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理念视角下的中国新型城乡关系构建

2017-05-09 19:23许传红朱哲
关键词:城乡关系五大发展理念一体化

许传红+朱哲

摘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的发展理念,它对正确认识和处理城乡关系意義重大,在中国新型城乡关系构建过程中,充分发挥五大发展理念的先导作用,能确保新型城乡关系沿着健康正确方向发展。中国要在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置开放、推进共享中,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城乡关系;三农;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7.02.0008

城乡关系是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经济、政治、社会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城乡关系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城乡关系的状况及其处理得好坏已经成为衡量整个社会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城乡关系的和谐发展,有利于经济快速、健康、和谐发展。随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由体制因素和发展阶段共同决定的城乡二元结构成为制约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一系列矛盾的根本症结所在,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急需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一、新中国城乡关系的历史考察

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城乡关系经历了深刻变迁,从流动互惠到封闭割裂,又从互动融合到高位分散再到城乡统筹的演进过程,正在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交流互惠的城乡关系(1949-1956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翻天覆地的新时代,城乡关系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并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短暂趋好。新中国成立之时,由于长期战乱的重创,国家贫穷落后,党在领导人民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的过程中,秉承正确的处理城乡关系的理念,领导人对如何发展城乡关系做出了有力的指导。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如果这样的话,那是完全错误的。”[1]1949年4月,刘少奇再次强调:“必须切实地、快速地沟通城乡关系,城乡之间过去是对立的,今天要使之畅通,使货畅其流。城乡物资周转宜灵活,过去打断了,今后要改善这种状况,使城市工业品与乡村农业品相互交换的关系发达起来,灵活起来。”[2]在处理工农业关系上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在处理城乡关系上按照“城乡兼顾”和“沟通城乡关系”的要求,既通过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整个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发展,又通过“一五”计划,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和城市建设。同时,随着中央政府采取了没收官僚资本、统一金融货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商品流通和稳定物价等措施,保证了城乡间生产要素的的顺畅流动,促进城乡物质交流,增强了城乡间的经济联系。这一时期,工农业产值大幅提高,中国城乡人口流动加速,较多的农业人口迁入城市,提高了城市人口比重,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逐步缩小,城乡分裂和对立的关系得到了初步改善。

(二)人民公社时期封闭割裂的城乡关系(1957-1978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乡关系短暂趋好后,城乡关系在计划经济制度框架下因为诸多因素和一系列制度设计被人为对立起来,并被逐渐割裂,城乡联系弱化,在城市偏向的政策导向下城乡差距越拉越大。1958年后,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国家开始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1958年中国开始建立人民公社体制,并发起了“大跃进”运动。由于实行“以钢为纲”的发展战略,片面追求重工业品增长,在投资上中国当时过度向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倾斜,中国经济重心在偏向重工业的同时,出现了爆发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此时,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也高涨,农村生产活动受到影响,农村粮食锐减。同时,大量人口流向城市,致使城市人口激增,粮食供求失衡,城镇发展和粮食供应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的失调。为了扭转失衡的局面,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初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了城市化水平,短暂地缓解了当时紧张的城乡关系。但是为了给工业建设快速积累资金,确保计划经济体制的有效运转,20世纪60年代以来,城乡二元户籍管理也日益严厉起来,再加之农副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农业中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被限制流入城市,农产品价格人为压低,大量农村资金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流向城市,政府通过人民公社实施集体经营,进一步强化了政府对农民生产和农业生产要素的约束限制,大大削弱了农业发展能力和农村发展基础。同时,农民被完全束缚于农村的集体生产经营中,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完全不能自由流动,也导致城镇化停滞不前。此阶段,在户籍管理制度、人民公社制度、统购统销制度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其他制度,例如住房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的安排下,城乡间要素流动被切断,城乡关联弱化,中国社会被看不见的一堵墙分为城市和农村两大社区,形成了城乡分离的格局,城乡关系严重不协调,分割现象明显。

