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有文化”课堂的方式与途径

2017-05-08 17:17曾丽君
祖国 2017年7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文化

摘要:“有文化”的课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有文化”的课堂一定是有学生参与的课堂,一定是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课堂,一定是提高学生学习素养的课堂。

关键词:文化 语文 课堂

审视我国当前的教育,毋庸置疑,发展是主旋律,教育理念在与时俱进,教育科技与教育方法也在迅猛发展。从关注知识、关注成绩到关注人的个性和人的发展,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直至开展得如火如荼的课改,都彰显着新时代、新教育的活力。这是极为了不起的成就,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可谓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盲目乐观,以为所谓的“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安吉模式”就能给我们一条走向素质教育的捷径。在如此纷繁复杂的课改形势中,我们更需要“定力”,需要让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处于相对不那么烦躁的“小气候”中,也才能有比较好的教研和学习环境。

一、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十多年前,当陈虻问初出茅庐的记者柴静如果让她做新闻会关心什么时,柴静说是关心新闻中的人。同理,若问我们课堂上关心什么,作为教师,我们也会说是关心课堂中的人。可是,这恰恰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的事情。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却往往会出现课堂中的“人”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有的教师把课堂当作自我表演的秀场,有的教师则囿于种种原因,面对学生的思维困境,无法及时而有效地给予指引和疏导;有的教师则过于看重自己的解读,忽视课堂的生成和学生的个性……

教师们可以选择一些文笔精妙、内涵丰富的作品,引領学生通过品味词语、修辞、写作手法、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品析鉴赏,并要求每位学生做好眉批、随文批注和总批,然后选择一部分精彩的批注作为范例进行张贴。可见,语文课的工夫不仅在课上,更在于课外。他们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指导阅读的路上都已经比我们大部分老师走得更远,走得更好了。

二、加强阅读和写作训练

作为语文老师,我认为我们应该用理性的态度和青春的激情来领略课改的美丽。面对当前的教材,我们可以不必死板地按照其编排体例或者顺序进行教学,大可发挥各自的创造性,对现有的教材做必要的调整。教师巧妙地整合、设计,再佐以激情的引领,必然能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同时,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还应该坚守住富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增加学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在默读与细读中咀英嚼华,涵泳浸润,最终指引学生去记录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经常性地开展一些阅读活动,只是速读,不谈理解,不求分析,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我们也可以将这种方法援引至其他体裁的文章。

当然,除了阅读,写作更是学生的“三怕”之一。历来的作文多追求文辞的华美,这其实是一种弊病。好在经过这几年的矫正,文化大散文的比重已经大为降低。其实,作文的关键应该是思想。因为形式永远从属于内容,没有思想的作文不是好作文。更深层次地说,作文犹如做人。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观察自己的生活,去记录自己的感悟;引导他们去尊重他人的生活生命方式;引导他们从他人的书籍中寻求智慧,锤炼思想,最终成为一个有情趣有个性的人。众所周知,读写是一整体,若不阅读不积累,纵有千般情,也无从言说。因此,要写好作文,还是依赖于广泛阅读;而思想的锤炼更在于阅读中智慧的碰撞。

三、激发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其实每个孩子在学习一种知识的时候,都像是在探索一个美丽的森林。当学生看到了整个森林的美以后,他们就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这个大森林,充满了好奇心,充满了兴趣,充满了探索的欲望。被整个森林的美所吸引了,再让他们去发现森林里每一棵树的细节,他们就会非常开心,非常喜欢。而“先见森林,再见树木”的教育方法,能让学生放开眼界,以启动学生的兴趣为主,再进行深入的细节学习,真正让兴趣做学生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评价方向。例如可从学生日常习作中的词语进行评价。词语、四字词语、成语、ABB式短语,只要觉得用的恰当、贴切、精准都可以找出来,这样被表扬的同学会更加牢记这个词语,而评价的同学也更深入的理解词语的意思和适合的语境。如:A.我思考这道题;B.我绞尽脑汁的思考这道题。两相对比,带有修饰词语的这一句不仅表达出题之难,也感受到“我”思考之用心;其次是修辞方法。评价写的生动的拟人句、比喻句,由此牵引,学生会找出反问、设问、拟人、夸张、排比等句子,从而深刻的体会这样句子给文章带来更强烈的感情和语势。如A.山坡上的鲜花真美;B.山坡上的鲜花随风舞蹈。拟人句写出了花的动态美和生命力;再次评描写方法。心理、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通过评价去感受描写方法是表达人物特点,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必不可少的细节。如:A.弟弟在门后偷看我写作业;B.弟弟在门后探头探脑偷看我写作业,我一回头发现他,他就咯咯笑着跑开了。后者不仅写出的小孩子真实状态,还表现出弟弟顽皮淘气的一面;然后是文章的结构。总分式、对照式等;合理的结构让文章有序,有时还能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最后是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对比、衬托、前后照应、正面侧面描写、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直抒胸臆、融情于景等。丰富的表现手法让文章不再单调,富于变化,有节奏感不呆板。

参考文献:

[1]郭其俊.一流教师教什么[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郭思乐.谛听教育的春天[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3]管建刚.不做教书匠[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曾丽君,大学本科,景德镇市高级技工学校,讲师,研究方向:语文。)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文化
甜蜜的烘焙课堂
年味里的“虎文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美在课堂花开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