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画廊中的喀斯特大观园

2017-05-02 19:12谢世友
环球人文地理 2017年4期
关键词:洼地喀斯特武隆

谢世友

重庆市武隆区位于乌江下游,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与大娄山过渡地带。因其境内不同时代的石灰岩广泛出露,在構造抬升的背景下,流水和喀斯特作用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表和地下喀斯特地貌,成为研究长江三峡地区地貌和喀斯特演化的重要场所。

在特定的地质地理条件下,武隆一带完美地、多层次地展现了亚热带深切峡谷喀斯特景观,在不同海拔和地貌部位,各种喀斯特地貌表现出了明显的平面与垂直组合特征。其中,以丘峰洼地(谷地)、大型漏斗(天坑)、喀斯特峡谷、天生桥等为代表的地表喀斯特,以大型溶洞和丰富的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为代表的地下喀斯特最为普遍,独具特色。

丘峰洼地系列主要分布在地势相对平缓的喀斯特台面上。当其分布于海拔1700~1900米的高一级台面时,地貌表现为低矮的丘峰和平坝、洼地相组合,丘峰与平坝、洼地相对高差小于200米,在武隆一带,这样的地貌主要保存在花椒岩、仙女山、歇马台、白马山、灯草坝等山顶坪台,其中仙女山素有“川东第一草甸”之称;当分布于海拔1200~1500米的低一级台面时,便表现为岩溶高丘地貌,丘峰与洼地、谷地之间的相对高差可达300米以上,主要保存在朱家顶、凤凰、核桃湾、杨柳池、车盘、车厂梁子、大坪、东山、秦家坝等坪坝及山间盆地,其中车盘、杨柳池被确定为古夷平面(指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平面)。

喀斯特峡谷系列,主要分布于武隆乌江干流及一、二级支流下游汇口段,其中在一、二级支流的裂点附近及伏流(包括天生桥)上、下端,箱形谷最为常见,如在乌江与芙蓉江汇合的江口镇一带,两江深切石灰岩地块,形成著名的乌江峡谷和芙蓉江峡谷,峡谷之上的天星乡一带,为典型喀斯特山原,地面高1250米。乌江二级支流羊水河的峡谷发育同样典型,在猴子坨伏流入口一带,谷底高程915~1015米,两岸山峰高耸,海拔高程为1200~1400米,谷深达230~400米,两岸陡崖峭壁绵延,峡谷十分壮观;在羊水河与老盘沟汇合处,形成了龙水峡地缝式峡谷,平均切割深度200米,谷底宽度1.3~15米不等,大多为2~5米,深宽比接近20∶1,构成“一线天”景观;羊水河段发育的喀斯特天生桥,高达280米,更是世界罕见。

而各种喀斯特溶洞主要集中呈层分布于现代河谷两岸,或散布于喀斯特台面上的洼地(谷地)底部,以及岗状分水岭地带的风口两侧山坡。如芙蓉江右岸江面至其上当天星山原面,水平距离不到5000米,便集中分布有9个喀斯特洞穴,洞口标高由最低的180米升至最高的1162米,不仅具有很好的成层性,而且横向洞穴与垂向洞穴成因关系密切,是研究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重要佐证。

喜马拉雅运动第三幕造成了三峡山地强烈隆升,本地区河流迅速回春(即指回复到较年轻的阶段),流域喀斯特地貌系统产生复杂响应。特别是乌江干流及芙蓉江等主要支流对构造响应迅速,水动力以垂直方向作用为主,普遍发育出峡谷地貌。又因在本地区的新构造运动中,抬升与相对稳定相间出现,河谷两岸形成多级洞穴层与之对应。主要支流的河间地块及斜坡地带,受地貌回春影响较大,地下水为寻求最有利的排泄途径,随着基面的不断下降,水对岩石的作用方向和作用方式也不断地相应调整,因此,在厚度巨大的渗流带形成复杂的垂向与横向喀斯特洞穴系统。而在远离现代排水基面的流域分水岭地区,地貌回春影响较小,水动力作用未有显著变化,喀斯特化改造程度不高,因此,其地貌演化明显滞后于近河谷地带。如仙女山台面,地表虽有漏斗发育,但汇流结构基本保存,常态的面状侵蚀作用占主导地位。

武隆地区从分水岭到河谷,在短距离范围内,集中分布有多期发育的丰富地表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它们不仅在时间上具有发育、演化的先后关系,在空间上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武隆喀斯特形态及其分布,是该地区特有的喀斯特形成演化模式的必然表现,很好地呈现了区域性地壳强烈抬升、河流深切的特点,形成独特的亚热带喀斯特中山峡谷。

猜你喜欢
洼地喀斯特武隆
抗美援朝运动中的武隆人
流沙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国南方喀斯特”
“寻味武隆”让当地农特产品走向世界
上海炒房者扑向房价“洼地”重庆,会步温州炒房团后尘吗?
The Prospect of Wulong Tourism Development
高股息蓝筹股“洼地”价值凸显 “优选50超越50”引发投资机遇
穿越喀斯特
重庆金佛山喀斯特等入选世界自然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