的气候没有必要装设空调设备,贝氏当场指出如果要有空调设备,每平方英尺的造价将增加4美元,而后出资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dation)拍板决定中心要有空调设备。这个细节留给罗伯茨深刻的印象,因为中心的兴建经费并不宽裕,他心目中要的是一个简洁的建筑,而非奢华的建筑。贝聿铭早年的公寓作品以精算控制预算知名,罗伯茨认为这点很切合中心的期望与需求(图3)。

2 鸟瞰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图片来源: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Copyright UCAR)

3 融合于环境的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图片来源: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Copyright UCAR)

4 台中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

5 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

6 麻省理工学院地球科学馆

7 丹佛五月百货公司与希尔顿旅馆

8 丹佛五月百货公司(已被拆除)

9 丹佛希尔顿旅馆

10 丹佛里高中心

在面谈中,贝氏将事务所手边正在进行的所有方案一一向罗伯茨解说进度与工作量,他承诺会投入个人1/4的时间专注在大气研究中心方案,贝聿铭慨然自陈此案对他个人乃至事务所意义重大,因为过去他所从事的方案着重于商业开发,希望藉由大气研究中心方案能为事业开启另一个新的局面,在机构建筑(institutional building)领域有所发挥。当年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的机构建筑有台中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1956-1963)、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1960-1963)、麻省理工学院地球科学(1959-1964)与锡拉丘兹大学公共传播新屋传播中心(1961-1964)等,全都尚未完工,尚无从验证成果。相对于其他建筑师事务所,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的业绩颇孱弱,不过他在丹佛都市更新所完成的里高中心(Mile High Center, 1952-1956)、五月百货公司(May D&F Department Store, 1958)与希尔顿饭店(1960)等项目有很好的名声,这些在地的经验是加分的,再加上罗伯茨被贝氏的人格特质与承诺所感动,这些因素皆是促成贝聿铭最终膺选的重要因素[2]。7月16日遴选委员会二度会议,经匿名投票,贝聿铭胜出。10月25日大气研究中心发布新闻,正式委托贝聿铭为该项目的建筑师(图4-10)。

11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配置图

12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平面图

13 世界文化遗产的阿纳萨齐及悬壁建筑

14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图书馆

对贝氏而言,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是个学术研究机构,在此之前他的业务以集合住宅与开发案为主,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是一项新的尝试,是一个突破机会。再则这亦是他首度面对非都市化的环境从事设计,要在空旷的台地兴建能够满足业主特殊要求的建筑物,实在是一大挑战。贝聿铭很豪情地表示曼哈顿的摩天大楼哪能与大自然的洛矶山脉(Rocky Mountains)比高,他将勇于面对这个严峻的挑战。

中心的基本要求是能供300~500位科学家们工作,总楼地板面积约9290m2(100,000ft2),包括研究室、图书馆、展览空间、礼堂、会议室、办公室与餐饮空间等,在5~6年以后考虑进行第二期扩建。“浑沌不确”是罗伯茨博士心中的构思,他希望有许多小空间供科学家们共聚,“由一处到另一处,可以有5种不同的选择,没有指引的话,人们分辨不出何者是最佳途径。”罗伯茨博士这般解释他的“浑沌不确观”。这种想法倒是挺科学的,也切合大气科学研究的精神所在,罗伯茨博士的用意在于激励无目的性的交往互动。能够变通是设计的必要条件,研究设备与方法常随科技日新月异,能适应改变的隔间是建筑师不能忽略的要素。要有足够的墙面做为书架、安放黑板,这使得开窗面积得尽量减少。罗伯茨博士很不喜欢将实验室安排在长廊两侧的传统式布局,这促使中心势必往垂直发展。当年,大气研究是学界的“童养媳”,罗伯茨博士胸怀壮志,要藉由兴建一幢前瞻性的建筑物,提供该学域的专家学者们一个足以为傲的“家”,来彰显大气科学,作为大气研究界的共同信念象征。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在功能、象征与美学3个层面的要求,贝氏以空间、形式与建材做了最佳的回应(图11、12)。

当贝氏提出第一个方案时,大气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全愣住了,他们心目中的“家”是一个能便于变通的大空间,贝氏给的是一栋集中化的大楼,显然这是贝氏昔日开发案经验的投射。罗伯茨博士认为在开阔的台地,建筑物布局应该散开,而且中心没有足够的经费负担这般高楼化的建设。贝式的初案设计太完整,以致日后不可能加建,这是不被接受的原因之一。由于没有任何文献和图片保存,到底初案是什么模样已无从了解[3]。

