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年说吉

2017-05-02 17:27王庄林王志成文雨
旅游世界 2017年2期
关键词:孟尝君斗鸡谐音

王庄林+王志成+文雨

日月穿梭,光阴似箭,猴岁逝去,步入鸡年。在中国,鸡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鸡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多彩。“鸡毛蒜皮”、“鸡飞蛋打”、“鸡犬升天”、“鸡犬相闻”……从日常小事到社会大事,鸡的成语应有尽有。鸡与“吉”谐音,于是,鸡与吉相联。“吉日良辰”、“吉祥如意”、“吉星高照”、“万事大吉”、“逢凶化吉”等等关于吉的成语应运而生,用来表示吉祥、欢乐、美好、诸事遂心的祝福之意。

“雞”的象征意义

鸡与吉谐音,鸡是人们心中的吉利喜神

在中国创日神话中,鸡有幸充当创日第一日所造之物。《太平御览》卷三十引《谈薮》注云:“天地初开,以一日作鸡,七日做人。”此说源于“伏羲女娲兄妹制人烟”:传说女蜗先造六畜,后造人;第一天造了鸡,鸡一叫大门开,日月星辰齐出来。《汉书·东方朔传》有大地初开,第一日是鸡目的记载。

鸡是民间信仰中的喜神。因鸡吉谐音,因而常作为吉祥如意的象征物出现。如在山东曲阜,人们待客宴饮时,有“无鸡不成席”的习俗。鸡用红公鸡,作为第一道莱,取“万事鸡(吉)当头”之义。在传承过程中,各地又不断变异,有最后一道菜,增加雪梨,和第一道莱相呼应,以谐音象征吉利;也有用鱼,则成为“吉(鸡)庆有余(鱼)”。广西环江毛南族在祭祀还愿时,在祭品中选一雄鸡送给主办者的母亲,这只鸡叫“长生鸡”,象征健康长寿,至少要在三个月后才能杀给“祖母”吃。福建顺昌人丧事土葬,刨土前将一只白公鸡用酒灌醉,将鸡停处定为死者埋葬之所,是用“鸡”、“吉”谐音,象征“吉穴”。

正月初一公鸡打鸣的方向是喜神所在的方向,新娘出嫁或家人出行都要朝向喜神方向。鸡——吉也,“万事吉当头”,至今在春节除夕夜的年夜饭一定不能缺少的一道主菜便是鸡,象征着新的一年大吉大利。民间也常见画有一只雄鸡立于石上的吉祥图,因石与“室”谐音、鸡与“吉”谐音,所以此图名为《室上大吉》。山东一些地区有“抱鸡”的婚俗。娶亲时,女家选一男孩抱只母鸡,随花轿出发,前往送亲。因鸡与“吉”谐音,抱鸡图的是吉利。

男女合鸾,鸡暗含着原始的生殖崇拜

鸡作为生殖力的象征与繁衍之神联系起来,可见于古代“及笄”习俗。《仪礼·士婚礼》云:“女子许婚,笄而礼之。”注中解释:“许婚,已受纳征礼也,笄女之礼,犹男冠也”。而商周骨笄多为鸡鸟饰,历代簪亦云凤簪,亦为鸟饰。唐代发饰未婚作鬟及婚作髻。民俗抓髻即抓鸡,不仅为谐音,而且内涵亦同。陕北女子到结婚年龄,即梳起双髻。不仅中国的汉族如此,从古代到近现代的东北和西北、西南、东南等地的很多少数民族,女子大多是明笄饰鸡,发饰双鸡,她们的“生育女神”也多是头为鸟形,或头饰双鸡、双鸟,都表现了对鸡的生殖力崇拜的观念。

新疆伊宁、乌鲁木齐等地乌孜别克族婚俗,婚礼中将小儿放在新人膝上,请新人吃热鸡蛋象征早生贵子、多子多孙。苗俗求偶方式为男方送一只大公鸡到女方家,若女方允婚则留下大公鸡,反之则扔出;这个公鸡也是新郎的象征。这和商代女子佩饰头戴双鸡的抓鸡娃娃青天女佩大概是一个意思。俗称男阳为鸡,称公鸡第二性器官鸡冠为“胜”,“胜”即男阳。把鸡冠和男性的性器官联系起来,其寓意也是鸡具有很强的生殖力。

鸡是民间艺术中常见的形象。陕北流行的男女合鸾,剪了贴在窗上,可以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此外,还有《鸡卧莲》、《金鸡套铜钱》等强烈表现生命意识和生殖崇拜内涵的剪纸,这些地域性较强,但却为多数人所共识的民俗内涵,也正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特征。中原地区结婚流行“送喜花”,“喜花”所剪内容必有金鸡套铜钱。金鸡为阳性,象征男子,铜钱则象征女性,寓意男欢女爱,阴阳结合,早得贵子,其实也是表达对鸡的生殖力与繁衍之神的崇拜。作为五德之禽,鸡赢得古今世人赞美

