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禛《题秦淮水榭》的语言性评析

2017-05-09 09:57刘真
速读·中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流动性创新语言

刘真

摘 要:王士禛的《题秦淮水榭》用高超的语言技巧表现了流动的情绪、交响的感知和阔大的境界,具有先锋性与试验性,体现了其诗传统性与创新性结合的特点。该特点形成的原因包括王士禛个人的才思与主张和其对清诗创新的追求与责任。

关键词:王士禛;《题秦淮水榭》;语言;创新;情绪性;流动性

王士禛是清代重要诗人,他的诗作具有传统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特点。我认为语言是他创新的重要材料。他在《题秦淮水榭》一诗中用语言表现出了流动的情绪、交响的感知阔大的境界。这不仅仅是个别词汇或诗作主题思想的影响,而是主要在于作者心思缜密的语言设计。

题秦淮水榭

王士禛

冰蕈胡床水上头,起看纤月映淮流。

三更入破谁家笛,子夜闻歌何处楼。

澹澹星河耿斜照,娟娟风露作新秋。

谢郎今夕思千里,独对金波咏四愁。

一、流动的情绪

全诗看似心绪起伏渺无痕迹,实际上是作者通过他对语言,特别是音韵的高超把握和展示,来控制了全诗的语言流动以及印象与情绪的波动。以首联为例:

全诗以“冰蕈”这一组发音轻柔的字词开头,“冰蕈胡床水上头”,“蕈”“床”“水”“上”都是以较为轻柔又重于擦音的“塞擦音”为声母,即发音气流受到阻碍但又不完全阻碍,或者说阻碍的目的是发音,从而造成了似拒还迎的态势。以这样的情势开头,给全诗一种“清淡”和“慢起步”的基调,同时也给下一句设置了有难度的任务,“水上头”的整体波动趋势是向上的,而且是从前面四个字的发音波涌上来的,如何接上已经起来的情绪波动,并且延续第一句营造的“清淡”之感,同时能够制造小节的节奏点,使其波澜有致,这是摆在第小二句眼前的问题。

“起看”两个字,自然随性又迎上了上一句的波流,并更向上推进,造成情绪上的一个节点。当上一句的情绪感受造成了下一句的实际行动的改变,将之前营造的意境清晰化,让读者感到脚踏实地的真实感,也为其文学真实性提供了“凭证”。读者的情绪从“期待”变为“好奇”,从“起看”开始被作者导入到了“真实”的艺术世界。而“纤月”其音,也是这一句的音值的最高点,当波动达到最高之后,“映淮流”三个字,将这一整句的波动导下,此时视线是从月亮到水面往下走的,音调也是往下走的,但是“流”与前面的“头”押韵,使这一整句既有回环往复之感,情绪又向上波动至平和之境。

可以看到,这七个字没有一个是塞音、浊音(以中古音为依据,近代虽有音变,但差亦有限),但是音调穿插往复,因此,首联给全诗营造了清淡、轻柔又不失节奏起伏、阔达境界的氛围和画面。第二小句的情绪处理不仅完成了前面所交代的任务,并且为颔联的音节情绪再起、画面的再加工预留了位置和期待空间。而在颔联中,“三更入破谁家笛”,“三”“入”等入声字,短促有力,“更”“家”“笛”更是塞音,音感硬度较高。读者的情绪刚被高光的音符调动起来,作者却又在这里宕开一笔,“子夜闻歌何处楼”,从被笛声入破的被动者转化为了听到歌声去找寻的主动者,被动和主动的转换,体现着作者面对冲击已然神思转圜,从而可以平静地描述自己的状态。且“子夜闻歌何处楼”的“夜”“处”“楼”等声母都是半音或塞擦音,比起前一句自然柔和许多。也就是说,这第二联中,又完成了一个情绪的起伏,而同样情绪的下行并不是跌落谷底,而是又打开了一个新的境界,将视线引向窗外楼宇,何处歌声,情绪重新回到一个积极平和的状态上。

这种情绪的引导方式在后面的颈联尾联中亦有展示,不再一一举出。作者在诗中表现出明显的无功利向,只负责推进情绪波动,运用他高超的语言技巧和境界构造,并没有任何得着,而只是有了情绪波动的痕迹,使诗的趣味横生。

二、交响的感知

在《题秦淮水榭》一诗中,作者通过语言达到了不同感官交响的境界。

在首联中,主要运用了“触觉”的感知力,以“水”为引导体。“水上头”“映淮流”等都提示“水”为情绪和感触的引向。

在颔联中,主要运用了“听觉”的感知力,以“笛声”“歌声”为主。“三更入破谁家笛”,笛声突然的袭来穿走,使人的感知力被文字携带着穿堂而过。

颈联中,不是淮水,也不是笛声,这次是他自己的眼睛。视线被带出外后,作者看到了全部的画卷:“澹澹星河耿斜照,娟娟风露作新秋”。

我认为“新秋”并不一定是“新秋”,作者想要强调的并不是“秋”的早晚,而是强调他来看秋时,娟娟风露就“新”做成了秋。他所要追求的,更多地是一种情绪的新鲜感,冲击感,偶然感,带有先锋试验性的色彩,所以读来让人耳目一新。