经过多次沟通,贝氏领悟掌握场所精神与尺度是首要之图,既然难与大自然抗争,何不与大自然融合!先前,为了了解基地,他曾携了睡袋在台地过夜;曾与夫人开车旅行,从墨西哥州的阿尔伯克基(Albuquerque)到丹佛,沿途参观考察了印第安人的岩石构造遗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阿纳萨齐及悬壁建筑(Anasazu's cliff house),其构筑之色彩与岩壁同色调,与环境全然融合,这给了贝氏设计的灵感。印第安人伴山所建筑的穴居给贝氏的启示是:尽量减少占地面积,避免破坏生态。而后在规划阶段,在停车场处,为了保存一棵大树,步道绕树而过,整个202hm2(500acre)的基地,建筑物仅占用了极小部分,可见建筑师对环境的用心。为了让罗伯茨博士的理想得以实现,市府特别破例,于1961年1月突破“蓝线”法令的规定,会对未来的中心提供用水;而罗伯茨博士对市府许诺,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周遭会保持自然面貌,建筑与景观协和,最终贝氏的配置与建筑实现了罗伯茨博士的许诺。1963年3月科罗拉多州政府出资25万美元,买下中心所中意的土地,然后无偿赠予中心兴建新实验室(图13)。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平面看似复杂,仔细品鉴,却可以体会出贝氏思路清晰的设计。贝氏以6.7m(22ft)柱距为模矩,模矩组构成十字单元,十字单元排列成平面,单元之间以廊桥连接。廊桥是贝氏作品的特色,尤其在讲求空间效果的美术馆,贝氏一再应用廊桥的手法,制造不同视点、视域效果。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部分廊桥被玻璃窗包覆,使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工作的科学家们,在埋首实验室多时之余,行走其间能够浏览到户外瑰丽的风景。不像寻常的实验中心总是封闭的,贝氏增加人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在低矮的两层楼建筑部分,天窗的应用是另一次的发挥。对冬季长期积雪的科罗拉多州,能让和煦的阳光进人室内,是一大功德。贝氏将停车场配置在户外,冬季下雪时,对员工们则是一大辛苦的跋涉;该地的落山风强劲,风速可高达时速241km/h(150mi/h),刮风时,则是另一种辛苦的跋涉,这就不是仅仅露宿基地一次的贝氏所料及的环境因素(图14、15)。

15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会客交谊室

16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北塔是办公空间

17 实验室位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东塔

18 塔楼的顶处有突出的遮檐

19 宾州大学理察医学研究楼

20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以狭长垂直的开口为窗

楼高5层的建筑塔,入口旁的北塔是办公室,东塔是实验室,两塔之间的群楼部分包括了两层楼高的图书馆、餐厅、展览室、会客交谊室等公共服务空间。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访客多,又全年对外开放,要有效地控制、确保安全性,势必要有效地分隔公私领域。贝氏将办公室集中在北塔,罗伯茨博士十分赞扬:“让人难以找到的办公室是最好的办公室。”对在北塔工作的员工,办公楼层没有冗长的走廊,员工们上下楼容易交往;对外人,要上楼非得经保全警卫的关卡,而且越高的楼层供较高级职员使用,越不容易闯关。私密性与领域感的内部空间是设计成功之处。迁入20余年来内部空间未曾有过重大变更,是建筑师足以自豪的。曾经一度因空间不敷使用,中心征求愿意搬到山下科罗拉多大学的工作者,竟然没有一个自愿者;许多工作室墙上挂着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照片,说明大家都以这幢建筑物为傲,以在研究中心工作为荣(图16-18)。

塔楼在五楼处有突出的遮檐,在造型上是收头,在功能上是遮挡高纬度的眩光。罗伯茨博士称五楼像个鸟巢,在不同的塔顶各有一个阁楼,由于不位于主动线上,位置很孤立,可以让科学家独处、不受干扰,是他个人最欣赏的空间。遮檐使得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在形式上,颇具有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风格的厚重雕塑感,一反贝氏先前作品暴现结构的密斯风格,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堪称是贝氏建筑风格的转折点。勒·柯布西耶于1955年完成的朗香教堂(The Chapel of Notre Dame du Haut in Ronchamp)亦建于山麓,是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创意的原型。贝氏尔后设计的达拉斯市政厅更进一步将勒·柯布西耶的理念发挥,改变了过去的形式,创造属于自己的风格。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设计原创性,贝氏自承深受路易·康(Louis Kahn)的影响。仔细审度平面与造型,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带有些微康所设计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Richards Medical Research Laboratorie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957-1965, 图19)的影子[4],这可由凸出高耸的塔与开窗方式验证。开窗是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值得讨论的课题,“窗子不是在墙上敲洞”,贝氏表示,实验室要控制光源,以人工采光为主;建筑物得呈现厚重坚实感,使得开口不能过多;当地的物理环境,强烈眩光扰人,迫使窗户得尽量减少。贝氏乃以狭长垂直的开口为窗,增加了建筑物的垂直感,使5层的建筑物有超乎其楼层的高度感受,占外墙面积甚少的开口,解决了上述的需求与问题。两组塔楼,有挺拔的雄姿,无凌霄的霸气,很自然地成为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崇高理想目标的象征(图20)。

