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运用中医文化人文资源促进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思考

2017-05-03 20:43林才志陈文英
广西教育·C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人文教育

林才志 陈文英

【摘 要】本文从中医文化里的人文资源这一角度切入,分析运用中医文化人文资源促进医学生人文教育的优势,并提出医学院校运用中医文化人文资源促进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中医文化 中医文化的人文资源 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048-03

广义的人文教育是指在大学里进行的与人文精神、人文知识、人文价值、人文素养有关的教育。目前学界关于中医与人文之关系、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科研成果颇丰,视角、观点各有建树,不一而足,但是还较少有人从中医文化里的人文资源这一角度切入。为此,本文试图探讨中医文化里蕴含的人文资源有哪些、医学院校利用这些人文资源加强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优势在哪里、可从哪些方面制定有效的措施等,以求教于方家。

一、中医文化中的人文资源

著名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k)说过:从广义的人种论的意义上说,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笔者认为,如果从这个文化概念出发,中医文化应该是涵盖一切与中医有关的文化,它不仅包括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中医知识和技术,还包括属于人文科学范畴的中医精神文化,具体表现为与中医关系密切的观念信仰、文学艺术等——而这些,正是中医文化之人文资源。

在中医文化中,其人文资源表现为两个大类,一是世代相传的中医类文学作品,二是中医名家医训。何以见得它们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呢?下面以一则中医类文学作品《张仲景与祛寒娇耳汤的传说》为例:

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医术高明,人称医圣。他在长沙为官,告老还乡(河南)时正值冬天。他沿途看到很多无家可归者冻烂了耳朵,甚为伤心。回到老家后,张仲景忙于为上门求医者治病,同时还挂念那些冻烂耳朵之人。很快,他研制出一个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具体做法是:把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煮熟、切碎做馅料,再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用原湯煮熟,让患者吃下。准备停当,张仲景在南阳东关为穷人施舍“祛寒娇耳汤”:每人一碗汤加两个“娇耳”。这天正值冬至,人们吃了这“祛寒娇耳汤”,再也不会冻伤耳朵了。

张仲景在长沙任职时也兼行医,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告老还乡后,长沙百姓每年都派人前去探望。在他晚年病重、时日不多时,长沙百姓希望他百年后能到长沙安葬,但张的乡亲不答应双方争执不下。张仲景说:长沙、南阳两地都不可忘,我死后,你们就抬我棺材从南阳往长沙走,灵绳断处,即安葬之处。

那一年冬至,张仲景病逝,民众遵其遗嘱行事。当送葬队伍走到当年张施舍“祛寒娇耳汤”的地方,灵绳断开。于是,百姓将其就地安葬,并在其坟前建了庙,此即如今的医圣祠。

由于张仲景是在冬至给穷人施舍“祛寒娇耳汤”、又在冬至日去世,为纪念他,从此大家每逢冬至都要吃饺子,传说这样做,耳朵就不会冻坏了。

这则故事内容简单,即医圣张仲景以高明的医术和仁慈之心,为民治病去疾,民众对他报以尊敬和爱戴,但故事包含的深意却耐人寻味。稍加梳理,可知张仲景是这样一个人——身份/职业:官员,医生。技能:精通医术,人称“医圣”。事迹:任职长沙,为当地百姓治好病;告老还乡,继续行医,研制药方、施舍良药,为平民治好了冻耳朵。综上所述,即可得出张仲景“人品/医品:德艺双馨”这个结论。

再来看老百姓的反应:在他为官的长沙,有着大量受惠于其医术的患者“粉丝”。“粉丝”们在他告老还乡后,还每年一次不远万里地探访,甚至希望他百年之后到长沙安葬,而他的乡亲则希望他安葬于家乡......这充分反映了百姓对张仲景的肯定、感念、爱戴和敬仰。

值得注意的是,故事强调的不是他的官员身份,而是他的医圣身份;他受民爱戴的原因不在于他是一名位高权重的官员,而在于他用精湛的医术为民解除病患。老百姓更看重、赞赏和期待的是其精湛医术和仁爱情怀。此象背后,是社会对医者仁术和仁心的期盼与需求。也就是说,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品和高度的人文关怀既是医者的职业特质,也是社会对医者的理想期待。

而在中医传承的名家名言里,就有与此相关的医训。如唐朝孙思邈在其著《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大医精诚》里,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其一言“精”: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即指明医者专业须熟练乃至精湛。其二言“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强调医者应具备高尚的品德修养,诚心诚意为患者除病祛疾,精诚皆备者方可称得上“大医”。张仲景正是这样的大医,所以他理所当然地受到百姓爱戴和尊敬。

其实,张仲景的故事和孙思邈的医训都说出了医道的深层要义,即医者既要治病救人(技术层面),又要仁爱关怀(精神层面)。民间文学作品承载着广大民众的思想观念、心理认同、审美标准、价值追求,它们生生不息地流传至今,充分体现了古今大众头脑中“中医以人为本、与人文天然绑定”的思想观念、心理认同和价值期待。如果说中医类民间文学作品传达民众对中医人文情怀的期待,那么医家名言则是医者对中医人文精神的自觉和彰显—— 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同时,此二者又都证明了中医具备“科技与人文结合”的双重属性,中医文化里富含人文资源。