鸡是人类最古老的朋友之一。鸡有五德:文、武、仁、义、信,古人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正因为鸡是可信赖的“五德之禽”,有诗赞曰:“意在五更初,幽幽潜五德;瞻顾候明时,东方有精色”。

“鸡有信德”指的是,它一年365天,天天早晨啼鸣、报晓,从不懈怠、误时,人称“报晓的号手”。在中国古代,没有报时的钟表,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以天亮作为一天工作的开始,而何时天亮却是由公鸡报晓来决定。人们信赖公鸡,是因为公鸡有信德,而雄鸡报时从不会报错,古人说这是“守夜不失时”,是信德的表现。俗话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按今人的话说,就是鸡有勤奋、准确、守纪律、不误时、认真负责的好品德。晋代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鼓舞着人们的斗志,竟被誉为“人之楷模”。

鸡的真、善、美形象,赢得古今世人所赞美。我国历代文人墨客咏鸡之诗不胜枚举,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已经开始咏鸡了:“风雨凄凄,鸡鸣喈之,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唐·李白),“买得晨鸡共鸡语,常时不用等闲鸣。深山月黑风寒夜,欲近晓天啼一声”(唐·白居易)……这些优美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鸡的美丽及其习性。唐代李贺《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唱天下白”,在深沉的抑郁中仍然梦寐以求那雄鸡的一声高唱,唤来光明。

古人为何将“酉”与“鸡”联在一起呢?以地支符号来说,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酉排在第十位,在一天中所表述的时间为17点到19点这段时间,称为酉时。《说文解字》云:“酉为秋门万物已入,闭门象也。”《天文训》曰:“酉者,饱也。”《释名》曰:“酉,秀也。”《律书》曰:“酉者,万物之老也。”由此可见,酉字具有秋藏饱宿昧暗的意思。酉时天近傍晚,鸡食饱进窝栖息。因此,用酉这一地支符号与鸡的真善美及其习性相联甚为恰当贴切,蕴含着奥妙的人文意义。

流传古今的“鸡文化故事”

祖逖、刘琨“闻鸡起舞”

古人不仅把金鸡报晓当成国家的吉兆,还创造了一系列和鸡有关的故事,最著名的就是现在常被引用的成语“闻鸡起舞”。

据《晋书》载,西晋祖逖和刘琨为司州主簿,两人白天一起议論国家大事,晚上同榻而卧,祖逖在半夜一听到鸡叫,就叫醒刘琨起身舞剑:“此非恶声,因起舞”,后来用以比喻有志者及时奋发。

值得一提的是明窗攻读的典故——“鸡窗”,据《幽明录》载:“……宋处宗尝买得一长鸣鸡,爱养甚至,恒笼著窗问。鸡遂作人语,与处宗谈论,极有言智,终日不辍,处宗因此巧言大进”。此后,人们就将“鸡窗”当作书房的代名词,唐人罗隐就有“鸡窗衣静开书卷,鱼栏春深展钓丝”的诗句。

得道升天的“淮南鸡犬”

金鸡是从天上降到人间的鸡。那么鸡是如何上天的呢?传说大贤人张百忍被西天如来、太上老君、姜太公合议封为玉皇大帝时,不仅本人升了天、做了官,就连家中的鸡犬也都跟着上了天。

另有一则故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源出汉代王充《论衡》,说的是淮南王刘安,崇信道教,学道成仙,家中鸡犬也随之升天,后人便把攀附权贵的人称之为“淮南鸡犬”。

“鸡鸣之助”的贤内助

“鸡鸣之助”说的是这样一个趣事:齐哀公荒淫无度,贪婪女色,终日不理朝政。妻子劝他道:“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意思是说,鸡叫了,天已亮了,朝廷文武百官都已到齐,过去虽然有妻子将苍蝇之声误作鸡鸣的事,那是怕陛下过度紧张所至。我也很想与陛下多睡一会儿,但是一国之君上朝迟误,岂不引起文武百官不满?如果是那样,就是我督促不周的责任了。”后来人们把皇上的贤内助称作“鸡鸣之助”。

周宣王与“呆若木鸡”