混凝土是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最主要的建材,贝氏特别自32km(20mi)外运来石材将之打碎充当骨材,使混凝土呈红棕色,再经由斩击,露出骨材中的红棕石粒,让体量感十足的建筑物与整体环境融合,这般对环境美感的尊重与重现,是贝氏成功杰出的原因之一。此一对待混凝土的独到方法学自于挪威艺术家卡尔·奈沙赫(Carl Nesjar, 1920-2015),适时在纽约市曼哈顿的纽约大学广场公寓(University Plaza, 1960-1964),贝氏安置了毕加索的雕塑“希薇特半身像”(Bust of Sylvette),作品由奈沙赫采用混凝土将原本平面的画作立体化,混凝土经由喷砂特别处理,有特殊的质感效果。贝氏将此手法进一步加工提升,透过建材的质感回应中心所关切的环境课题(图21-23)。

21 贝聿铭与夫人在工地检视研究中心的混凝土样版

22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混凝土细部

23 纽约大学大学广场公寓毕卡索的雕塑“希薇特半身像”

24 鲁道夫设计的耶鲁大学建筑暨艺术学院的混凝土表现

25 贝聿铭设计的德国柏林历史博物馆增建的混凝土表现

1970年代混凝土雕塑性的表现盛行,与当时另一位当红的建筑师保罗·鲁道夫(Paul Rudolph, 1918-1997)比较,贝氏的混凝土表现充分体现了场地施工的特性,含蓄地流露着细致的风韵。不像鲁道夫的作品,混凝土质感坚实粗糙,摸上去几乎使人皮破流血,一副粗野蛮横之气。贝氏的混凝土表现带有亲密感,吸引人们伸手轻轻抚触,吸引人们深切地体会材料所发挥的特性。为了增加垂直感,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混凝土的纹理是垂直的。虽然皆以混凝土为主,不同案件,不同要求,不同表现,比较得梅因艺术中心(1966-1968)、达拉斯市政厅(1966-1977)、康奈尔大学约翰逊美术馆(1968-1973)等,乃至晚期的罗浮宫(1983-1989)、美秀美术馆(1992-1997)与德国柏林历史博物馆 (1996-2003) 等作品,可以发现贝氏在混凝土雕塑性的运用中,力求统一中有变化的艺术感(图24、25)。

有棱有角的方正建筑物,辅以曲柔圆顺的基地配置——刚柔相济,是贝氏最爱的手法。印第安那州哥伦布市罗杰斯纪念图书馆(1963-1969)的景观与步道,达拉斯市政厅前的大圆水池,康涅狄格州梅隆艺术中心(1968-1972)的车道,北京香山饭店的流觞渠(1979-1982)等,一一显示了此手法。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大门入口前的回车广场、通往停车场的半圆楼梯都在贝氏日后作品中出现过,他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做了先验性的告白(图26、27)。

贝氏对建筑秩序的严谨追求,即使是在敷地植栽方面都不轻视,位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东侧的露台区,纵横井然的树木再次表现其秩序性。露台区的绿意与入口的中庭形成对比,中庭被廊桥围绕,较封闭,空间铺石材。原本中庭处有一喷水的水池,现状只见硬铺面,因为喷水被风吹得四处喷洒,造成了许多不便,导致一度不得不以雕塑取代。贝氏为其母校麻省理工学院设计地球科学馆时,将地面层挑空,该馆面朝冬季季风的方向,以致在冬天,受风压影响,大楼入口的大门难以推开,一旦开了门,狂风肆虐,袭入馆内,教授与学生们都抱怨,贝氏解嘲道:“我毕业自麻省理工学院,却不知道风洞效应”。显然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中庭,贝氏没有汲取教训。中庭的西北墙面看到了不该有的水渍污痕,这是因为落水凸出的长度不足,受季风风势之助长,落水泼溅到墙面所造成。在建筑物高处的女儿墙,有些不该有的裂痕,这是因为墙面受日晒高温,而部分阴影处荫凉,温差造成了裂痕。中心的建筑是平屋顶,冬天积雪,到春天雪融,气温变化造成不少裂缝,裂缝造成漏水,漏水一度是最困扰中心的维护问题,所幸原本的营造厂将困扰解决了。中心曾为了漏水问题与营造厂、建筑师对簿公堂,罗伯茨不认为有胜诉的可能,最终三方协议解决纷争[3]。虽然有这些看得见的小瑕疵,与屋顶漏水、地基移动等看不见的毛病,但这都无损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杰出成就(图28、29)。

