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从儿童出发

2017-05-09 20:48哈幸红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俱乐部主人校园文化

哈幸红

德国教育家普朗格认为:学校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这种文化活动指向不断发展着的个性生命的生成,它最终目的是把客观精神和文化内涵分娩于主体之中。一所好的学校,一定有自己的文化主张及理性操守,它关注校园围墙外环境的变化却不随波逐流。它的核心聚集于学生发展,就一所小学而言,即儿童立场。它不仅关注儿童当下的快乐成长,还着眼于他们卓越的未来和改造社会的担当,在学校中,文化归宿是“以文化人”。

由此看来,学校文化要“化”的人最终无疑应该指向儿童,抛开儿童谈学校文化就成了无稽之谈。换言之,一所学校的文化如果不围绕儿童的成长需要来建构,那它就是伪文化,至少是把握错了方向。而事实上目前小学无视儿童、自说自话式的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

校园文化主人——儿童学生

我们常常看到学校最高决策人在建构学校文化布局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请专家论证,然后请建筑设计师设计,他们基本没想过邀请儿童参加,他们认为学校是成人的,不是儿童的,殊不知每天在校园里生活的最多人是儿童,学校干什么事怎么能不和儿童商量一下,征求学校真正的主人——孩子们的意见呢?而我们的儿童睁大眼睛不知道学校整天敲敲打打在干什么。笔者以为:学校文化建设可以征集儿童的意见,在施工中留下空间让儿童自己动手参与建设,譬如:留下墙面让儿童涂鸦,留下空地让儿童植树种菜等,施工結束后可以把每块地方承包给儿童管理,让儿童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真正的主人,而不是一个旁观者一个局外人。

校园文化表达——儿童思想

“三风一训”是学校文化表达的最重要最显眼的内容,它们应该最贴近儿童,但是我们走过许许多多的学校发现都是一些口号式的陈词滥调,要么高不可攀,要么抽象难理解,这样的一种文化校园环境,要让孩子们懂得并走进童心是没有可能的。

一所学校的文化环境就应该让儿童能读懂其文化内涵。如果一所学校真正把儿童当成主人,那么它的“三风一训”以及学校环境文化的布局应该在征集儿童的意见后交付校长室定夺,这样出来的校园文化孩子手一伸就能摸到,脚一踮就能够到,所谓近距离的文化对话对儿童来说是何等幸福,可是很多校园是这儿不能摸那里不能碰,试问这样的空间还能属于儿童吗?

校园文化是以文化人,应该把学校这一“育人的产院”变成教师和儿童的精神家园,变成一块最安全、最富营养的文化栖息地,让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块文化栖息地里生长起来强壮起来。只有这样,校园文化才能在儿童的生活中筑起一块精神高地,让他们踮起脚来仰望灿烂的星空。

校园文化践行——充满童趣

学校文化的价值在践行,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内涵,学校文化才是立体的,生动的,有生命力的,富有价值的。否则校园景色只是在参观团参观的时候派上用处,试问花上那么多物资的校园文化建设到底为谁服务,校园文化到底是化儿童还是化参观者。笔者曾经参加过园区第二实验小学的筹建和前期两年的德育工作,我们在晨会课上要求分年级段讲述学校导游词,分年级段讲解校风、学风、校训的含义,分年级段讲解每个楼的楼名,解读雕塑和校标的含义,所有的俱乐部建筑、好望台、文化名人廊等我们都在那里搞过与之贴切的儿童文化活动。譬如:文化俱乐部里举行书香节开幕式,体育俱乐部里举行攀岩比赛,科学俱乐部里举行“仰望星空”活动,双语俱乐部里举行“双语节”活动,在好望台上举行“中秋月儿圆”和“嫦娥约会”等等活动,让文化建设的硬件和软活动合二为一,不做两张皮。这样的校园文化是真文化,不是伪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中出现的种种“儿童隐形化”现象,归根结底儿童是校园主人的观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儿童是应该被尊重的,是可以被信赖的,只有这样学校文化建设的革命才能真正得到实现。

【作者单位:苏州市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俱乐部主人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主人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