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塔卧历史,传承红色文化 建设旅游强镇

2017-05-04 19:54
中国新农村月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红二军团根据地

本刊讯(记者 孙圣端 通讯员 袁脉臣)近日,湖南永顺县塔卧镇党委、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号召镇政府全体工作人员以建设特色乡镇为契机,依托塔卧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推广和传播塔卧老区红色精髓,使塔卧的红色文化走出去,吸引外界关注革命老区塔卧,支持“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老区的建设。借精准扶贫的政策东风,建设好革命老区塔卧,不负先烈们的初衷。

塔卧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东北部,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中心。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肖克、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在这里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全国十几个较大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的长江南岸最后一块红色根据地。1934年10月24日,由任弼时、肖克、王震率领的长征先遣队第六军团与贺龙、关向应领导的红三军在贵州印江木黄会师,红三军即时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两军团遵照党中央开辟新根据地的战略意图,挥戈东向,开展湘西攻势,11月7日攻克永顺县城,11月6日取得了十万坪大捷,为建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继而乘胜占领了桑植、大庸,11月26日在大庸(今张家界市)成立了中共湘鄂川黔邊临时省委、省革命委员会和省军区,12月10日,省级机关迁至永顺塔卧,相继建立了十几个县(或带地区性)的党委、九个县革委(或苏维埃),近七十个区、三百三十多个乡苏维埃政权,根据地范围包括湖南西北、湖北省西南、四川省东南、贵州省东北部交界地区,其根据地和游击区共达三十余县,纵横千里,根据地人口约200多万人,逐步形成了以永顺、大庸、龙山、桑植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

根据地建立后,红二、六军团领导根据地各族人民英勇战斗,先后粉碎了国民党80多个团的六路围攻,歼灭敌军万余人,缴获枪支万余条,在战略上牵制了敌军,有力地策应了红一方面军的长征和其他革命根据地斗争。在中共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命委员会领导下,根据地人民积极配合红二、六军团,为建立和保卫革命根据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永顺苏区(永保、郭亮二县苏维埃所辖地区)有8万余人参加和支援红军作战, 11800多人牺牲,10000多人参加了红军,红二、六军团由会师的7000多人增加到20000多人,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红二方面军,为积蓄革命力量作出了巨大贡献。

1935年9月,国民党调集130个团的兵力,再次对湘鄂川黔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围剿”,红二、六军团决定退出湘鄂川黔根据地中心区域,于1935年11月19日,从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开始战略突围。留守根据地中心区域的红十八师,神速迁回,牵制敌人,策应红二、六军团主力战略转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群被政府逐步征收保护,198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永顺塔卧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自1981年至今,老区人民多方收集革命文物,修建了湘鄂川黔根据地纪念馆、湘鄂川黔边革命烈士纪念碑和烈士陵园。塔卧镇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已被国务院批准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悉,目前该县正在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在塔卧镇建设红军村。

猜你喜欢
红二军团根据地
“东临楼”日常
“东临楼”日常
中国军团东京奥运38金全记录
湘西期间红二、六军团军纪的价值探究
窗台上的妈妈
“绿豆军团”成长记
湘西少数民族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建设的贡献
学术研讨会征稿函
论红二、六军团会师南腰界的历史意义
十大历史瞬间浓缩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