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新媒体文化的建设路径

2017-05-04 07:18徐燕
法制与社会 2017年11期
关键词:新媒体文化

摘 要 新媒体通过社会化与涵化的方式对人们施加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新媒体文化。当前,新媒体文化的野蛮生长使得个体信仰遭遇危机、政府权威受到弱化、民族文化遭到践踏、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本文认为可以通过对新媒体传播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建设主流新媒体文化传播的阵地、引导新媒体文化走向精制、营造健康合理的消费文化、坚守社会公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途径,营造可信任的传播环境。

关键词 新媒体 文化 传播环境

作者简介:徐燕,广西电视台编导。

中图分类号:C913.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224

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指出,新技术和新媒体不仅仅是“传播信息或思想的被动性管道”,而是“富有生命力的力量的漩涡,新技术造成隐蔽的环境和影响, 对旧文化产生改变和破坏的作用”、“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主导媒介和技术的功能,该媒介和技术决定着该文化模式的发展动因,塑造该文化的模式,包括其心理模式和社会模式”,麦克卢汉的这段论述明确了新技术对于文化都深刻影响。20世纪90年代,美国未来学家泰普斯科特指出:“网络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概念,更是一个社会文化的概念。”由此网络被引入社会文化研究的范畴,要想营造可信任的传播环境,必须加强新媒体文化的塑造。

一、社会化与涵化:新媒体文化的影响途径

新媒体是技术催生的产物,是时代的产物。新媒体诞生以来, 在当代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中等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作为一种具有颠覆性传播技术,新媒体渗透到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原有生活方式、文化心理、制度模式、国际关系都形成了全方位的挑战和冲击,也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一系列变化,基于新媒体平台,人们创造了秒拍、微视频、表情包等新的艺术形式,形成了火星文、萌文化等许多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新媒体在文化、技术和观念上都深深撼动了我们生活的根基,这是一种迥异于传统的媒体文化。

新媒体文化主要通过社会化和涵化两种手段对个体施加影响。社会化是一个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是由 “自然人”成长为 “社会人”的过程。每个人都会经历社会化,在这个过程中,外界环境会向人输入信息,这些信息帮助人们建立健全的人格,并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新媒体与人形影不离,一台智能手机,随时随地可以翻看想要的信息,不受任何时空的限制。新媒体文化另一个特别重要的作用方式就是涵化,首先是主流化。通过沉默的螺旋,主流的声音会被不断放大,而非主流的声音会逐步缩小,多数人认可的价值观念、文化精神以及态度行为总是安全的,其次就是和谐化。如果自己的观点和网络上的一致,那么“双剂量效应”就会出现。新媒体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让人们接受同一种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的标示性会越来越明显。

二、新媒体不良文化的影响

新媒体的发展速度超过了社会制度的制定,新媒体传播野蛮生长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在“人肉搜索”中,网络动员+信息共享+比较分析+推理想象=“真相”的逻辑,就形成了严重的网络暴力;互联网“娱乐化”的传播模式,互联网的虚拟性为“泛娱乐化”提供了生存土壤,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价值判断;此外,新媒体事件中,更为常见的“刻板效益”和“罗宾汉情节”,网民根据对某些人和事所持的固定化、简单化的看法,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就会给某些群体贴上鲜明的标签,凡此种种,都是新媒体使用过程中不健康的文化使然,导致了一系列问题:

(一)个体信仰遭遇危机

在日常的生活中,新媒体使用者经常会有莫名地焦虑,这种焦虑的主要原因还是传承千年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崩塌。网络匿名的特点,让人们不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个人在虚假身份的掩饰下在网络中肆意妄为,个人主义甚嚣尘上。在不负责任和追求自私的氛围里,出现非理性地情绪宣泄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网民在消费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消费,在相互消费中迷失了自己。

(二)政府权威受到弱化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人人可以成为记者的时代”,新媒体由个人用户进行操作,并聚合为具有一定特征的部落化群体,掌握新媒体的公民由被监督者变成了监督者,因而具有天然的亲社会远政府的特征,网民对执政者对政府的监管似乎已经是新媒体传播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事件频发让政府权威受到一定程度的弱化,这种情况如果任其发展,难免会导致政治碎片化,让社會难以凝聚共识。

(三)民族文化遭到践踏

资本主义依然主导着全球新媒体的发展和运营,美国新媒体公司体量甚至超过一些国家。新媒体传播着西方普世的价值,为垄断资本主义鼓与吹,对于中国的文化和历史肆意践踏,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偏执解释,到对新中国红色历史的歪曲抹黑,为了打击中国的文化自信力,无所不用其极。

