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往哪里走?

2017-05-02 09:03李明升
新闻论坛 2016年6期
关键词:繁华都市乡野文风

李明升

作为一个老新闻工作者,我认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需要每一个新闻从业者——编辑、记者、基层通讯员永远铭记的“九字真言”。坚持走基层写出来的新闻作品,在题材上必定是新奇唯一的,在内容上必定是真实可信的,在情节上必定是鲜活生动的,在文风上必定是朴实晓畅的,在语言上必定是风趣轻快的,而在情感上又必定是感人至深的。它不但为“当下的读者”所喜闻乐见,而且必定具有着恒久的“时效性”——谁能说《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过时了呢?虽然那时没有“走转改”的提法,但采写本文的三位前辈走得不正是这样一条路子吗?

“走转改”中,走基层,是最前提性的环节。只有迈开腿脚走出去了,作为主观层面的“工作作风”自然随之转变了,而作为表达层面的文风,也会随着记者第一手材料的获得,不自觉地走向鲜活明快。

那么,走基层,往哪里走?我的认识是:相对于清闲机关,基层指的是现场一线;相对于繁华都市,基层指的是穷乡僻壤;相对于贵官显宦,基层指的是平民百姓;相对于“夷以近”,基层指的是“险以远”;相对于表面敷衍,基层是深入灵魂。

一定要到现场去。要采写“扫大街的女人”“淘厕所的男人”,光到环保局采访局长不行,你要在三九天的凌晨从热被窝里爬起来,冒着寒风去和那些女人们一起扫大街;你得在三伏天里坐在那辆臭哄哄的清厕车上,和那些男人们一起把那根肮脏的吸粪管子扔到屎尿坑里去,开动机器呼隆呼隆往外抽……采写缉毒,你需要和警察一起去蹲守、去抓捕……这样,你写出来的新闻想不生动、不惊险、不感人都难。

一定要到乡野去。乡野偏僻,但一定有着繁华都市里所不曾闻听的故事、不曾见识的人物。戈壁滩上“扎嘎人家”的日出日落,江面钢索上滑行的乡邮员,四面透风的山村学校,手上长满冻疮的苦学生……这些,都会让读者领略与城市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生态,扣响读者心底的另一种弦音。

一定要到民间去。领导活动是要报道的,成功人士是要报道的,高大帅、白富美是要报道的——但是,还有因绝望而自杀的留守儿童,有背着一捆纸片压弯了腰的白发母亲,有挂着勋章沿街乞讨的老兵……后者的沉重比前者的光环更震撼人心。给读者展现另一种真实,不但是符合新闻规律的,也是时代和社会对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和道德要求。

一定要到“艰险”的地方去。北宋大文豪王安石曾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溜油路,八车道,离城又近,去玩的人就多;深山幽谷,兽迹鸟道,到的人就少,而奇景偏偏就在这里。所以当记者的一定要敢于“涉险”,一定要善于“猎奇”,所谓揭秘是也,历险是也,爆冷门是也,总之,独家新闻是也。即拿本人来说,如果不是独自一人骑着摩托车3000公里穿越秦岭、4000公里穿越河西走廊,哪来的30篇系列游记!采风时如果不在戈壁上露營,如何在夜里两度目击飞碟!

最后要说的是,一定要走进采访对象的内心。这已经不是空间层面和社会层面上的“基层”了,而是具有了哲学的意味。这种对采访对象内心的探寻,与采访对象情感的交流,不仅能使采访更深入,写出的作品也更真实、更感人。

(作者单位:巴彦淖尔日报社)

编辑:徐 峰

猜你喜欢
繁华都市乡野文风
河下:文风厚重的“进士之乡”
七律·“七一”放歌(新韵)
送你一个乡野
春天的乡野
这是最真挚的告白
CONGRETE ISL AND
乡野闲时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诀别
对电视新闻节目“改文风”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