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前期三种主要字体造型风格浅析

2017-05-05 10:50王兴
艺术科技 2016年11期

王兴

摘 要:文章以中世纪手抄本字体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罗马字体、安色尔字体、半安色尔字体的风格变化和字体构造以及特点。

关键词:中世纪手抄本;罗马字体;安色儿字体;半安色尔字体

欧洲中世纪是一个被宗教统治的时期。中世纪手抄本作为当时宗教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使用的字体是官方的字体,手抄本字体的风格和构造的改变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动以及教会的变动。

1 罗马字体

在约公元前700年古罗马人将希腊字体进行了一些改善创造了罗马字体。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在公元前1世纪的时候,罗马字体的风格开始有了变化,为了更加美观加有衬线的罗马字体初步形成。这种衬线字体要求书写精细,相比于公元前1世纪笔画没有粗细变化和装饰的无衬线字体,衬线字体在笔画开始、结束的地方加有额外的装饰,而且笔画的粗细会有所不同,是当时的主流字体。在中世纪字体早期只有罗马大写体,小写体是后来半安色尔体时期才慢慢发展出来的。直到卡洛琳字体出现,小写字体才完整形成。

1.1 罗马字体结构:简洁和曲线美

罗马字体的结构主要由矩形,圆形,三角形组成。辅助线由基线,主线,上位线,下位线,高度线组成。从外形来看,罗马字体的最大特点是笔画简洁,它的笔画通常来讲都不超过3划,并且大多数笔划都是由圆弧,直线,斜线和一些波浪形组成,所以罗马字体有着简洁和曲线美的特征。

1.2 字体造型特点

罗马字体书写的时候运笔速度稍微偏快,抄写员的基本行笔角度是45°到70°之间,弧线的拿笔角度稍微倾斜,斜线和直线稍微正一点。罗马字体中的A是先写左边那一笔,M是从左往右写。字母B、F、L会被书写得比平常的字母更高,偶尔E和P也是也会比平常字母高。在一般情况下,字母Y的书写都会将它的尾巴写的超出同行的底端水平线。有时候字母V的右边笔画会写得比平时轻一点但不会每次都是,偶尔的轻重变化会看起来更加有吸引力,并且不会破坏整体的流动性。

2 安色尔字体

公元3世纪,为了满足欧洲各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需要,最终形成了26个字母。公元4世纪,为了更加迅速和流畅的书写,将罗马字体的直线改成了曲线,有些字母省掉了部分笔画,如B变为b,H变为h。这种从大写体到小写体的过渡体被称为安色尔体。并且在5世纪末超越罗马字体,走向了安色尔字体为官方字体的使用潮流。

2.1 安色尔字体造型特点:流畅和优美

安色尔字体的特点是运笔大胆流畅,拥有类似于中国草书的特点。上行字母和下行字母的长短变化取决于抄写员,竖直向下的笔画也会带有一点微妙的曲线,字母尾端优美的摆动表现了字母间的流动性,这种字体都是通过笔尖被保持在30°写出来的。在安色尔体中,字母I,F,N,P,Q和R下端的延伸还有H,L和B的上端会突出来,打破一行字母的水平线。在最早的版本中E字母最上面的那一横会尽可能被写得很高,B的主体比其他字母更高,而M的第一笔几乎垂直。并且在安色尔体中字母Y的中间那个点被集中,从而与另外两个文字符号混淆(这两个都是盎格鲁-撒克逊字母符号。)

2.2 标点符号

句子中简短的停顿用写在底部点来表示,而冒号或冒号加虚线表示完全断句。在6世纪,一条斜线和一个逗号是同样的效果,问号呈现为水平的S形。冒号和破折号被视为一个段落的结束,或者在段落的中间用组成三角形的3个点来表示分段。在罗马字体时期是没有这些标点符号的。