(三)改革开放初期互动融合的城乡关系(1979-1985年)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为城乡关系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城乡封闭割裂状态出现了松动。中国的改革始于农村,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将农村土地的经营使用权重新交到农民的手里,打破了束缚农业发展的体制障碍,受到压抑的农业生产力得到较大释放,农村经济得以快速改善,城乡互动不断增强。1982年人民公社制度从此终结,把农民从对人民公社组织的人身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允许技术、资金和劳动力的流动,国家又逐步限制和减少农产品统一派购的品种和数量,并于1985年正式取消统购统销制度,促进了城乡商品流通关系的改善,农村经济迅速增长,城乡差距有了明显改善。这一时期,国家开始改变长期以来城市偏向的城乡政策,转变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举措,不再倡导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从1979年夏粮上市开始,国家大幅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大幅缩减了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同时,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推动了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同时,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开始异军突起,推动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缓和了城乡之间多年来积累的矛盾,使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这些有利的条件,使城乡关系呈现出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工业和农业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在这一时期,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开始自由流动,长期隔离的城乡商品、要素、人口流动开始松动,并基本上改变了由农村单向流到城市的状况,城乡联系不断增强,出现了工农业结构改善、城乡生产要素的流动加快、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镇化有所发展,城乡分割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城乡关系开始互动融合。但是这种良好状态维持的时间并不长,中国城乡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很快又呈现出新的不协调局面。

(四)改革开放深化时期高位分散的城乡关系(1986-2001年)

随着农村改革取得空前成功,1985年以后,中国改革的重心转向城市,各种生产要素开始向城市和工业倾斜,城市改革步伐得到明显加快,同时,农村改革政策绩效开始下降,城乡关系在高位重新失衡。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政府不断放松对价格、商品、人口的管制,市场化进程的推动有力促进了城乡联系,引导着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但政治鸿沟的消弭并不意味着城乡走向均衡发展,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市场代替政府对资源进行配置。此阶段,城市汲取了大量农村廉价劳动力和资金、土地等要素资源。从1984年开始,国家开始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入城镇务工经商,大量农民进入乡镇企业就业,带来了乡镇企业持续十年的勃兴。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受到国家针对乡镇企业的治理整顿的影响与乡镇企业本身所存在的资金和管理约束,乡镇企业发展开始萎缩,大量农民工开始进入城市,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同时,农业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密切了城乡联系,冲击着城乡隔离现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改革了土地使用制度,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出让国有土地获取土地出让金。农村每年都有大量的土地不可避免地由农村的耕地转为城市用地,伴随着土地出让金的增长,土地征用权的滥用以及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失地问题和农民工问题开始凸显。与此同时,中国农村发展速度明显减缓。此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显示出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国家对“三农”实施了“多取、少予”的政策,农民负担持续加重,特别是“三提五统”政策使农民负担直线上升,国家仍然继续抽取农业剩余,虽然统购统销政策被取消,但工农业产品价格仍然受政府控制,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问题仍然存在,农产品价格涨幅赶不上工业生产的农资产品价格涨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相比城市,农村面临着少资金、缺政策,在医疗、住房、养老、卫生、教育、安全等公共基础设施上得到的政策支持和政府扶持更是微乎其微,这进一步加剧了城乡间的反差。

改革开放深化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确立,工农业产品市场化交换程度提高,既有推动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推动城乡关系向合理化方向转变的一面,又有加剧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的城市持续汲取农村资源要素拉开城乡差距的一面,中国的城乡矛盾凸显,城乡关系呈现高位分散。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统筹发展的城乡关系(2002年至今)

城乡矛盾的凸显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中国逐步扭转了长期以来重工轻农、重城轻乡、倚重城市的政策取向,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2002年中共十六大审时度势,在正确判断当前经济和历史环境的条件下,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出“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会议把促进小城镇和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作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内容,小城镇的大量涌现和迅速发展,弱化了城乡隔离的格局,奠定了城市化发展的基础。2003年10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首次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要求。2004年12月,在中央经济会议上,胡锦涛强调:中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2006年,中国全面取消农业税,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添入了新的动力。2007年,党中央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在2010年制定的“十二五规划”中将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等目标任务纳入其中。党的十八大又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思想,提出“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同时,从2004年至2016年连年发布的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问题。但由于体制惯性的作用以及發展阶段等原因,中国城乡差距城仍然较大,城乡关系不协调仍然存在。

总之,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来,中国在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中取得了新进展,中国城乡关系翻开了新篇章,城乡关系进入统筹发展的新阶段。

二、五大发展理念对新型城乡关系构建的重要意义

(一)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新型城乡关系构建提供行动指南

理念是人们回应实践的需要所形成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最高形式,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新型城乡关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理念是否正确,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成败。