在基地南侧,本来设计了第三组建筑群,包括实验大楼与会议室,因为经费短绌,始终未兴建。对未建成的部分,贝氏惋惜地表示,这使得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欠缺了紧抱台地的气势。在东侧的停车场,原本计划兴建可容400人左右的大礼堂,礼堂以地下道与东塔楼连接,这也沦为纸上建筑。在现场观察,倒难以察觉这份遗憾。1967年搬入时有400人使用的新大楼,随着岁月推移,使用人数激增,为了应对空间不足,中心于1977年与1980年共增建了1858m2(20,000ft2),所有增建的空间都地下化,避免破坏原设计的完整与美感。保持生态、尊重自然的外部空间,又尊重原设计者的原创,人们绝不致于感到建筑物是外来的异物,“本于自然,形势自生,虽由人作,宛若天成”是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最佳注脚。为了配合国立科学基金会的进驻中心,于1968年贝氏在停车场北侧的树丛中,另设计了一栋独立于实验楼层的两层楼房,其特色是混凝泥土的表面不复斧凿,以较光滑的清水方式呈现。这栋被称为弗莱希曼楼(Fleishmann Building)的小楼,与中心有一段距离,除非有心,否则通常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图30、31)。

26 达拉斯市政厅前的大圆水池

27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通往停车场的半圆楼梯

28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东侧的露台区纵横井然的树木

29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中庭

30 西侧增建的空间全部地下化,尊重原设计未破坏中心的整体意象

31 1968年增建的费雪曼楼

32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休憩会客室外麋鹿悠然漫步在草丛中

1970年代,台湾对世界建筑资讯的获取匪易,由美国新闻署在香港印行的《今日世界》是少数能够接触美国建筑的渠道之一。1970年7月1日第439期,《配合天然景色的建筑杰作》一文,译介的正是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附图中见麋鹿在窗外漫步,真是一幅建筑与自然和谐的画面。20年后,当我经由丹佛赴博尔德市,站在山脚,仰望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其磅礡的山势慑人,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静默协和地等着人们去朝圣。上山的道路受山坡地的影响采弧形,贝氏为了经营朝圣的效果,刻意地将道路曲折绵延,使得一路上山时所见的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随着路径的改变而变化。抵达入口,一方雕塑性强烈的标志映入眼帘,其与建筑造型相互呼应。步入门厅,开敞的大玻璃墙迎面,将建筑物周遭的美景纳入室内。门厅北侧墙上有幅壁画,系科学家夏皮罗博士(Dr. Melvyn Shapiro)构思,由艺术家克洛斯兰(Howard Crosslen)完成。壁面中的每个线条皆有寓意,曲线代表大气中的气流,鲜黄的圆是太阳,太阳下方上扬的曲线系维京船(Viking Ship),维京船象征北欧人对天文的研究,褐色的面块是地球,画面上有山、有水、有风暴、有气温分布线,交织出自然气象的景观,适切地透过艺术充实空间,表现此建筑物的功能。西侧的休憩会客室挑高两层,敞亮的空间揽美景入室内,其外有座桥,连接山径,贝氏仔细用心地再三将建筑物与大自然融合。透过休憩会客室的大玻璃面,见到麋鹿悠然漫步在草丛中,记忆深处的画面油然跃升,实景与印象谋合,想象不到20年前杂志中的美景跃然眼前,也再次验证罗伯茨博士对保护环境的初衷始终被呵护保存(图32)。

在贝氏的建筑生涯中,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有很重要的影响,这是贝氏跳脱一贯集合住宅与开发业的首次不同尝试,这是贝氏第一次远离都市尘嚣的作品,这是贝氏风格变迁的里程之作。尤其重要的是,藉此作品,贝氏获得杰奎琳的赏识,得以设计肯尼迪总统纪念图书馆,大大提升了他的地位,进入更高层次的社交圈,能够接踵获得如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巴黎卢浮宫整建等举世注目的案件,确立其国际大师级的地位。

