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宏观影响因素分析

2017-04-30 19:34宋一鸣
商情 2017年10期
关键词:信用风险不良贷款贷款

宋一鸣

一、研究背景

2013年7月20日起我国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随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14年初表示,在近两年将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2015年10月24日央行宣布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然而利率市场化会使得商业银行存贷差的利润空间被挤压,这将会降低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即降低了银行的盈利能力,从而增加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加速增加。不良贷款率的增加反映了银行业信用风险的积累,而信用风险是系统性风险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不良贷款率对银行业的影响,发现其中的作用机理,引导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采取有效的手段应对不良贷款率对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有利于控制银行业的信用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定义一种是指那些偿还出现问题,不能按时偿还银行正常的利息甚至本金的贷款;另一种定义则是指借款人超过了合同期限也不能償还本息,致使银行蒙受损失的贷款。本文所提及的不良贷款是指银行发放贷款后未能如期收回的贷款,不良贷款率指银行不良贷款额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

划分银行不良贷款主要有两个标准:一是质量标准,二是时间标准。按照质量标准,只要贷款损失可能性高于20%的贷款都被归为不良贷款。而按时间标准,各国的标准互不相同,一般来说,贷款合同到期后三个月内仍不能如数偿还本金及利息的贷款就称作不良贷款。

1998年4月,为了加强国内银行信贷管理水平,提高银行信贷资产的整体质量,中国人民银行参照国际通行做法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颁布了《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要求各商业银行要按借款人的实际还款能力进行贷款分类,按照风险程度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前两类为正常贷款,后三类统称为不良贷款这种分类标准最大的优势在于借款人的实际经营状况能够在银行的部分掌控之中,银行能够对其经营进行监控和分析,及早地发现贷款中的问题,从而提高自身风险的防控能力。尽管自2002年1月起,我国开始正式地推行贷款五级分类方法,但在实施此分类方法过程中发现,还存在着简单地套用的做法,并不是以未来现金流预测结果作为判断借款人有无能力偿还贷款的重要依据。因此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执行五级分类方法还需要一个过程。

具体定义划分见表1:

大量的不良贷款在银行系统内集聚是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几十年前,在银行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大型商业银行巨额的不良贷款是我国银行业的主要风险。为此1994年起国家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我国不良贷款率略有下降,后来又经过中国人民银行和银行业监督协会的不懈努力,2008年以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维持在8%以下,不良贷款问题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在银行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双降”的过程中,银行整体的不良贷款结构和不良贷款额并没有得到优化,存在着许多风险隐患。近期,受宏观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影响,制造业不景气,房地产业低迷,能源和原材料需求减少,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快速上升。不良贷款率具有累积性,随着前期信用风险的累积而表现出来,不良贷款率上升要求商业银行计提更多资本;当不良贷款核销时,将可能会影响到银行的利润水平,同时也可能会影响银行的净息差。更进一步,由于存在经营绩效考核压力,商业银行可能通过承担更高的风险选择贷款利率更高的项目,形成恶性循环。尤其是自2011年起,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开始呈现“双升”趋势,根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为14939亿元,截至2016年12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达到1.81%,创下近7年最高水平,仅次于2009年一季度末的2.04%。

二、文献综述

Robert Stieglitz和Weiss (1981)提出了关于信贷配给的理论模型,该模型表明,因为信贷市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所以相对贷款人而言,借款人更容易认识到所投资项目的风险,从而产生道德困境和逆向选择。

Bernanke(1983)最早从外部环境的角度来探究不良贷款与宏观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他发现经济运行的波动性是影响信贷增加或降低成本的重要因素,从而对企业的还款能力产生影响,进而使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随之恶化或好转。

Vasicek(1987)最先提出了单因素模型,只以GDP增长率等经济周期变量作为系统的风险因素,忽略其他经济变量来解释宏观经济环境对债务人信用风险的影响。

Louzis等(2012)的研究样本涵盖了希腊9家银行的数据,研究发现宏观经济的多项指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不良贷款的增加。

谢冰(2009)探讨了宏观经济因素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和贡献率,其中GDP,货币供应量每上升1%都会使得不良贷款率下降0.0246%。

李麟和索彦峰(2009)提出,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具有显著的信贷驱动特征,并且与不良贷款之间有着较为显著的负相关性。

谭燕芝,张运东(2009)研究发现贷款利率上升对银行违约率的冲击远大于GDP 增长率降低的冲击。

三、实证分析

在我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中,大型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构成网络结构。本文选取 14 家上市商业银行,由于中国农业银行以及光大银行上市较晚数据,故剔除这两个银行,共包含4 家大型商业银行,7 家上市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3家有代表性的上市城市商业银行。因此,变量 N=14。

同时,本文选取国内生产总值对数差分LNGDP和货币供应量对数差分LNM2作为衡量宏观因素指标。考虑数据可得性,微观指标采用季度数据,样本期自2007年第四季度至2015年第四季度,由于某些样本值缺失,先利用SPSS进行缺失值补充,再使用Eviews进行月度化,共得到97组数据,即为从2007年12月至2015年12月。

本文以2011年9月为节点,对“双降”、“双升”不良贷款率增长率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下所示:

四、研究结论

由表2可知,在未考虑时滞效应的情况下,“双降”期间,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使得投资规模盲目扩大,对银行贷款的需求增加,银行审批同时较为宽松,但是在短期内,一些投资行为缺乏合理的预期与完善的规划,造成投资项目的亏损,从而使不良贷款率增加,导致GDP与不良贷款呈现正相关性。同时由于社会整体对资金需求量较大,城市商业银行与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为获得更高利润,会降低审批门槛,从而争取更高业务,因此相比大型商业银行更容易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

在“双升”期间,因为整体经济下行以及银行控制不良贷款的原因,对贷款审批标准逐渐提高,只有有良好预期与合理规划的企业才能长久发展,贷款的发放对象也大多为该类稳定盈利的优质企业,GDP的增加能够给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刺激经济的增长从而企业进一步盈利进而可以偿还贷款,因此GDP与不良贷款之间呈现符合相关理论的负相关性。大型商业银行由于政策需求,需要对部分重要企业发放贷款,反而即期受到经济波动影响更大;城市商业银行由于体量问题,需要其谨慎经营,但可能受到当地政府要求给予当地企业适当扶持,故仍受部分经济波动的影响。全国股份制由于其较为出色的运营监管体系,则受到经济波动以及政策影响最低。

参考文献:

[1]谢冰.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宏观经济影响因素分析[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9, (6).

[2]李麟, 索彦峰.经济波动、不良贷款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J]. 国际金融研究, 2009,(6).

[3]谭燕芝,张运东.信用风险水平与宏观经济变量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 美国, 日本部分银行的比较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9,(4).

[4]沈阳,冯望舒.宏观经济变量与银行信用风险的实证研究——基于宏观压力测试的分析[J].会计之友,2010,(22).

猜你喜欢
信用风险不良贷款贷款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农户信用风险评级研究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农户信用风险评级研究
旧信封
用活“三字经”密织不良贷款防控网
俄气从中国银行获得20亿欧元贷款
不良率农行最高
长白山农商银行一季度贷款实现开门红
你会贷款出国留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