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党的五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对城乡关系构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形成了以“城乡兼顾”为核心的城乡关系思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总结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城乡关系构建的经验教训,根据中国人民改革开放的新实践,形成了以“城乡互动”为核心的城乡关系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总结新中国以来城乡关系构建的经验教训,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城乡关系构建的新实践,形成了以“城乡协调”为核心的城乡关系理论;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实践中形成以“统筹城乡”为核心的城乡关系理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思想,提出“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新要求[3]。这些城乡关系理论理,一脉相承,并根据不同阶段具体中国国情而与时俱进。在这些城乡关系理论的指导下,新中国城乡关系走过了交流互惠——封闭割裂——互动融合——高位分散——统筹兼顾的历程。城乡关系理论的一脉相承与城乡关系发展历程的波动背后是理念差异下形成的不同政策。城乡关系的每一次波动,无不留下政策的烙印。国家政策的每一次调整,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城乡关系。政策与理念相比,政策更显性,可以相对灵活,而理念管全局,管长远,更隐性,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新型城乡关系构建过程中城乡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提供长远思路,从而为新型城乡关系的构建提供行动先导。

(二)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新型城乡关系构建提供根本方法和正确方向

工农城乡关系,是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一个重大战略关系。改革开放以前,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中国忽略了城乡整体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采取城市偏好,导致城乡差距,城乡关系一直未能走上均衡增长和良性循环的道路,导致城乡二元结构失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城乡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特别是在过去十几年,中国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推进城镇化、改善城乡关系上作了大量努力,但由于体制因素和发展阶段等原因,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未发生根本上的改变、城乡发展一体化程度不高,城乡关系仍未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为新型城乡关系构建提供了根本方法和正确方向。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要求在新型城乡关系构建过程中,将城市、农村视为一个整体,使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共享发展成果,城乡之间相互开放,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实现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就业市场、社会管理等一体化,逐渐消除城乡差别,最终融为一体。在新型城乡关系构建过程中,五大发展理念要求不能将城市与乡村孤立割裂,必须让二者良性互动。既要注重农村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又要注重推进城镇化。在城乡建设过程中,不能单纯强调加快城市化,要发挥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通过工商业的发展来为农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并把资金、技术、管理方法、组织方式等现代生产要素引入农村的生产经营过程,促进农村发展;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将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辐射和延伸,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广大城乡居民共建共享现代发展成果。城乡建设过程中,不以牺牲城乡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增强城乡之间的联系,促进城乡经济互动发展,工农互惠,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构建中国新型城乡关系

(一)崇尚创新,让城乡关系更和谐

中国新型城乡关系构建中制度设计、体制变迁均呈现出动态化和复杂多元等特点,既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又无历史现成做法可沿袭,调整城乡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崇尚创新。任何问题的产生永远是复杂原因的集成,城乡关系问题的产生也一样,在中国这样传统氛围浓厚和路径依赖甚强的发展中大国,构建新型城乡关系,需要解决的绝不仅是短时期的城乡问题,而是试图通过结构转换,彻底化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矛盾需要化解,有很多复杂关系需要廓清。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过程中,既面临着大量农村人口转型问题,又亟待解决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问题;既要改变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又必须面对新出现的处于社会结构中的第三元——基本脱离农村但又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同时,还要面对中国各地区城乡发展阶段、要素禀赋、发展状态、问题与约束存在巨大差异性。要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触动传统经济社会的体制根基,加快制度创新步伐。

2003年中国逐步走上城乡统筹发展的阶段,围绕城乡统筹发展,原城乡不平等的制度得以逐渐进行变革,但改革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城乡之间的制度性阻隔,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必须进行对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公共财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市场制度等在内的一系列制度进行创新。通过创新建立公平、合理、有效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关系和谐。

(二)注重协调,让城乡关系更均衡

城市与乡村是紧密联系的,二者具有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新型城乡关系的构建必须注重城市与乡村的统筹协调,将城市和乡村发展作为统一的整体,通盘考虑。构建新型城乡关系要在遵循城乡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上,系统策划,把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坚持城乡合理分工、功能互补、联动发展。

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过程中,既要考虑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又要做到“工农互惠”,强调城乡两个单元互动发展,注重城乡的双向作用而不能仅仅看城乡任何一方的单向作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必须城乡统筹部署、共同推进,统筹考虑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双轮驱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在解决农村問题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城市来想办法,在解决城市问题的过程中也需结合农村来想办法,做到统筹协调。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时期,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在推动城乡协调发展过程中,既要“求同”,也要“存异”,不能超越阶段,盲目让城乡同样发展,实行城乡完全相同的政策,兼顾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存在,使城乡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等诸多领域实现有效协调与有机链接,不偏废城乡任何一方,城乡关系更均衡。