2.3 大写字母

在大写字母开头的时候(这里的情况指句子的开头,而不是文章的开头)抄写员通常将安色尔字母写的比较大,或偶尔使用罗马字母开头。抄写员有时会将这些字母加上夸张的装饰,这些创意的大写字母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时会采用人类,动物,鱼类和鸟类图形的形式。

3 半安色尔字体

安色尔字体是第4到第6世纪教会采用的官方字体。由于文人不断探索的热情,安色尔字体一直往小写字母发展,后来安色尔字体的直系后代,半安色尔字体诞生。

在公元6世纪半安色尔字体诞生之后,它得到了迅速的普及。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有欧洲各国的需求,半安色尔体变得越来越复杂,成为了更加精致的字体。公元7世纪在装饰的发展上面,它进一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公元9世纪这种精心书写的装饰文字被要求使用更为流畅的笔画和简便的转折,于是小写字母开始更加完善。到了公元10世纪,半安色尔字体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它成为了圣经里字母的基础。早期哥特式字体的出现和成因是因为半安色尔字体的发展。简单来说安色尔字体是当时最重要的字体。在这种方式发展下,安色尔字体一直使用到中世纪结束,时间跨度超越的1000年。

3.1 半安色尔字体特点:精心和律动美

半安色尔字体是一种精心的装饰字体,并且大写字母的书写速度较为缓慢。抄写员需要小心地控制他的笔完成每个字母的衬线。笔画的轻重变化通常由细长的笔画和压重的三角形组成,细小的线偶尔在一端有稍微地压点。这种字体要求精准度,需要频繁的变换力度,笔画的粗细轻重变化也是非常有韵味。

3.2 连字

有些时候,一些单词会在每行的尾端被打断。为了努力避免这种情况,在平时书写的时候会在每行的尾端部分的单词中使用连字这种书写手法从而使单词书写变短。这些连字是两个字母笔画的一部分重叠。一个连字并不是通過字母间是否有重叠来判断,而是看两个字母间是否有暗示重合在一起的点。这种连字的出现,为半安色尔字体后面的小写草体的形成做了重要的铺垫。

4 结语

中世纪字体的总体走向是从一开始规整的无衬线字体到后面为了追求突显出教会的高贵而发展出的华丽富有装饰趣味的衬线字体。从只有大写非常工整的罗马字体到后来的安色尔体慢慢走向更加简便的小写体,最后发展到华丽更有韵律的卡洛琳小写体。按时间顺序整理这些字体的风格之后,很明显可以总结出来:中世纪字体为了满足教会和贵族往着趣味、华丽、有韵律等方面发展。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总结罗马字体、安色尔体、半安色尔体的风格和结构,希望可以让喜欢这些字体的人对之有更多的了解。

注释:①图1引自梵蒂冈教廷图书馆的藏本。抄写员是一个第四或第五世纪抄写员,他的用笔非常精妙,每一个转折处都有轻重变化。并且在笔画的末尾轻轻加重使笔画末尾有个后摆。

②图2出自《Medieval Calligraphy:Its History and Technique》。对于这种勾状的笔画:一开始从一个点向约70°的方向往对角上提,同时逆时针扭动笔头大约有90°。然后开始向下拉,在笔画末尾顺时针扭出一个60°到45°的点。

③图3是来自牛津大学图书馆的藏本。这是一个意大利抄写员书在公元450年写的安色尔字体,是早期最优秀的书法例子。他快速的笔触允许有轻微的差距,但可以清楚地表明他们笔画的走向。笔尖被保持在30°,并且运笔被控制得很流畅。

④图4是来自伦敦大英博物馆的藏本,抄写员是大约公元700年到725年间英国坎特伯雷的抄写员。

参考文献:

[1] Marc Drogin . Medieval Calligraphy:Its History and Technique[M] . Docer Pulications,1989:87-104.

[2] 汪泓.浅析中世纪的西方字体设计与纹章设计[M]. 2015:36-38.

[3] 陈斐然.拉丁字体设计[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8(09):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