二、运用中医文化人文资源促进医学生人文教育的优势

运用中医文化人文资源促进医学生人文教育,有着其他途径不可取代的优势。

(一)资源丰富,可为人文教育提供“就地取材”之便

1.中医类文学作品非常丰富。在民间口耳相传的中医类故事中,无不倡导和体现医者及医道的真善美。除前面提到的《张仲景与祛寒娇耳汤的传说》,还有《神农尝百草》讲述“神农尝百草,一日中十毒”的古代医者的奉献精神。《杏林春暖》的故事讲述“三国”名医董奉隐居庐山,无偿为人治病,只要求重病愈者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并以每年所收之杏,资助求医的穷人,成就史上医者美德之佳话。《药王孙思邈与“龙宫方”》的传说讲述孙思邈从牧童刀下救治小龙化身的小蛇,获得小龙报恩、赠与龙宫30药方......而关于各种中药的名称、药性或功效等,民间都有一则富于人文情趣的传说故事,如《杜仲的来历》说:一位名叫杜仲的小伙历尽艰辛,为乡亲们找到了可以治好腰膝酸痛、头晕目眩、疲倦难行这种怪病的药材,最后过劳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就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这种药。此外,葛根、狗脊、金钱草、白及、败酱草、女贞子、蒲公英等中药的背后同样有一则暖人的故事,故事无一例外地散发着关爱、悲悯的人文情怀。

2.中医名家医训不胜枚举。在中医文化里,凡言医者必与仁爱关联,历代不乏大家、方家名言妙论。晋代杨泉在《物理论》中说:“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谆良,不可信也。”唐朝孙思邈把医术即仁术的精神具体化:“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孙思邈《大医精诚》)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中说“凡为医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谓明理以尽数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里说:“医乃生死所寄,责任匪轻,岂可因其贫富而我为厚薄耶。”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的“医家五戒十要”篇中提出,第一“要”为“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清代叶桂《临症指南医案》云:“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清代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凡此种种,足见中医文化历来强调医者仁爱的医道观,强调医术与医德并重、专业和人文并举、淡泊名利、尊重生命的医道精神。综上,中医文化里充满着闪耀人文光辉的医学类民间文学作品和医家名言,它们都是可资医学人文教育的不竭资源。

(二)“就地取材”的教与学,可使人文教育达到“原汤化原食”之效

正是这种“就地取材”的教育,中医文化中的中医大家名言警句、中医类民间文学作品所涉及的中医常识、现象、术语等,均为医学生所熟悉,将它们溶于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之中,医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内化为自我的职业行为规范,就好比是中医里说的“原汤化原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说,运用中医文化人文资源促进医学生人文教育,把医学知识和人文精神同时渗透到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职业修养中,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接受人文教育,完成科技与人文并举的双重修为。这正是运用中医文化人文资源促进医学生人文教育的优势所在。

三、运用中医文化人文资源促进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有效措施

基于以上认识,中医院校有责任把人文精神与精湛医术并重传授给医学生,二者不可偏废。可以考虑以下措施:

(一)教育医学生充分认识具备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医学具备科技与人文结合的双重属性”已成为从医者的基本共识。相对于现代医学而言,中医学的人文属性更加強烈。但是目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恰恰存在与这个共识相矛盾的地方,即主要面向高中理科学生招生,而理科生一般来说文、史、哲等文科功底相对薄弱,如果在大学阶段再不补上人文课,势必造成其人文素养缺陷。所以,中医类院校有责任把人文精神与精湛医术同等重要地传授给医学生。中医院校必须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才能给中医教学以正确的定位,即把医学生培养成为一名正常人和正常医者—— 这里的“正常”,意即具有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能够给患者以足够的关注和同情,并施于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二)设置人文学科课程

在医学院校,特别是中医类院校,要有针对性对给学生开设相关人文类课程,如中国医学史、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文化等,加强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知识体系的系统教育,尤其是对其中以理科基础知识结构背景考进来的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补漏”。例如,充分利用中医“医乃仁术”的传统思想对医学生进行“仁爱”教育。“仁爱”既是(下转第56页)(上接第49页)儒家思想的核心,更是中医精神之核心,它对医学生医德培养有着深厚的影响。

(三)营造浓郁的人文教育环境

开展人文教育,本身就要拒绝教条、冷漠的教学氛围,提倡营造充满人文气息的教学环境,如广西中医药大学在各种园林小品里,树立中医名家塑像,并配以他们关于医道的名言;在药用植物园内,对每一种中药的介绍里都附上一则与其相关的传说故事,平添无数人文情趣,学生游园随处可见,易学易记。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育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充分利用临床实践环节,培养医学生的仁爱观和敬业精神。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其中之一就叫“仁爱医院”,每届都接待大批的医学生接受临床教学和实践,让他们一进医院即感受“仁爱”二字的分量,树立对患者的仁爱之心,将“人性化医疗”的人本思想倾注到患者身上,用心服务。

总之,“科技与人文的结合”自古就是人们对医道的理想期望。而中医文化里不仅包含博大精湛的传统医学技术,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其呈现出的仁爱悲悯情怀、敬业奉献精神契合人文精神之内涵。所以医学院校应该实施人文与医学并重的教学定位,充分利用这些人文资源,发挥“就地取材”“原汤化原食”的教学优势,以对人文教育的正确认识、人文课程的精准设置和人文教育环境营造等措施有效开展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1]吉文辉.人文属性是中医学的最大特色[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2]郭佳,霍则军.西医院校中医教学应突出人文特色着重临床实践[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6(1)

[3]丁琴海.大学人文教育的几点思考[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3)

[4]贾爱明,张红,胡文梅.中医文化融入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1(4)

[5]倪建俐.中医教学与人文探索[J].河北中医,2012 (10)

[6]魏琴.中医文化融入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西部中医药,2013(11)

[7]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林才志,广西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医临床与教学。

(责编 何田田)

猜你喜欢
人文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的探讨
人文教育对促进护理教学改革的价值研究
物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探析
如何在高中历史教育中发挥人文教育功能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中人文教育的探析
理工科高校加强人文教育的研究与建议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