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研究

2017-05-05 12:17赵楠
法制与社会 2017年12期
关键词:语义特征

摘 要 马庆株先生提出了划分汉语自主动词与非自主动词的语法标准,并指出各类动词的语义特征,创造性地阐述了一个动词分类系统。本文立足于马庆株先生关于动词分类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对自主动词与非自主动词的研究进行概述。

关键词 自主动词 非自主动词 语义特征 动词分类

作者简介:赵楠,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391

马庆株先生在《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一文中,提出了划分汉语自主动词与非自主动词的语法标准,并指出各类动词的语义特征,创造性地阐述了一个动词分类系统:

本文立足于马庆株先生关于动词分类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对自主动词与非自主动词的研究进行概述,即动词分类标准选取的依据,两类动词对立的表现,动词性短语的自主与非自主性。

一、 动词分类标准选取的依据

马庆株先生受藏语动词分类的启发,借鉴藏语动词以能否构成祈使句为分类标准的方法,并结合汉语的语法特点,提出了汉语划分自主动词与非自主动词的鉴别格式:“来/去+V+O+来/去。”能够进入此格式的动词为自主动词,如“看、听”;反之则为非自主动词,如“看见、听见”。

此鉴别格式的选取并非任意而为,我们认为依据有三:其一,格式中动词是独立的,即不带补语,不带后缀,也非重叠式,而且宾语可有可无,去掉前后的“来/去”,动词便可单独作祈使句;其二,“来/去”用在动词的前面,有“表示要做某事”的意思,不用时意思也相同,“来/去”用在动词后面表示目的(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所以动作本身就是有意识的、有心的,即动词含有自主义;其三,此鉴别格式提供了含自主义的动词出现的典型环境或框架,其意义是表示请求、劝告或命令别人执行说话人的某种意图,或者表示说话人的计划、打算。

二、两类动词对立的表现

(一)结合语义特征的动词分类

自主动词与非自主动词的划分与动词的语义特征密切相关,每类动词内部具有明显的语义一致性。自主动词表示的是有意识的、可被动作发出者自由支配的行为,故語义特征为[+自主][动作];非自主动词表示的是无意识的、不能被动作发出者自由支配的行为,故语义特征为[-自主][变化/属性]。

1.自主义素的指向与动词的分类:

语义指向反映句子成分之间语义上的相关关系。自主动词指向有生命的施事主体,语义特征为[+施事][+动物],如“小王看电影”中“小王”为施事主体,具有上述语义特征。非自主动词可以指向含[+施事][+动物]义的主体,如“小王看见了那个人”;也可以指向[-施事][+动物]义的主体,如“他有一本书”、“他病了”;还可以指向[-施事][-动物]的主体,如“牵牛花像喇叭”、“房子塌了”。

2.“体”范畴与动词的分类:

动词的体对动词的自主义位密切相关。未完成体的自主动词与非自主动词在语义上的对立十分明显,自主动词在表示非完成义的将来的或经常性的动作时,强烈地表现出[+自主]义,如“他明天买书”;非自主动词的未完成体则表现出[-自主]义,如“他有一本书”。但是,当自主动词后加上表完成体的时体助词“了”时,语义特征就变为[€弊灾鱙。如:

“撕”——自主动词

“撕了”——“他撕了一张纸”——“撕”为自主动词

——“纸撕了”——“撕”为非自主动词

同样地,由于未完成体的[自主]义比较明显,所以未完成体有时也会是非自主动词带上自主义。如“死”在“鸡死了”中为[-自主],而在“去死去”中则变为了[+自主]。

3.感受义与自主义:

感受义与自主义互相排斥。感受动词是表示感受的动词,如“照、吵、烧、气”,多数前可加“有点”,几乎全部后可加“得慌”。有感受义的动词是非自主的,如“太阳有点照”“外面吵得慌”,都有[-自主]义。感受义动词用于非感受义时,语义特征表现为[€弊灾鱙,如“她用手电筒照了照”([+自主]),“太阳照在水面上”([-自主])。

4.使动义与自主义:

积极使动义与自主义并存,如“我们要端正态度”中“端正”为自主动词。消极使动义与自主义排斥,如“这块蛋糕很馋人”中“馋人”为非自主动词。

5.动词的价与自主义位:

语法学中引进“价”这个概念,为的是说明一个动词能支配多少个属于不同语义角色的名词词组。(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同一个动词,当价不同时,自主义位就很可能发生变化。如:“他摔到了”中“摔”为一价,是非自主动词;“他摔到了对手”中“摔”为二价,为自主动词。

6.动词的多义项对动词归类的影响:

动词往往具有多义性。在多义动词的义项中,有的是自主义,有的是非自主义。马庆株先生指出,确定动词义项的最有效方法是看宾语,动词与包含它的述宾结构在自主意义上具有一致性。如“跑步”中“跑”为自主动词,而“跑气儿”中“跑”为非自主动词。

(二)两类动词在时态、语气、否定方面的对立

1.两类动词在时态方面的对立

(1)“了”与动词分类。现代汉语中有两个“了”,“了1”表示动作变化完成,“了2”表示祈使语气。其中,“了2”只能加在自主动词后,如“看了2”、“写了2”。“了1”既可以用在自主动词后也可以用在非自主动词后。非自主动词后的“了”是“了1”,表示动作变化完成,如“他病了”、“花开了”。

