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三十年

2017-05-06 17:13丛子文
共产党员·下 2016年9期
关键词:轮椅精准扶贫残疾人

丛子文,1924年出生,1945年参加工作,1953年入党。曾在大连多家单位从事财贸与商业工作,1985年离休。离休后热心助学,积极扶贫帮困,长年深入农村,深入群众,无私奉献,先后获得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辽宁省“最美老干部”、大连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985年,我离休后闲不住,应聘为《大连日报》的通讯员。为了采访到独家新闻,我选择了较为偏远的泡崖乡桥子小学作为第一个采访点。

没想到,到了校长室,我屁股还没有坐稳,校长就苦着脸说:“丛老,你看我们学校,别说门窗桌椅穷对付,全校几百名学生连个足球、篮球、排球都没有;想开个运动会,连100元都拿不出来;孩子们为了开学买书本,不得不捡破烂去卖……”

采访结束后,我的心情十分沉重。这一晚,我彻底失眠了,满脑子都是那千疮百孔的校舍、摇摇晃晃的桌椅,还有孩子们期盼的眼神。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急匆匆返回大连,直接去找我的老朋友、热心助教的友好电影院总经理孙军。

听我介绍完桥子小学的情况,孙军马上发动员工慷慨解囊,凑了3000多元钱,捐了850册图书,并购买了一些笔、作业本、足球、篮球、排球等文体用品。孙军还用自己的钱买了一台风琴,替换下了学校唯一一台跑调漏风的旧琴。我也把自己珍藏多年的365本图书全部捐出来,帮助学校建起了图书室。

桥子小学的师生乐了,可是我乐不起来。我想,扶贫是国家大计,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我要尽我全部的力量,能够多帮助一个也是好的。从此,我下乡更勤了,有时干脆住在老乡家里。我想,要实现“精准扶贫”,就得到现场去。只有看清了,才能帮到点子上。

有一次,我在北关村采访时,看见一位双腿截肢的女人艰难地爬行到河边洗衣服。她的双膝尽管用厚布缠着,但已血肉模糊,生了蛆、流着脓……我从村民那里打听到,她叫刘云香,52岁,双腿截肢,家庭特别困难。我在采访本上记下了“刘云香”三个字。村民见我打听村里残疾人的情况,就告诉我,村里还有一位残疾人叫王立荣,66岁,独身一人,生活更艰难。跟村民走进王立荣家,那凄凉的场面让我更加震惊,我的记事本上又多了一个名字——“残疾人王立荣”。

随后,我匆忙赶回大连,先是找到有关部门,希望帮忙解决两台轮椅。有关部门答复说,此事须逐级报批。我等不及,便找到大连体育用品商场总经理于云盛求助,他当时就答应了。两台轮椅解决了!

轮椅送到村里当天,因为一场车祸而在地上爬行了整整10年的刘云香,双手抱着还未沾过泥土的车轮,感动地失声痛哭!第二天,正逢光明山镇大集,王立荣第一次坐着轮椅走出家门,她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说:“我在炕上待了整整45年,每天只能通过小窗户来看外面的世界,我以为这辈子只能这么过下去了,是您给我带来了希望……”

风尘仆仆到乡村了解情况,急急忙忙回城里四处化缘,离休后30年的时光就这样走过。这些年,我先后在大连市内拜访了上百个单位和个人,促成了60多個单位和个人与乡村200多名贫困学生及困难户结成帮扶对子,筹集捐赠资金和物资共计70多万元。

为了让村民掌握更多的致富信息,从2000年以来,我自办了一份《致富信息》小报,除搜集全国各地报刊上的有关农民致富信息外,还特别注意搜集了大连本地通过种蘑菇、养羊、养金鸡等途径致富的经验做法。很多农民受这份小报的启发,很快奔上了富裕之路。

为了帮助乡村的孩子们多了解我党的光荣历史,树立远大的理想,我广泛查阅资料,编写出版了《红色革命歌曲的故事选编》《永远的记忆》两本书,赠送给乡村小学的孩子们阅读。特别是《永远的记忆》这本书,有68万字、500余张图片,收录了433位革命先烈的事迹,我用了两年多时间才编写完成。

奉献是快乐的。每次下乡,听着孩子们一声声喊着“丛爷爷”,看到村民们过上了开开心心的好日子,我就感到格外开心。我要再多活几年,用有限的余生为农民群众再多做些事情。

猜你喜欢
轮椅精准扶贫残疾人
轮椅上的爱
我的轮椅
轮椅上的姑娘(外三首)
我骄傲
方便残疾人用的橱柜Chopchop
轮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