(三)倡导绿色,让城乡关系更可持续

绿色发展目的是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美丽中国,着力要解决的是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重要且直接的纽带。2015年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绿色化”的概念,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4]。同年5月,习近平在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既是理念又是举措,务必政策到位、落实到位[5]。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等五大发展理念,并指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6]。绿色发展在今天的中国有着特殊的重要性。

生态系统本身是一个通达、流动和渗透交融的整体。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使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绿色”理念的要求,也是其不可绕过的实施平台。中国现在的生态问题既包括城镇特别是大城市污染问题,又包括作为环保工作盲点存在的农村环境问题。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城乡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中国城乡环境问题突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城乡之间的生态对立。城乡生态对立导致城乡污染梯度转移,城市在环境污染问题上“以邻为壑”,将工业文明引起的生态危机转嫁给农村;农村在生态问题上则因为技术落后和缺乏环保观念且陷于“孤军奋战”,致使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必须以绿色理念引导城乡,转变城乡生态建设中分治、分立、分割的惯性思维,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牢固树立城乡联动的绿色发展理念,协同推进城乡生态融合互补,推动城乡各美其美。

(四)厚置開放,让城乡关系更为有序

开放理念着重要解决的是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开放不仅仅是打开国门、对外开放,开放还有一层更重要的含义,那就是对内开放。

1978年以后,中国通过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实现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同时,国内要素市场也逐步开放。就目前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一系列旨在促进、改善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成效已现,中国城乡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程度日益加深,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城乡经济系统逐渐突破体制约束,开放的格局稳步拓展,中国用开放手段打破二元结构,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由于制度因素、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制约,中国城乡之间还是半开放状态,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尚未破除,这是当前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面对的主要障碍。中国城乡目前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扩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城乡资源要素交换不平等造成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当今,中国城乡要素市场发育不健全,各生产要素处于效率低下、市场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这严重制约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进行全面彻底的开放,从根本上打破城乡要素交换不平等的半封闭体系,使城乡之间更开放,加快实现城乡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的平等交换,促进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实现城乡资源要素交换有序化。

(五)推进共享,让城乡关系更平等

共享发展理念着重要解决的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社会主义事业是最广大人民的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保证人人享有发展机遇、享有发展成果,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015年,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7]。

城乡共享发展是当前城镇化转型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要求。城乡共享发展主要包括城乡公共服务共享、基础设施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和发展机会共享。中国现实城乡关系规范中,存在着许多限制农民、歧视农民、损害农民利益的政策和制度。新型城乡关系构建必须彰显平等精神,体现社会公平原则,打破长期以来对农民的种种歧视与不公平,让广大农民享有与市民完全平等的保障服务资源和公民权利。全面促进和实现城乡人权平等、机会均等、普遍社会保障等原则,扎实推进城乡在资源、公共设施等硬件方面的共享,同时更要注重城乡机会、制度等软件方面的共享,让城乡居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让城乡居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城乡发展动力,促进新型城乡关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41.

[2]刘少奇.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0.

[3]温家宝. 201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3-03-19)[2016-09-12].http://www.gov.cn/test/2013-03/19/content_2357136.htm.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EB/OL].[2016-07-12]. 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yg/2/Document/1436286/1436286.htm.

[5]周世敏.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落实绿色发展举措[N].光明日报,2015-12-26(7).

[6]万 鹏.习近平再谈绿色发展:“循环利用”之路该如何走?[EB/OL].(2016-08-24)[2016-09-12].http://cpc.people.com.cn/xuexi/n1/2016/0824/c385475-28661757.html.

[7]习近平.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EB/OL].[2016-09-12].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385219/index.html.

(责任编辑 文 格)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A Perspective of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XU Chuan-hong, ZHU Zhe

(School of Marxism, WUT, Wuhan 430070, Hubei, China)

Abstract:“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refers to“innovation, coordination, green, opening and sharing”.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correctly understanding and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in China,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can ensure the new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along the healthy and correct direction. China should advocate innovation, pay attention to coordination, advocate green, open and promote sharing, accelerat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strive to form a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o promote agriculture with rural workers and peasants, urban and rural mutual development.

Key words:“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the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rural area; agriculture and farmers; integration

猜你喜欢
城乡关系五大发展理念一体化
国内在探讨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的突破口方面的研究综述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法治保障
以新理念开启新征程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