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竞赛管理机制建构

2017-05-03 20:34吴汉生
广西教育·C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技能竞赛管理机制建构

【摘 要】本文基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提出从运行机制、动力机制、约束机制等方面系统建构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竞赛管理机制,认为要统一组织,形成全面支持的运行机制;多元驱动,建立调动各方参与的动力机制;规范管理,形成全面有效的约束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 技能竞赛 管理机制 建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031-03

職业教育技能竞赛是指由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或有关行业部门、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专业教学标准、技能训练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开展的群众性教育类比赛活动。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院校等多层面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体系,促进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各高职院校基于对举办技能竞赛的认识和定位不同,在竞赛项目设置、比赛规模、投入力量、组织方式等方面各不相同,有的院校可能出于经费等原因的考虑,采取“为赛而赛”的做法,即举办校内技能竞赛的目的是选拔学生参加校外比赛,比赛项目覆盖专业少、比赛规模小,组织竞赛相对简单。而大多数院校则把举办技能竞赛作为推动学院内涵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教育活动,将技能竞赛与课程教学、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办学特色培育等紧密结合,赋予技能竞赛更丰富的内涵。这些院校每年举办技能竞赛都要发动广大师生参加,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等资源,举办技能竞赛成了一项系统工程。本文以高职院校举办技能竞赛所采用的“学院主办、系部承办”运作模式为例,就如何系统建构能协调好各种关系、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技能竞赛内部管理机制进行探究。

一、统一组织,形成全面支持的运行机制

开展全校性学生技能竞赛活动,首先要成立机构、明确目标、分工负责、提供资源和条件,建立起全面支持活动顺利开展的综合的组织保障体系。

(一)选好赛项,明确目标。全校性技能竞赛是一个比赛项目多、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的活动,需要做好规划,明确目标,才有可能取得预期的成效。竞赛项目的选定是办好技能竞赛的关键,竞赛项目的设置应面向各专业、各年级的学生,兼顾教学、职业技能认证和选拔参赛等多种需要。从系统提升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不妨将竞赛项目设置为以下三种类型:

1.职业核心能力类。职业核心能力是各职业领域人才所必备的能力。这类赛项主要有英语口语、数学建模、计算机应用、演讲等项目。参赛对象主要为一年级各专业学生。

2.行业通用技能类。该类赛项如建筑CAD、电工基本技能、电子设计、创新设计与制作、营销策划、网页设计、珠算技术等项目,主要面向各专业大类一、二年级学生,目的是强化学生的行业通用技能。

3.职业特定技能类。这类赛项与各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相对应,如测绘、水环境监测与治理、电子产品检测与维修、PLC控制、数控机床调试、数据库应用、会计技能等项目,目的是强化学生职业特定技能,即职业岗位技能。参赛学生为各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学生。

竞赛项目可以从教育部门以及相关部门、行业协会举办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赛项中选取,也可以结合教学、认证等需要自行设置项目或引入企业职工技能竞赛项目。项目设置要达到“专业全覆盖、师生全参与”要求,并尽可能做到“课、岗、证、赛”的充分结合,即技能竞赛应和课程教学、就业岗位、职业技能认证要融合。通过科学设置赛项,各专业学生最终实现“全程训练、能力递进、综合培养、获取多证”的目的。

(二)统一组织,分工负责。考虑到组织技能竞赛活动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学院每年举办技能竞赛宜通过制订技能竞赛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开展,其中,包括学院(主办)和教学系部(承办)两种配套方案,学院的方案在年初向全院公布,主要内容为:竞赛目的、竞赛机构、竞赛时间、参赛对象、活动安排、竞赛项目、竞赛办法、奖励办法等。整个活动的宣传发动、统筹协调、组织实施、检查督促、后勤保障和表彰奖励等任务由各部门人员参加的竞赛组委会下设相关工作组承担。系部方案是对全校竞赛活动安排的进一步细化,用于系部对所承担各项目的组织实施。对于分校内和校外两个阶段进行的项目,第二阶段参赛的组织指导工作将由系部委托的项目组通过制订项目实施方案来开展工作。

(三)提供条件,创设环境。开展技能竞赛活动,学院要提供竞赛所需的各种软件、硬件等条件,创设有利于开展活动的良好环境。

1.安排竞赛经费。学院要设有技能竞赛专项经费,主要用于组织校内和校外竞赛所需的培训、耗材、奖励以及外出比赛的交通、食宿和报名等方面。组织校内竞赛的经费,主要由各系部使用;参加校外比赛的费用,主要可由项目负责人支配。教务处参与竞赛经费的统筹管理。