古来“秋”与“愁”相通。作者想表达:并不是他想去说“愁”,而是一系列偶然的外界因素(淮水、笛声、歌声)侵扰地他只能起身,终于来看这百般打扰他的世界,恰在此时娟娟风露为他一人作成了“愁”,让他不得不愁。

作者强调观感的个人性独特性,强调情绪的重要性,强调事物的偶然性,强调感性非理性。他运用了“知觉”“听觉”“视觉”的多重感知力,共同交织成了这场“感觉”的乐章。

三、阔大的境界

纵观全诗,境界阔大是其首要的鲜明特点。而这同样是落脚于他的语言表达。

在首联中,“起看纤月映淮流”一句,这里的“月”相比于“纤”字在情绪与节奏上的作用,更服务于境界的阔大化。“月”这一典型意向一出现,从时间、空间(高低、远近)多维度都会令人产生延伸的感受。虽然停留时间很短,但是这个意向的出现确实潜在地拓宽了作者所描绘境界的广度和深度。而在颔联中,“三更入破谁家笛”一下将夜晚静谧的画面打破,却是以一种悠扬的、美好的方式,这给了读者惊喜,视线从外横向直入内,再由内横穿出去,寻找“何处楼”。

在颈联中,不同于之前“纤”字高点后一闪而过的“月”,这里的“秋”字享有了作者累积了三联的情绪的落点。“秋”字特有的丰富意蕴,也是这首诗所不能回避的特性之一。尾联承接颈联,继续突出“愁”字。“谢郎今夕思千里,独对金波咏四愁。”在颈联的高潮后,收尾将情感再强化。在这一句中看似普通,但在作者的设置中,却也有一个方向性的导向,即從内心到“千里”之外,在回到内心。这使得尾联虽保守,但在情绪没有较大起伏下,却顿然有了阔大的境界。

纵观全诗,首联如水波层层推上,颔联由外横入内穿出外,颈联由左上斜下一笔横出,尾联由内出外再返内。从多个角度写出了人意识的生发自由,其中当然包含着作者自身的敏感性和情绪性,但其在反映态度之余所体现出的阔达的境界,这所能带给读者的无比自由的审美感受,是最令人感到惊奇和赞赏的。

四、王诗传统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特点

从《题秦淮水榭》一诗中我们可以看到,王士禛强调个人感知的独特性,强调语言与情绪流动。在王士禛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特点。对于王士禛而言,语言是其诗作的特点,同时也是其进行创新的材料。

(一)表现

1.诗作题材传统,但语言表达创新

王士禛其诗的题材并不出格,多是传统的咏史怀古、赠答送别、咏物等题材,他最为著名的《秋柳四章》也是传统的送别诗题材。而对于《题秦淮水榭》,我们也可以归纳为悲秋诗。但是在这些诗作中,王士禛所用的语言却体现出了情绪性和流动性,这可以说是王士禛的一种更基础性和本质性的创新。

2.語言遵守传统格律,但突显画面感和节奏感

王士禛的诗作中并不追求出格,而是遵守遵守传统格律。比如颈联所要求的对偶,但再发音上,“澹澹”相较于“娟娟”,其音节短促,且“澹”只有“a”一个元音,音断分明。“娟娟”音节长,且有“u”“a”两个元音,发音趋向圆滑绵长。另外,“澹澹”的趋势是“一点、一点,与天上的星相对;而“娟娟”的趋势是绵长不断,与晚风相对。音韵与所写事物相对应,突出画面感和节奏感,也是其高妙之处,

(二)原因

1.个人才思与主张

“新城王氏这一书香门第、簪缨世家,有一种利与人才生成的内部环境”,王士禛从小表现出过人的文学才华,他个人对语言的感知力和把控技巧是能够做到语言性创新的重要原因。而他的文学主张“神韵说”,也有着“内化”的倾向,将个体感知与情绪流动更进一步强调。

2.创新追求与责任

清诗在面对唐诗时,不免有难复其繁荣之感。王士禛作为清朝一代“文坛领袖”,他以出色的文学才华证明其有能力进行诗的创新,同时他也肩负着发展诗的责任。可以看到,王士禛并非一味遵照传统,他也确实在诗的语言上做到了高质量的创新。

五、小结

吉川幸次郎认为,明代的前后七子一味模仿盛唐,后来的公安、竟陵两派又缺失了“一种古典的气氛”,所以“人们要求的,是新鲜而又不破坏古典气氛的诗”。王士禛在《题秦淮水榭》中既有着传统悲秋的题材与传统格律的运用,又在词语的波动上展现了对诗语言的创新,表现了流动的情绪、交响的感知和阔大的境界,具有试验性与先锋性。他在语言方面的探索和成就,以及其对清诗发展的文化责任感,值得我们尊敬和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士禛.王士禛全集[M].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版:394.

2]王利民.王士禛诗歌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26.

[3]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311.

猜你喜欢
流动性创新语言
美联储缩表、全球流动性与中国资产配置
2020年二季度投资策略:流动性无忧业绩下杀无解
融资融券对我国股市的流动性影响
融资融券对我国股市的流动性影响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