因为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造型非凡独特,伍迪·艾伦在影片《傻瓜大闹科学城》(Sleeper)中,将之做为21世纪地球政府的总部,在此科幻电影中,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展现的是未来世界的建筑面貌。现代建筑教父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 1906-2005)于1979年就称赞誉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是一幢后现代建筑的佳构。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属于后现代建筑或是现代建筑,姑且不论,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是成功的。

33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图片来源: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Copyright UCAR)

34 以洛矶山脉为背景的高原美境(图片来源: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Copyright UCAR)

35 成就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两位主角:中心主任罗伯茨博士与建筑师贝聿铭(图片来源: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Copyright UCAR)

日本知名建筑摄影家二川幸夫(1932-2013)身兼《世界建筑经典集》(Globle Architecture)发行人与主编,将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纳为第41集,该集的作者马霖(William Marlin)以中国造园的迭石师(Rock Farmers)为喻,将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现为庭园中的岩石,建筑师成功地表现了孤独的形象,将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升华至艺术的境界[5]。循着马霖的比喻,宛如中国园林中假山的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一个人为创造的景观,其高耸的塔楼就似迭筑出的磷磷石笋,凹凸的立面就像皱皱的山石,在阳光下随日影变化,疏朗有致的布局,浑似中国庭园的意境。以中国庭园扬名的苏州是贝氏童年曾经一度生活的地方,当年童幼的他可能并不了然苏州庭园山石之美,可是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蕴涵着中国造园迭石师千古的睿智卓识,蕴涵着超时代性的才华价值,造就了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亘古的艺术感(图33)。

1967年5月10日,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落成,在启用典礼上贝氏感谢所有相关人士之时,提到5年前罗伯茨博士的耳提面命:“请让建筑不要显眼”“请保存基地的所有野花”。贝氏很幽默地表示抱歉,因为他并没完全达成任务,反而在风景美丽的高原添加了人作的、非自然的建筑。在中心的入口处墙面有一方小小的匾,上面写道:“如果你在寻找他的纪念碑,环顾周遭吧!”1)“任何一个第一流的研究中心所具的特点,就是一种非机械性启发新思想和贯通智慧的无形气氛。一座象征或是孕育这种气氛的建筑物是专为扩展人类智慧、精神和爱美的生活而设计的,不是一个普通办公的所在。我们的理想并不是要兴建一座纪念碑或是庙堂,而是一个各种不同学识背景的人士能把晤流连,或是幽居独处,或是欣赏朝夕不同美景的所在。”[3]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以洛矶山脉为背景,创造了罗伯茨博士所向往的高原美境(图34、35)。

注释/Note

1)语出自英国建筑师克里斯多佛·雷恩(S i r Christopher Wren, 1632-1723)的墓志铭:"If you seek his monument – look around you. "

/References

[1] 见1960年9月20日向罗伯茨提出的初步报告。Collection of HISTORY of THE MESA LAB at NCAR UCAR OPEN SKY. https://opensky.ucar.edu/islandora/ object/archives%3Amesalab.

[2] 见1961年6月26日罗伯茨与贝聿铭面谈纪录。Collection of HISTORY of THE MESA LAB at NCAR UCAR OPEN SKY. https://opensky.ucar.edu/islandora/ object/archives%3Amesalab.

[3] 1985年2月28日罗伯茨博士的口述历史纪录提及全案的设计过程。University Corporation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Oral History Project/Interview of Walter Orr Roberts/February-April, 1985/ Interviewer: Lucy Warner. https://aspace. archives.ucar.edu/repositories/2/archival_objects/259.

[4] University Corporation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Oral History Project/Interview of I. M. Pei/May 14, 1985/ Interviewer: Lucy Warner. https://aspace.archives. ucar.edu/repositories/2/archival_objects/252.

[5] I. M. Pei & Partners/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 GA41, EDITA ,Tokyo, 1976.12.

Genius Loci: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is located in the suburb of Boulder City. It plays very important role in I. M. Pei's architecture career, who faced the challenge of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client's requirement. It is the first project not located in the urban area to I. M. Pei. The unique site plan and special concrete treatment have achieved an outstanding work. NCAR helped I. M. Pei to get award the commission of JKD library and made him a famous architect in the world.

I. M. Pei, Walter Orr Roberts,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Boulder City

黄建敏建筑事务所,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研究所

2017-03-25

猜你喜欢
罗伯茨大气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宏伟大气,气势与细腻兼备 Vivid Audio Giya G3 S2
艾玛·罗伯茨:甜美的“星二代”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朱莉娅·罗伯茨
———“人民的选择”
大气古朴挥洒自如
大气、水之后,土十条来了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艾玛·罗伯茨:“星二代”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