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与青少年心理一致感的关系研究

2017-05-10 12:19郁海寒殷荣宾
浙江体育科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振作锻炼者参与感

郁海寒,殷荣宾

(1.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江苏 苏州 215028;2.苏州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运动心理学·

体育锻炼与青少年心理一致感的关系研究

郁海寒1,殷荣宾2

(1.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江苏 苏州 215028;2.苏州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采用心理测量法对青少年目标人群进行心理一致感量表(SOC-13)、体育锻炼等级量表(PARS-3)、体育锻炼感觉量表(EFI)的测试,并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探讨体育锻炼等级和体育锻炼感觉与青少年心理一致感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大锻炼量与心理一致感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大锻炼量与可理解感和可控制感均成正相关。中等锻炼量与可理解感呈正相关。青少年参与中等和大锻炼量的体育锻炼更能促进心理一致感的发展。②体育锻炼后产生的疲劳感与心理一致感呈负相关,精神振作感和积极参与感与心理一致感呈正相关。体育锻炼后的疲劳感会阻碍青少年心理一致感的发展,而精神振作感和积极参与感能够促进青少年心理一致感的发展。

体育锻炼;青少年;心理一致感;关系

0 前 言

根据最新的调查统计显示,青少年的体质连续十年下降,心理健康也有恶化的趋势。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心理一致感是个体自身一种总体上对生活普遍的、持久的认知倾向,这种认知倾向能综合体现个体对内外环境中的应激,自己应对压力所具有的资源,以及对生活意义的感知[1]。心理一致感作为个体身心健康的调节阀对压力的认知和评价起到决定性的作用[2],而青少年的心理一致感随年级的升高呈现逐级下降的趋势,并且维持在较低水平。这种认知评价系统的非正常性紊乱,更加降低了青少年对学习和生活的可理解感、可控制感和意义感,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威胁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现在体育锻炼已经成为青少年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已有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体育锻炼具有减轻焦虑和抗抑郁的作用,能够提高锻炼者的身体自尊、自我同一感和自我效能;促使锻炼者在处理日常问题时采用更为积极灵活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多地采用积极性的应对方式,减少消极性应对方式的应用。体育锻炼可以缓冲应激反应,作为一种应对策略提高锻炼者的认知功能,或作为一种“预防措施”使人们面对心理社会应激刺激的侵袭时其反应更加有效。同时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提高锻炼者的社会适应能力。由此可见体育锻炼能够降低青少年的压力源,增加其一般性阻抗资源,从而能够作为一种干预措施影响青少年心理一致感的发展[3]。

体育锻炼能够影响青少年心理一致感发展也只是通过体育锻炼的健身健心效益得出的初步结论,体育锻炼和心理一致感的之间究竟存在不存在相关关系以及怎样的相关关系,体育锻炼能否作为一种干预措施影响心理一致感的发展,不能仅凭定性的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就盖棺而定。因此,本研究拟定通过测查青少年的心理一致感及体育锻炼等级和体育锻炼感觉,定量分析体育锻炼过程的两个主要维度与中学生心理一致感的关系。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选择

考虑到被试的年龄与认知发展水平以及与研究目的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系统分层抽样的方法,从苏州市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6个年级选取12个自然班,采用班级整体施测的方法得到初中生和高中生被试共计405名。

表1 问卷调查的发放与回收情况统计

1.2 研究工具

心理一致感的测量选用SOC-13的中译版,由国内包蕾萍等翻译修订,并进行了一项关于1 827名被试样本的调查。结果表明,SOC-13的全量表Cronbacha系数为0.76,P<0.0l;同时还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4]。

《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由武汉体育学院梁德清等人修订,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该量表从体育锻炼的强度、一次锻炼的时间及频率三个方面来考察体育锻炼量,并以体育锻炼量来衡量体育锻炼参与水平[5]。

《体育锻炼感觉量表》 (Exercise-Induced Feeling Inventory) 由Cauvine,L. & Rejeski,W.J(1993)编制,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是直接反映锻炼参与者锻炼后心理感觉的工具,并从侧面反映了运动愉快感的程度。最后归纳为精神振作感、安静感、疲劳感和积极参与感4个维度,其中精神振作感、积极参与感和安静感代表的是积极的方面,而疲劳感代表的则是消极的方面[6]。

1.3 施测方式

本研究的施测,在大部分学校由委托的主测人员主持。采用书面通知形式对委托的主测人员提出的施测过程的统一要求,并以当面交待、电话或电子邮件等形式加以补充。采用班级集体测试的方式,由主测人员在班会课或体育理论课课堂中,指导被试填答问卷,完成后当场回收。需要说明的是根据研究目的《体育活动等级量表》、《体育锻炼感觉量表》和《心理一致感量表》作为统一问卷发放。

