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动物的命名规律及其文化蕴意

2017-05-09 10:13林逸岚
速读·中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文化意蕴山海经动物

林逸岚

摘 要:《山海经》篇幅不大,却包罗万象,记载大量动物名称。通过对动物名称的探究,总结出鸣叫声、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三种命名规律,发现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山海经》; 动物;命名规律;文化意蕴

自古以来,《山海经》以“奇书”著称。正如《西山经》所说“是多奇鸟、怪兽、奇鱼,皆异物焉”,书中讲述的众多鸟兽、虫鱼、草木正是其奇之所在。

《山海经》描绘的充满人神鬼怪、奇珍异物的瑰丽世界里,关于动物的描写尤为引人注目。书中描写的动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名字多样。其种类大致可以分为鸟、兽、虫、鱼四类。据统计,《山海经》中描写了117种鸟类、172种兽类、77种鱼类、24种虫类。这些对动物的记录和刻画,折射出先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探究这些动物的命名规律,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意蕴,从而透析先民认识世界的途径和心里特征。

一、命名规律

1.以动物之鸣声而得名

动物之间的鸣叫声是区别不同种类动物的重要表征,因此先民往往根据这点来为动物命名。这种命名方式在鸟类命名中尤为普遍,鱼类中只有一种,而在虫类中没有体现。

(1)鸟类。《南山经》中写到“东五百里,曰祷过之山,……有鸟焉,其状如?,而白首、三足、人面、其名曰瞿如,其鸣自号也。”先民认为鸟的鸣叫像是在呼喊自己的名字,所以根据其鸣叫声来为之命名。

毕方鸟的命名正是如此,《西山经》中有“又西二百八十里,曰章义之山,……有息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鬓而白喙,名曰毕方,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讹火。”袁珂先生将毕方鸟得名的缘由梳理的非常清楚:“实则‘毕方当是‘熚煿 一词之音转。《神异经· 西荒经》云:‘人尝以竹著火中,爆煿而出,臊皆惊惮。‘爆煿即‘熚煿也。或又作‘煿熚,《集韵》曰:‘竹火声。‘爆煿、‘熚煿,盖无非竹木燃烧时嘈杂作声也。音转而为‘毕方故《淮南子》云:‘木生攀方。《广雅》云:‘木神谓之毕方。《骈雅》云:‘毕方兆火鸟也。则‘毕方者,生于竹木之火,犹今之所谓‘火老鸦也。神话化遂为神身毕方,或‘见则其邑有讹火,或‘常衔火在人家作怪灾,又转而为致火之妖物矣。”可见,毕方本是木、火之神,得名于竹木燃烧使的声音,古人以为这是毕方鸟的鸣叫声,故名之。

此外,以鸣叫声命名的鸟类还有鴸、顒、凫徯、?等等。

(2)兽类。《北山经》中的孟极(“又北二百八十里,曰石者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题白身,名曰孟极,是善伏,其鸣自呼。”)、天马(“又东北二百里,曰马成之山,其上多文石,其阴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其鸣自丩。”)、??(“又北三百里,曰泰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后,其名曰??,其鸣自丩。”)和《东山经》中的从从、狪狪、軨軨、犰狳、朱獳、精精、当康都是根据其叫声来命名的。

2.以动物之形体特征而得名

视听是人们感知世界最直接的方式,先民通过鸣叫声区别和命名动物,同时也根据直观观察外貌特征来命名动物。

《海内经》中提到“有孔鸟”,根据袁珂先生的注释“《尔雅》卷十三云:‘孔雀生南海,尾凡七年而后成,长六七尺,展开如车轮,金翠斐然。”,我们不难看出孔鸟因为其体型大而得名。

《西山经》中有“又西五十二里,曰竹山,……有兽焉,其状如豚而白毛,大如笄而黑端,名曰豪彘。”,可见豪彘是一种体型较大的野猪。《海内经》中的“封豚”也有大猪之意。

《东山经》中的箋鱼以“其喙如箋”而得名。

3.以动物之生活习性而得名

先民对动物的观察,不仅停留在外形感知,还在与动物争夺生存资源的过程中对动物的行动特征、生活习性有更深的认识,进而据此为动物命名。

《中山经》中的鸣蛇以“其音如磐”得名,猿以其善于攀援得名。《西山经》中写道“西次三山之首,曰崇吾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豹尾而善投,名曰举父”。“举”有举起、抬起之意,“举父”以善于举石投人二得名。我认为,举石投人对动物而言有夸大其力量之嫌。因此,“举父”一名也体现了先民的力量崇拜思想。

二、文化蕴意

1.先民探索世界的尝试

先民在为动物命名的过程,实质上是对自然界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对事物认识流于表面、对成因分析略有偏颇等世界探索的特征,鲜明地反映在动物的名称上,成为后人追溯原始社会生活的窗口。动物的命名依据从鸣叫声、外形等表征到生活习性、行为习惯等规律性特征的过渡,也体现了先民对世界的探索由浅入深的一个过程。

2.崇拜動物图腾的思想

恩格斯认为,“人在自己的发展中得到其它实体的支持,但这些实体不是天使而是低级的实体,是动物,由此产生了动物崇拜。”《山海经》中对动物的大量描写保留先民图腾崇拜的资料。命名理据反映对动物的崇拜心理。一是人和动物形象杂糅,如人面狗身的“山獩”、人面牛身的“猰貐”、人面鸟身的“竦斯”等;二是夸大动物的力量或本领,如“举父善投”、“巴蛇食象”等。

在物质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的原始社会,先民的生产成果极少,对自然界的生存依赖性导致了对自然界的恐惧和禁忌,久而久之,形成对自然界的依赖和崇拜。在《山海经》反映最突出的就是动物的命名。

3.“名”、“实”统一的物质观

正如英国学者詹·乔·弗雷泽在《金枝》中说的“未开化的民族对于语言和事物不能明确区分,常以为名字和它们所代表的人或物之间不仅是人的思想概念上的联系,而是实在的物质的联系……事实上,原始人把自己的名字看作是自身极重要的部分,因而非常注意保护它。”正因为先民认为名称是事物天然的组成部分,所以先民在为动物命名时高度尊重鸣叫声、外形、生活习性等动物固有的物质的特征。

《山海经》作为一部最接近原始社会文明状态的古籍,其对动物的名称及命名依据、形态特征和功能的记录,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原始社会生活的样貌,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幼儿时期的精神文化状态。《山海经》除了对动物名称进行记载外,还记载了大量地名、山水名、植物名,其命名规律和文化蕴意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贾雯鹤. 《山海经》专名研究[D].四川大学,2004.

[2]袁珂译注.山海经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赵川. 《山海经》图腾崇拜思想[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18-20+24.

[5]徐非. 《山海经》神话分类及其文化意蕴探析[D].延边大学,2011.

猜你喜欢
文化意蕴山海经动物
如果《山海经》里的神兽被唤醒了?
山海经夫诸
《山海经》中的奇兽
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及其文化意蕴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
言外之意话“红”色
法语俗语、 俚语的特点及文化意蕴
元杂剧爱情婚姻剧文化意蕴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