自主动词后“了”字不是必须的,如可以直接说“你看、他写作业”。非自主动词对“了”的需求有两种情况,一种与自主动词相似,“了”字不是必须的,称为属性动词,如“牵牛花像喇叭”;另一种则要求必须与“了”字共现,如必须说“钢笔丢了”,而不能直接说“*钢笔丢”,称为变化动词。

由于自主动词和属性动词都可单说、单用,故又称为光杆动词;变化动词不能单说、单用,故称为非光杆动词。

(2)“着(zhe)”。大多数自主动词后可加“着”表示动作持续,如“看着、想着、说着”;非自主动词后一般不能加“着”,只有少数几个可以,但是不表示动作的持续,而表状态的持续,如“醉着、醒着”。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有一类非自主动词既不同于属性动词,也不同于变化动词,袁明军把它称为状态动词(袁明军,1998),如“耸立、充斥、洋溢、遍布、弥漫”等。状态动词可以后加“着”,如“耸立着、弥漫着”。

2.语气与两类动词:

自主动词与属性动词后面可以加语气词“吧/吗/呢”,如“吃饭吧!”、“上班吗?”、“学习呢?”。变化动词因为不能单说,所以必须先加“了”再加语气词,如“病了吧?”、“摔倒了吗?”、“谁病了呢?”。

3.否定与两类动词:

自主动词既能用“不”否定,又能用“没”否定,如“不看电影”、“没听报告”。

非自主属性动词大部分能用“不”否定,表示不具有此属性,如“他不像他爸爸”、“他不要那本书”。例外如“有”,不能说“*他不有课本”,而要说“他没有课本”。

非自主变化动词一般用“没”否定,表示没有发生此变化,如“小王没病”、“房子没塌”。变化动词也可以受“不”否定,但有一定的条件限制。(1)在可能补语中,如“打不倒”、“摔不坏”,否定将来变化的可能性。(2)在主语中,如“(你这么马虎,)不丢东西才怪呢。”(3)在条件复句中,如“你不打,它就不会倒。”

另外,自主动词可以受“甭”修饰,如“甭说”、“甭想”;而非自主动词不可以,如不可以说“*甭如”、“*甭塌”。

两类动词都可以受“别”修饰,但非自主动词一般要与“了”一起用,如一般不说“别病”,而说“别病了”。

(三)两类动词在句法结构中的对立

一般认为,动词是句子的中心,它在句子中可以作中心语、述语、宾语、补语等句法成分,并且與其他的句法成分之间存在制约作用。这种制约作用可以用来说明自主动词与非自主动词的对立。

1.两类动词在中心语位置上的对立

自主动词能受某些副词、状语的修饰,而非自主动词不能。如:

自主动词: 好好干(方式副词) 马上写 不便说 积极地学习(形容词充任的状语)

非自主动词:*好好懂(方式副词)*马上懂了 不便懂 积极地懂得(形容词充任的状语)

2.两类动词在述语位置上的对立

动量补语一般只出现在自主动词之后。如:

说<三遍> 批评<一顿> 看<一眼> 等<一下> 等一等

一般不说:

*病<三遍> *知道<一顿> *醒<一眼> *醒<一下> *病一病

“次、场、回”可以在自主动词后,也可以在非自主动词后。如:

赛<两场> 病了<一场>

3.两类动词在宾语位置上的对立:

作形式动词“予以、加以、进行、受到”以及“肯、值得”等动词的宾语时,只能是自主动词,如“进行交流”,而不说“*进行流传”。

4.两类动词在补语位置上的对立:

自主动词中一般只有趋向动词经常作补语,如“说出来”;非自主变化动词有不少能作补语,如“摔倒了”、“打败了”。

三、动词性结构的自主范畴

马庆株先生指出,动词性结构也有自主与非自主的区别。

一部分动词词组的自主性常常与其中动词的自主性有关,如述宾词组“写毛笔字”、“照镜子”是自主动词词组,有主要动词“写”、“照”的自主范畴一致。再如动结式述补结构“吃完”、“摔倒”是自主的,与“吃”、“摔”一致。

有时,动词词组中的其他成分也对自主范畴产生一定的影响。如“V+上”、“V+到/着(zhao)”格式的述补结构以及可能式述补结构都是非自主的。

四、结语

动词在句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与句子中几乎所有的成分都有联系,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因此动词的分类也显得复杂、困难。马庆株先生受藏语动词分类的启发,将汉语动词分为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并结合动词的语义特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动词分类的崭新的视角和方法。

由于动词分类的纷繁与复杂,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完成对动词的分类。可喜的是,我们看到很多学者对马庆株先生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的分类系统进行了发展和补充,例如袁明军《非自主动词的分类补议》、王振来《被动表述对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的选择》等文章。将动词划分为自主动词与非自主动词,已越来越成为汉语动词的基本分类标准。

参考文献:

[1]马庆株.自主动词与非自主动词.中国语言学报、商务印书馆.1988,(3) .

[2]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袁明军.非自主动词的分类补议.中国语文.1998(4).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刷馆.2009.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王振来.被动表述对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的选择.汉语学习.2004.

猜你喜欢
语义特征
商务日语函电的文体特征浅析
汉语方言“驮”字被动句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浅谈现代汉语中名词作谓语现象
浅析网络用语中的新兴结构“第二最NP”
动态助词“了”、“过”的对比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浅谈“吃了他三个苹果”结构
属性名词的鉴定框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