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流动性刍议

2017-04-30 20:27李一然
商情 2017年10期

李一然

【摘要】近年严格化的监管要求、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使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面临较大压力。我们以中国版《巴塞尔协议III》框架为例探索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不足,针对改善我国流动性管理框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流动性管理 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巴塞尔协议III》

一、现状

(一)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机制现状

宏观审慎性政策框架,是关于金融体系健康性的问题。08年全球金融危机告诉我们,个体健康的总和不见得就等于整个宏观体系的健康,金融体系的宏观整体还有可能是不健康的。

危机之中,表面上看似资本充足的银行却因为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的不健全、未能实施有效的管理原则,仍然导致银行丧失流动性风险而陷入困境。警钟长鸣,为此中央提出了“宏观审慎性管理”的概念和框架,从更稳健更宏观的角度监管金融系统。

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防范和化解风险不容松懈。在此情形下,维护金融稳定和防范系统性风险是对宏观审慎管理水平的重大考验。

(二)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监管必要性

(1)银行业流动性风险分类:流动性的定义通常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金融工具的流动性,反映的是在发生价值交换的过程中不出现价值损失;其次是市场流动性,是指在一定的交易量下,资产或证券的交易不会显著影响资产价格;其三是货币流动性,指的是整个宏观经济中的货币流动性总量。而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基本上还是经营传统业务较多,吸收存款等融资对其来说性命攸关。

(2)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的原因。在防范流动性风险的过程中,银行挤兑是由于储户对银行机构之间就机构的流动性偿付能力发生质疑,而市场参与者对于资产的真实价格发生怀疑时,对金融机构发行的短期有价证券需求锐减就会引发集体性的流动性短缺。强化流动性要求有可能减少银行行动之间的策略性不确定,从而有可能抵御大规模的流动性风险。信息上的不对称性可能导致银行机构彼此之间丧失信任,从而产生逆向选择行为。

二、以中国版《巴塞尔协议III》框架为例探索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不足

在我国,商业银行性一直处于较为充足的状态,但近年来由于我国银行对外开放程度加大、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一些隐藏的流动性风险开始显现,我国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成为当务之急。中国版《巴塞尔协议III》的推出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商业银行构建精修专业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的决心,但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严峻的现实,以及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不足。

(一)中国版《巴塞尔协议III》推出背景

在《巴塞尔协议III》出台后,中国银监会及时推出了四大监管工具――资本要求、杠杆率、拨备率和流动性要求,并结合中国银行业实际,及时进行了监管思想的吸收、引进,构成了未来中国银行业监管的新框架。

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主要涉及资本要求、杠杆率、拨备率和流动性要求四大方面。

(1)资本充足率: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对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和总资本的最低要求分别调整为5%、6%和8%,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比《巴塞尔协议Ⅲ》4.5%的规定高出0.5个百分点。超额资本要求为留存超额资本2.5%,反周期超额资本0-2.5%。

(2)杠杆率:维持4%的杠杆率要求。

(3)拨备率方面:对银行业利润影响颇大的拨备/贷款一值调整为“原则上不低于2.5%”,并明确对非系统重要银行作差异化安排。

(4)关于流动性的要求:银行业流动性要求主要涉及两个指标,一个是覆盖率,另一个是净稳定资金比例。

(二)对我国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影响

《巴塞尔协议Ⅲ》提高了银行资本金比率。资本金比率的变化,对银行的融资、经营和管理、利润水平乃至银行实力都有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流动性管理的层面上来看,新标准使得银行的资金成本增加,银行利润遭到削减,与此同时银行将持有更多优质流动性资产,也易使得原有经营资金的一部分转化为收益较低的资产。

从宏观审慎监管的层面上来看,新标准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治理结构、管理流程等多个方面建立起全面的风险管理框架,提高压力测试。风险预警、应急计划等方面的可操作性,有助于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的精细化管理。

(三)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存在的问题

(1)银行内部管理动力不足。当前我国金融市场融资成本高、融资渠道少,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等客观条件下,我国银行业内部控制管理机制还不完善,风险防范意识不够强,因此银行对于自身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自觉性比较低。

(2)对现金流的关注不够。目前我国银行业资产结构仍然相对单一、金融产品种类较少、衍生品交易规模有限,因此监管部门在设计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时并未过多考虑到银行其他业务或金融产品对银行现金流的潜在影响,而通常只是选取例如存贷比例等结构性指标。

三、我国流动性管理框架的完善

(1)银行需要以日为单位建立流动性管理框架,通过最小化日间流动性风险暴露,降低借贷比例,优化投资结构。同时,银行还需要建立以利率敏感性为基础的融资和资金缺口变动情况,精确掌握储户与网点之间的现金总量流动情况。这样既能够更大程度地精确度量自身现金流的进出状况,也方便监管当局准确掌握整个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充裕情况,方便监管决策。

(2)银行需要对资产和负债产品进行精确定价,以实现流动性管理的精细化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价格是调控资源配置的有效工具,对于银行内部流动性管理也是如此。

面对国际金融一体化的新环境,中国银行业如何实现传统业务范围的超越,如何应对信贷资产大规模增长的新情况,在风险控制、资本补充、资本缓冲等方面约束不断強化的背景下,不断拓展资金渠道,实现现代金融服务业的华丽转型,大力提升中间业务水平,在全球范围内参与竞争。我们说宏观审慎框架的核心与精华就是宏观与稳健,在这样一个内部日趋稳健与外部市场波动激烈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是技术性上的关键,也是宏观审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银行业当迎难而上,积极融入全球金融大环境,展现中国银行业的水平和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