互联网的特点是开放与共享,但是互联网并不是化外之地,即便是作为盟友的欧洲都感受到美国的敌意,以德国法国为代表都在努力保护本国语言,对抗美国的英语霸权,在文化上坚持保护主义原则。

(四)国家安全受到威胁

新媒体监管的困难,让恐怖主义、民族主义、种族主义的传播有了可能,基地组织通过facebook传播政治主张,招揽极端人士,为世界和平带来的巨大的威胁。这种情况在中国的新媒体空间中也有所显现,在一些自媒体上,民族主义和地方主义情绪高涨,毫无理性可言。民族国家的稳定来源于历史书写的相对价值统一和稳定,如果虚无主义与悲情主义盛行,国家就会丧失稳定统一的基础。

三、建设值得信赖的新媒体文化的路径探讨

自由开放的新媒体生发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虚拟世界中的观点相与激荡,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话语权难度更大,但是这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培育健康积极的新媒体文化,传统行政命令式的强制干预在新媒体时代已经不再适用,甚至会引发网民的反感,要遵循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引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媒体文化。

(一)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

新媒体平台上意识形态多元化的情况,客观上造成了一些人的思想混乱,当前,新媒体已经成为价值观传播权争夺的重要阵地,如果不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去占领这些阵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去引领这些阵地,西方的价值观和不健康的文化就会侵蚀新媒体文化的肌体,混乱的观点和纸醉金迷的追求会分裂社会拖垮民族的未来。要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支撑, 旗帜鲜明地要求新媒体平台接受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正能量,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国外优秀网络文化成果,投身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媒体文化的建设中去。

(二)建设主流新媒体文化传播的阵地

新媒体的开办与传统媒体相比,门槛很低,一方面,要争取更多的商业新媒体坚持主流价值观,认同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政府也需要自建一批新媒体,这些新媒体在形式上,要紧跟技术进步,具有新媒体的特点,要能够争取到更多的用户数;在内容上,采用微视频等网名喜闻乐见的信息展示形式,要弥合“两个舆论场”,顺应新媒体文化,用新媒体的语言去讲好中国故事。

(三)引导新媒体文化走向精制

大众文化具有强烈的流行特质,在生活节奏加快、社会风险加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适于大众口味的文化产品,都有可能造成大规模的认同和仿效,形成轰动一时的廉价崇拜舆论。新媒体文化也是大众文化的一种,短期廉价崇拜效应更加明显,比如2016年,带有浓重广西口音的“蓝瘦、香菇”、以及中英杂糅的“厉害了word哥”等词语短时间就窜红新媒体,这些词汇可能很快都会被大家忘记,但是这些词汇的象征意义却不应被忽视——对通行语言学和意识形态范畴的任何省略、删节和合并,都会可能产生令人迷茫的严重后果。非理性造成了快餐文化流行,新媒体文化很容易陷入单调和平庸。在新媒体文化的建设中,要发挥权威传统大众媒体以及主流的新媒体平台作用,采用适于新媒体用户接受的方式,引导新媒体文化走向精制。

(四)营造健康合理的消费文化

传统媒体先通过说服继而促成受众购买行为,新媒体的使用过程本身就包含了购买行为,只要新媒体中出现消费热点,便有人趋之若鹜,出现消费攀比的狂潮。很有必要促进人们对于商品的文化内涵、文化个性和审美的追求,要倡导和确立健康、高雅的消费观念。

另一方面,在鼓励电商发展的同时,也要约束电商的行为,给新媒体用户留下一些洁净的网络空间。

(五)坚守社会公德和社会主义道德

新媒体的信息发布更为便捷,网民发布意见多是基于自身感受的道德评价,我国文化传统看重道德层面,这种思维惯性被带到了新媒体中,却被简单化,非黑即白、非美即丑、非善即恶是新媒体用户对事件进行判断的标准。道德有别于一般的人文精神,道德是人内心认可或在外界约束下形成的规则意识,这些规則用以指导行为,道德潜藏于心中,评价外界事物,指导个人行为,因而想要引导公众对于社会事件拥有正确的看法,归根到底要提倡坚守社会公德和社会主义道德。

参考文献:

[1]McLuhan, Marshall. Understanding media. New York: McGraw Hill,1964.

[2][美]泰普斯科特著. 云帆译.数字化成长3.0.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郑杭生,等.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4][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著. 曹书乐译.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6][美]赫伯迪格著. 陆道夫、胡疆锋译.亚文化风格的意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新媒体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