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社会公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7-05-02 16:07楚凡
未来英才 2016年24期
关键词:社会对策研究青少年

楚凡

摘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以来,公民道德建设,特别是青少年社会公德教育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学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在青少年社会公德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受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的影响,青少年社会公德仍存在不少有待探索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基于青少年社会公德现状,在充分调研和多年从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社会公德的对策,旨在为青少年社会公德教育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公德教育;对策研究

社会公德是公民必须遵守的公共生活准则。①2001年中共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提倡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就是要引导人们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以实现人与人之间诚实守信、礼貌谦让,尊老敬贤;帮助人们提高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维护社会安定,见义勇为,敢于同一切不良行为作斗争的意识;此外,注重环境建设,提倡人人讲卫生、保清洁、爱自然、节能源,促进我国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一、加强青少年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性

1、青少年公德教育是依法治国的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要实现依法治国,必须建立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2、青少年公德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党的最新教育方针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教育方针的要求,把青少年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把立德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把德育的培养放在青少年发展的首要位置。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与北大师生座谈时讲到:“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这既是对青年学子的谆谆教诲与期望,也是对各级各类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的新要求,是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具体化。

3、青少年公德教育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习近平同志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而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的社会。要真正在做到这些,离不开社会矛盾的妥善处理,离不开平安中国的建设,离不开社会法制的完善,离不开个人公德水平的提升。社会公德是每个公民都应当遵守的最起码的行为规范和公共生活准则,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基本条件。每个人都應自觉践行社会公德的要求,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建设和谐社会做贡献。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在和谐社会的建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因此,必须重视青少年社会公德教育。

二、青少年社会公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积极的人生态度。青少年被誉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整个社会中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被认为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一代。然而,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公德缺失现象却另我们十分担忧。首先,自我反思意识。青少年时常出现违法乱纪的现象,但却缺乏从中反思并汲取经验教训的精神,于是就出现了一些犯错后不从自身出发找原因,甚至有对思想教育抵触的情绪;其次,缺乏责任观念。做事得过且过,甚至逃避,欠缺一种从我做起,为维护社会文明和谐做贡献的意识;再次,缺乏向上的理念。②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青少年应该把此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但懒散、贪玩、享乐、缺乏上进心等现象依旧存在于青少年之中,缺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良好修养的重要标志,而行为好坏则是一个人道德修养高低的最基本的显现表现,作为青少年,理应是道德规范的积极践行者,但由于多种原因,青少年的道德整体上表现的不太理想,并突出的反映在他们的日常行为习惯中:缺乏诚实守信观念,骗长辈、骗老师、骗同学;无长幼尊卑观念,公共场合不注意文明礼貌用语,脏话、粗话脱口而出;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缺乏维护良好环境卫生的习惯;不注意公物的保护,随意刻画、践踏草坪……,这些都反映出青少年道德意识的淡薄。

3、缺乏较强的法纪意识。近年来,媒体时常报道青少年违法乱纪事件,且犯罪手段愈加暴力,犯罪类型愈为复杂。法制意识不强,纪律观念淡薄,青少年违法乱纪现象日益突出。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震惊全国,残忍地将四名同学杀害;2010年,药家鑫事件也再一次引起了轩然大波,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演变成了故意杀人案件……这类案件都值得我们反思。此外,在学校我们还可以看按到诸多违反校纪校规的情况:学生聚众斗殴、赌博、抽烟、酗酒、夜不归宿……这些现象,一方面严重影响到校园秩序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有碍青少年良好学习及生活习惯的形成。

4、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在信息化高速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的今天,青少年的跟风习气愈发严重:看到其他同学穿奇装异服,觉得很酷,也跟着穿;看到同龄人使用高档消费品,觉得很时尚,自己也跟着买;看到别人“打抱不平”,觉得很有江湖义气,也跟着学;把遵守优良传统看成是落后的象征,而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看成是一种新的追求……正是由于青少年在面对这些不良行为时缺乏自我控制力,缺乏思考,导致其对荣辱、是非、好坏的不分,才使得青少年在社会公德养成及践行方面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

三、青少年社会公德缺失成因分析

1、缺乏积极勤奋的学习干劲

学习是指习得一切有利于自身提高与发展的事物的过程,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充实头脑;也包括实践方面的锻炼,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然而,现在的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首先,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比例失衡,过于看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实践方面的锻炼,不会从实践活动中来反思自己的行为,丰富自己的情感,内化自身行为及思想;其次,单纯地学习一些学科性知识,以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为目的,完全忽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习,完全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导致社会公德的缺失。