2.提供竞赛设施。根据各项目赛前训练和竞赛的需要,教务处协调各系部准备和提供必要的设备、场所等设施和材料。校内竞赛应尽可能和课程教学、实验实训、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进行,提高竞赛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3.配备指导教师。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技能竞赛活动的成效,要重视培养和挑选优秀教师承担技能竞赛指导工作。校内竞赛阶段,各项目的指导工作主要由承担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负责,不另外安排教师组织学生训练。对经选拔准备参加校外比赛的学生,每个项目要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

4.建立管理平台。通过引进或自行开发,建立学院学生技能竞赛管理信息系统,用于竞赛活动的信息发布、报名、培训、交流、作品展示和数据统计等,实现竞赛活动的信息化、科学化管理。

5.成立科技社团。鼓励和支持在各系成立各种学生科技社团,建立学生科技活动中心或学生自主学习中心,指派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开展活动,为学生科技社团课余开展活动提供方便。通过学生科技社团聚集和培养科技活动积极分子和优秀学生,为配合学院组织技能竞赛活动和培训参赛学生提供有力的支持。

6.引入合作伙伴。主动邀请行业企业参与学院的技能竞赛活动,争取得到自来行业企业人员、设备、经费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比如,参照行业职业标准制订竞赛标准;利用企业先进的设备作为竞赛设备;聘请行业企业人员参与竞赛项目设计、裁判工作,等等。这样,一方面,营造职业氛围,保证技能竞赛质量,促使学院的办学紧跟行业发展形势;另一方面,也为行业企业和学院更深层的合作交往创造条件。

二、多元驱动,建立调动各方参与的动力机制

举办好技能竞赛,还需要学院采取行政、物质、精神等多元驱动措施来激发直接参与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赛者的参赛动力。

(一)政令推动是根本。技能竞赛作为学院的一项重要的教育活动,需要用行政的手段来推动。举办技能竞赛的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两步”和“两阶段”。“两步”是指每年初分两步形成和下达任务。一是从教学团队到系部,再到学院,“自下而上”充分讨论形成学院技能竞赛实施方案;二是通过印发“方案”,将组织技能竞赛的任务“自上而下”下达至各相关部门、教学团队和教师个人。“两阶段”是指技能竞赛分校内和校外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组织校内技能竞赛。校内技能竞赛应尽可能和日常教学工作结合起来进行,比如,对一些和技能竞赛相关的课程,要求任课教师组织课内的技能竞赛,在课程结束时选出代表班级的优秀学生或作品参加校内决赛;又如,把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认证考核与技能竞赛结合起来,培训结束组织比赛,用认证考核成绩或实操成绩作为相关技能竞赛项目的成绩。第二阶段,对准备参加校外竞赛的学生开展赛前培训。对部分与校外技能竞赛对接的项目,校内竞赛则是挑选优秀学生参加校外竞赛的选拔赛。学院要把组织和指导技能竞赛工作列入部门和个人的年度教学工作计划,作为年度考核的内容之一。

(二)精神激励最重要。每年年底,学院在各系部中评选“年度学生技能竞赛优秀组织奖”,对获得此荣誉的系部以及组队参加校外比赛获“优秀指導教师”称号的教师进行全院通报表彰。同时,还要对参加校内外比赛获奖的学生进行全院通报表彰。对参加校外比赛获奖的项目要做专门报道和宣传,充分肯定在组织、指导和参赛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将荣誉进行传递。对先进的做法应作为案例在全院进行推广学习。

(三)利益驱动不可缺。学院不仅要表彰先进,还要对获得荣誉称号的集体和个人给予物质奖励以及其他方面的优待。

1.对组织技能竞赛成效突出的部门,在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考核时予以加分,对获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优秀的部门给予奖励。

2.把承担指导和培训学生参赛作为一项教学任务,对培训学生参赛和指导学生科技社团开展课余活动有成效的指导教师,要计算工作量和绩效分。对参加校外比赛成绩优异的项目,还要发给指导教师(团队)奖金。而对参加校外比赛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的教师,在个人年度教学业务考核时给予加分,并作为以后晋升技术职务和选派学习进修的重要依据之一。

3.对参加校内外技能竞赛表现突出的学生,记奖励学分并发给奖金,在“推优评先”考核时给予加分。对参加“课、岗、证、赛”一体化课程学习并通过考核的学生,将登载课程学分并颁发职业技能证书,少数优秀学生还将同时给予技能竞赛奖励。