“呆若木鸡”这一成语与斗鸡有关,语出《庄子》和《列子》。

据传,周宣王爱好斗鸡,纪子是一个有名的斗鸡专家,被命去负责饲养斗鸡。10天后,宣王催问道“训练成了吗?”纪子说“还不行,它一看见别的鸡,或听到别的鸡叫,就跃跃欲试。”又过了10天,宣王问训练好了没有,纪子说“还不行,心神还相当活跃,火气还没有消退。”再过了10天,宣王又说道“怎么样?难道还没训练好吗?”纪子说“现在差不多了,骄气没有了,心神也安定了,虽然别的鸡叫,它也好象没有听到似的,毫无所应,不论遇见什么突然的情况它都不动、不惊,看起来真象木鸡一样。这样的斗鸡,才算训练到家了,别的斗鸡一看见它,准会转身就逃,斗也不敢斗。”宣王于是去看鸡的情况,果然呆若木鸡,不为外面光亮声音所动,可是它的精神凝聚在内,别的鸡都不敢和它应战,看见它就走开了。

呆若木鸡本来比喻精神内敛,修养到家。后来“呆若木鸡”的意义演变为比喻人呆木不灵,失去知觉的样子,或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

唐玄宗御封“神鸡童”

唐玄宗在即位前就十分喜爱斗鸡活动,特别是到了每年的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唐玄宗更是一定要聚众斗鸡,以示天下太平。即位以后,在宫中专门修建了鸡坊,选养了千余只“金毫铁距、高冠昂尾”的雄鸡,并派五百小儿专门负责训养。皇帝如此,达官显贵争先效仿。许多人为此不惜重金,以至倾家荡产。由于斗鸡之风大兴,城中男女均事斗鸡,贫寒者无资购鸡,便以玩假鸡为乐。

传说唐玄宗在一次出游途中,遇一小儿贾昌玩木鸡。玄宗将小儿召入宫中,使其在鸡坊训养雄鸡。因贾昌训养有方,深得玄宗赏识,遂“金帛之赐,日到其家”。贾昌在当时号称“神鸡童”,社会地位日变。他的父亲去世时,唐玄宗下令“县令为葬器丧车”。时人有诗讽刺说:“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

“鹤立鸡群”超乎脱俗

鹤代表高雅,鸡意谓平庸。鹤立鸡群,当然超乎脱俗了。这说的是晋代嵇绍的事。

嵇绍是魏晋之际“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儿子,他体态魁伟,聪明英俊,在同伴中非常突出。晋惠帝时,嵇绍官为侍中。当时皇族争权夺利。互相攻杀,史称为“八王之乱”,嵇绍对皇帝始终非常忠诚。有一次都城发生变乱,形势严峻,嵇绍奋不顾身奔进官去。守卫宫门的侍卫张弓搭箭,准备射他。侍卫官望见嵇绍正气凛然的仪青,连忙阻止侍卫,并把弓上的箭抢了下来。不久京城又发生变乱,嵇绍跟随晋惠帝,出兵迎战于汤阳,不幸战败,将士死伤逃亡无数只有嵇绍始终保护着惠帝,不离左右。敌方的飞箭,像雨点般射过来,嵇绍身中数箭,鲜血直流,滴在惠帝的御袍上。嵇绍就这样阵亡了。事后惠帝的侍从要洗去御袍上的血迹,惠帝说“别洗别洗,这是嵇侍中的血啊!”嵇绍在世时,有一次有人对王戌说“昨天在众人中见到嵇绍,气宇轩昂如同野鹤立鸡群之中。”后来就用“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行很突出。

微不足道的“鸡鸣狗盗”

这是战国时期的故事。那时的贵族都供养门客。孟尝君是齐国的贵族,普为齐国相,名声很大,他家的门客很多,号称“食客三千”。

有一次,秦国国王昭王请孟尝君访问秦都咸阳。孟尝君到达秦国后,秦国的国相很嫉妒他,劝秦王把他杀掉,以免他在秦国了解情况回去后,对秦国不利。孟尝君得到这个消息后很着急,赶紧托人去向秦王的宠妃燕姬求救。燕姬提出条件,要孟尝君送她一件非常贵重的白狐裘。但孟尝君只有一件白狐裘,而且已送给秦王了。这时门客中有一个善于偷东西的人,像狗一样机灵。他在黑夜中潜入秦宫,偷出了那件白狐裘。孟尝君立刻把它献给了燕姬。燕姬向秦王求情,秦王答应放走孟尝君,让他们回国。

孟尝君料知秦王事后会后悔,决定立即逃走。逃到函谷关时,正是半夜。关上规定,每天鸡鸣以后才能打开关门让商旅通过。这时门客中又有一个善于模仿鸡叫的人,模仿起鸡叫来,如同真鸡叫一样,引起附近村中的鸡都叫了。守关的人听到鸡叫,便打开关门,让孟尝君一行人过关,从而逃出了秦国。后来用“鸡鸣狗盗”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

猜你喜欢
孟尝君斗鸡谐音
冯谖为孟尝君“买仁义”
勇闯长龙阵
原来“再接再厉”说的是斗鸡
《谐音词里的民俗》
斗鸡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读后
谐音词的规则
鸡年娱乐话斗鸡
谭拾子调停政坛恩怨
NO.9 斗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