2、过分沉迷于时代新兴产物。新兴产物是时代及社会发展的表现,给青少年的生活及学习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物质及精神生活。然而,也导致许多自制力较差的青少年沉迷于其中,就出现了这些现象:一有空闲时间,就拿出电子产品玩游戏、看娱乐节目、搞网络社交,仿佛这些就是他们生活中的一切;向父母索要所谓的奢侈品,盲目追求高消费,并进行攀比,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置于脑后;日常生活中谈论的话题也是与此相关的消费、娱乐、吃穿,完全没有自身如何向社会所要求的方向发展的理念。过分沉迷于时代产物最终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及生活,侵蚀着其道德水准,降低了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也损害了其身心健康,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及发展。

3、自我心理膨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出现了许多独生子女家庭,青少年作为家庭里唯一的孩子,势必会受到长辈的宠爱,这也无可厚非,毕竟这是在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但过分的关爱不仅起不到积极的效果,反而有可能导致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目前,有不少家庭过于宠爱孩子,对其娇生惯养,把最好的东西都给孩子,甚至迁就,孩子的要求甚至成为了圣旨;孩子犯了严重的错误,家长不批评教育,反而一再原谅,甚至偏袒、放纵。长期这样下去,势必会使青少年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自以为是,为所欲为,毫无悔改之心;不懂得尊重他人,没有社会责任感,更为甚者,陷入犯罪的深渊。

4、社会教育举措不利。毋庸置疑,学校作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阵地,理应成为社会公德培养的主阵地,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学校的德育教育问题并未能提到一定的高度,开展的不是很充分。一味追求教学质量的提高仍然是大多数学校的工作重心,虽然很多学校都提出了深化素质教育,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的口号,甚至是在德育方面,提出了“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人”的办学目标,但相应的活动并未开展。有些活动虽有开展,但仅仅是为了开展而开展,并不是以培养青少年社会公德为目的,也没有一个长期性的贯彻,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活动是开展了,但确实没有起到一定的效果。所以在校园我们还是能普遍看到学生的不文明行为,随地吐痰、践踏草坪,同学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师生冲突,违纪乱纪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是学校德育教育、社会公德培养缺失所导致的后果,也值得学校去反思并作出相应的改变。

5、不良社会风气侵蚀。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伴随社会多元化而来的除了文明的巨大进步之外,还带来了人世的浮躁和虛华,这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和看待价值的态度及实现价值的方向,也使人们形成了所谓的雾霾心理——在激烈的竞争形势与强烈的成功欲望的双重压力下,不少人的心态出现了变化,变得焦虑、急躁,从而在社会上造成的一种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病态心理。青少年本应该在一种积极健康且充满正能量的社会环境中学习成长,但正是因为这种浮躁虚华社会风气的存在,使得青少年潜移默化地受到了不正之风的影响,其心理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欲望太强太多、眼花潦乱,使人心情急躁;好逸恶劳、不愿下功夫,总想不劳而获;不务实、好虚荣……种种雾霾心理使得青少年不能将精力放到学习、健康成长及正能量弘扬上,所以,青少年人际关系不和谐现象、违法乱纪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便可想而知。种种不良现象表明青少年社会公德的教育缺乏一种良好的氛围。

四、青少年社会公德教育的思路与举措

1、公德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结合。校园作为青少年接受良好教育的主阵地,除了教好他们学好科学文化素质之外,更要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公德作为道德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与青少年的学习及生活密切相关,也是青少年在日常行为规范中最容易忽视的行为。因而,学校教育要时刻关注青少年社会公德的教育及培养。

(1)公德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各级学校都应开设相应的德育课程,让青少年在课堂中学习社会公德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在耳濡目染中接受良好的熏陶,先从意识上具备相应的行为规范,然后才能在行动上有所建树;特别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其心理特点,是最易接受德育教育的,因而更应加强对其社会公德的教育与培养,使其从小具备社会公德意识,从小养成良好的言语及行为习惯,并在以后的个人成长中得以升华。

(2)公德教育与校园实践活动相结合。各级学校要定期开展各项德育活动,让青少年参与到活动当中,在各类活动中践行社会公德所体现的内容,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深刻的理解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并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要利用好中国或世界公共节日这一平台,在世界环境日、国家宪法日等公众节日里,大力宣传相关主张,开展相关德育活动,则具有重要意义,这更能使青少年在活动中得到启迪,更有利于其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