三、规范管理,形成全面有效的约束机制

学院举办技能竞赛是一项比赛项目多、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的活动,为了保证技能竞赛活动有效性,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对各种组织和个人行为进行限定、引导和修正。

(一)完善制度,规范行为。学院在对技能竞赛活动与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相互关系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能将组织竞赛活动和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结合一起的,并对部门和个人的责、权、利和工作行为起协调和制约作用的各种制度。

1.建立责任约束制度。一是在教务处、系部等部门的工作职责和教师、相关管理岗位职责以及教师工作规范、实验实训室管理规定等文件中要把承担组织和指导技能竞赛工作作为其中的一项要求;二是学院在制定有关学生技能竞赛管理规定、每年学生技能竞赛实施方案等文件时,要进一步明确各部门、个人在负责技能竞赛工作方面的具体任务、条件、权限、完成任务的工作程序和质量标准等。

2.制定行为约束制度。制定包含有技能竞赛内容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对于那些经实践证明有利于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促进将来就业的竞赛项目,可考虑把竞赛项目作为专业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或一门选修课或将其内容融入相关课程,规定学生必须获得相应的学分,保证任课教师能将课程教学与赛前培训结合起来进行;制定和完善有关学生技能竞赛各项目的竞赛大纲、规程和评判规则,将组织、指导和参加技能竞赛各方的各种行为限定在一个合理有效的范围,保证竞赛质量和组织竞赛活动的有序和公开、公平、公正。

3.完善利益分配制度。学院部门和个人通过参加技能竞赛直接获取利益虽然不大,但若分配不公,不但起不到激励作用,还会起到反作用。在所制定的有关技能竞赛管理文件中,不仅要明确对获得不同级别比赛荣誉的集体和个人进行相应的奖励,还要明确对组织、培训参赛付出的各方给予适当的报酬,要充分体现参赛部门和个人在利益分配上的合理性。

(二)定期总结,固化经验。每年开展技能竞赛活动,各项目对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作用如何需要赛后认真总结,总结是自我完善和相互促进的需要。

1.全面总结,系统评估。每年要针对技能竞赛做好四个总结。每次比赛结束,获奖学生每人提交一篇参赛心得。项目负责人要完成比赛项目工作小结。年底,各系部对所承担校内外竞赛项目的组织实施情况进行总结。教务处在综合各方面信息基础上,对所有竞赛项目分别从专业覆盖、参赛人数、获奖、获证(职业技能证书)、师资培训、企业参与和经费投入等多项指标对课程教学、专业教育和学院整体人才培养作用进行分析和评估。

2.深入交流,相互借鉴。多层面开展技能竞赛经验交流活动。专业教学团队(或教研室)在相关专业或学院社团里召开学生技能竞赛成果展示会,邀请获校外最高奖的学生介绍参赛经验,展示竞赛成果;系部组织技能竞赛专题研讨会,各项目负责人从组织校内比赛、选拔培训学生参加校外比赛以及如何将技能竞赛与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和职业技能认证等有机融合的做法进行介绍;教务处组织召开学院的技能竞赛经验交流会,请工作成效突出的部门、项目负责人介绍经验。

3.调整措施,固化经验。在全面总结和深入交流的基础上,学院重新审视现有的有关竞赛组织、保障、实施、激励等制度和措施,把经实践检验效果好的一些做法和经验进行提炼,以制度形式进行固化,对原有相关制度和方案中不适当的一些规定和做法要进行修改或剔除。此外,根据各个项目实施的成效,在开展下一次技能竞赛活动时,对项目、经费、指导教师等进行必要的调整。

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竞赛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运行机制的建立是举办技能竞赛活动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动力机制的形成为参赛各方提供了推动力;约束机制的完善则为技能竞赛活动有序、高效的开展提供了保障。三者的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全面支持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竞赛的管理平台。

学生技能竞赛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抓手或载体,关键在于能否建立起达到“专业全覆盖,师生全参与”要求,并能对课程教学、学生职业技能认证、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起促进作用的技能竞赛管理机制。各院校可依据各自的校情以及对技能竞赛功能定位的不同,建构起内部结构与机理上不完全相同的学生技能竞赛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史文生.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2]李雯.学校管理从何入手:内部管理机制建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重点项目“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竞赛管理机制的研究与实践”(2012JGZ178)

【作者简介】吴汉生(1958— ),男,广西合浦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开发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工技术教学与高职教育管理。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技能竞赛管理机制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关于软科学质量管理机制的问题探讨
工电道岔结合部联合管理机制的探讨
建构游戏玩不够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融通的研究与实践
“创客+竞赛”视野下中职《电子线路》实验设计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