(3)公德教育与规章制度相结合。各级学校要把德育教育作为常规工作的重点,并且要形成相应的制度,按照制度灵活开展各项德育活动,确保校园社会公德的培养有制度保障。要创造一切有利于社会公德培养的制度措施,充分调动德育工作者以及青少年的参与积极性,并把相关德育工作落到实处,确保校园社会公德教育与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2、公德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结合。家庭教育担负着青少年培养道德品质、指导行为规范等责任,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他们待人接物态度,往往给子女留下深刻的印象。家庭的长期影响、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将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品行。因此,青少年社会公德的形成离不开家庭的教育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

(1)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遵守社会公德的榜样。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要处处以身作则,成为子女学习的典范。在公共场合要遵守社会公共秩序、自觉维护社会安定;为人处事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要保持环境清洁、保护环境和资源……只有父母在这些方面为子女树立了优秀的榜样,耳濡目染之下,子女就会遵守社会公德,积极践行社会公德所体现的要求。

(2)理性爱戴子女,正确对待孩子的不文明行为。青少年子女毕竟心理和生理未完全成熟,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全面,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违纪乱纪、顶撞长辈及师长、损坏公物、破坏环境等有悖于社会公德的行为。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戴天经地义,但也要有度。如家长对于子女出现的不文明行为视而不见,只是一味的包容,过分的宠爱,不做出任何指正教育,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发展成为陋习,甚至恶习,于孩子的个人成长及日后发展非常不利,表面上是爱戴,实质是溺爱。对于青少年的种种不文明行为,家长应引起重视,及时告诉子女利害关系并给予指正和教育,把种种不文明行为抹杀在摇篮中,以免错误重现。家长只有理性爱戴子女,正确对待其不文明行为,才有利于孩子社会公德的培养及践行。

(3)创造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氛围。一般来说,亲切和蔼、温暖、充满爱心、奋发向上的家庭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在这种家庭氛围中,人际关系和谐,相互关爱、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没有争吵,为了家庭成员的发展及家庭目标的实现而奋发向上。要建设“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帮助青少年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幫助,尊老敬贤的好品格;建立诚实守信、礼貌谦逊、待人和气的人际关系。这样,青少年子女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社会公德所倡导的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良好行为习惯。

3、公德教育与社会影响有效结合。如同学校及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社会风气也对其社会公德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可以使青少年受到良好的道德熏陶,激发践行社会公德的积极性;反之,则可能使青少年的思想发生扭曲,影响到社会公德的形成。

(1)加大宣传力度,传播社会正能量。充分发挥网络、广播、电视台等媒体作用,大力宣传社会中的真善美,传播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好事迹、好典型,弘扬社会主旋律,让青少年在良好的舆论环境中感知正能量、积累好品德、学习新理念,做社会满意青少年。

(2)组织实践活动,强化社会公德。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青少年接触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青少年才干的重要渠道,是提高思想觉悟、增强服务社会意识的、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为此,各级政府及社会组织可在青少年中开展尊老敬贤、维护公共秩序、保护环境资源等义务活动;号召青少年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宣传党的主张、维护社区稳定团结;建立青少年活动中心,定期组织青少年参观纪念馆、学习中华传统美德及优秀文化。通过实践活动的平台,锻炼培养青少年礼貌谦逊、待人和气、爱护资源环境、诚实守信等优秀道德品质。

(3)建立建全青少年法制教育制度与机制。虽然社会大环境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正之风,假冒伪劣产品盛行、欺诈行为时有发生、丑恶文化产品屡禁不止、腐败现象没有得到根除,这些不良风气看似对青少年没有直接影响,但却在无意中严重侵蚀并危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为此,要制定相关法律制度与机制,严惩社会不良风气,遏制不正之风,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确保青少年社会公德教育的社会基础。

五、结语

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中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公共生活准则,是我国宪法所规定的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及对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出现一系列新形势的情况下,国人的思想得以进一步解放,价值观也更加开放多元,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公德的践行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尤其是被誉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青少年这一群体,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易受到多元化思潮的影响。若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及培养,青少年的未来令人堪忧。青少年社会公德的培养不仅关系着一代代青少年的,而且还关系着中国社会的和谐及文明程度,更关乎中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发展。从这个层面上看,新形势下青少年年社会公德的培养应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97.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G].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168.

[3] 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人民日报.2012-12-18.

[4] 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社会对策研究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