1.4 数据处理

根据社会学统计方法和统计学原理,对问卷调查所得到的数据运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活动等级与心理一致感的相关分析

表2 体育活动等级与心理一致感的相关分析

注;*P<0.05;**P<0.01;表6同

从表2的零阶相关分析可以得出:大锻炼量与心理一致感成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01水平的显著性,相关系数为0.438。其中大锻炼量与可理解感和可控制感均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41、0.448。大锻炼量与体育锻炼的强度、一次锻炼的时间及频率密切相关,大锻炼量的运动参与者在运动的过程中接受的刺激强度更大,需要较高的认知水平理解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并认为所从事的运动是有意义的,值得自己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具有较高的认知和动机水平。在这种高强度和大锻炼量的练习中更有助于锻炼者掌握较高的运动技能,因此在运动过程中具有更高的可控制感,有利于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通过技能迁移理论可以推测,这种在运动过程中形成的可理解感、意义感和可控感可以在其他的学习生活过程中能够产生正迁移效应,从而有利于个体心理一致感的发展。

中等锻炼量与可理解感成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05水平的显著性,相关系数为0.251。小锻炼量与意义感成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05水平的显著性,相关系数为0.150。由此可见并非任意的体育锻炼量都与对心理一致感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然而中小锻炼量仍然能够对心理一致感的某一维度发生作用。可理解感和意义感是心理一致感的动机和情感维度,中小锻炼量的体育锻炼能够增加锻炼者的可理解感和意义感,长久的坚持锻炼能够强化个体体育参与的动机和情感认知,从而有利于促使锻炼者向参与大锻炼量的体育活动转变。

表3 不同活动等级中学生心理一致感量表得分的差异比较

表3显示大锻炼量组的中学生心理一致感与小锻炼量组的中学生心理一致感有显著性差异(t=2.15, P<0.05),大锻炼量组的中学生心理一致感水平高于小锻炼量组。中等锻炼量组的中学生心理一致感水平高于小锻炼量组,但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因此,为了最大程度的获得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心理一致感发展的效益,应鼓励青少年参与中等锻炼量以上的体育锻炼和活动。发展过程中个体对压力源的每一次成功应对,在这些普遍性的抗拒资源的帮助下,可以强化一种自信的生活态度,即心理一致感,同时也可以为将来发生的应激事件提供应对资源[7]。在体育课程设置上,应该把握一周的锻炼频率,每次的锻炼时间和活动强度,使之尽可能达到对促进青少年心理一致感发展有积极作用的大锻炼量。

2.2 不同活动等级中学生体育锻炼感觉的差异分析

表4 不同活动等级中学生体育锻炼感觉得分的差异比较

表4显示参与不同活动等级的中学生体育锻炼后的精神振作感有显著性差异,大锻炼量和中等锻炼量后获得的精神振作感明显高于小锻炼量(t=8.28、5.00,P<0.05)。参与不同活动等级的中学生体育锻炼后的积极参与感有显著性差异,大锻炼量和中等锻炼量后获得的积极参与感明显高于小锻炼量(t=11.83、5.63,P<0.05)。参与不同活动等级的中学生体育锻炼后的安静感有显著性差异,大锻炼量和中等锻炼量后获得的安静感明显高于小锻炼量(t=3.84、3.45,P<0.05)。大锻炼量后获得的疲劳感感高于小锻炼量后获得的疲劳感(t=2.00,P<0.05),中等锻炼量后获得的疲劳感感与小锻炼量后获得的疲劳感无显著性差异(t=0.295,P>0.05)。体育锻炼感觉每个维度的总分最低为0分,最高为12分。由此也可以得知,大锻炼量和中等锻炼量所产生的精神振作感和积极参与感均处于中等以上的水平,而产生的安静感介于轻微感觉和中等感觉之间,疲劳感均处于中等水平。

个体参与锻炼能否产生运动愉快感,对其坚持锻炼的程度影响很大。Payne和Sallis等认为:尽管对于身体锻炼的新参与者来讲,健康是最重要的目的,但愉快感是锻炼者长期参与的主要原因。Tungatt和Towsend研究表明,缺少愉快感或兴趣是放弃运动的重要原因。有同样的调查表明,由于缺乏运动愉快感,有多于50%的人在获得理想的健康效果前放弃了运动。Dishmall曾提出假设:“参加身体锻炼的动机原因中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而坚持身体锻炼的动机原因则更多地与活动后的愉悦感受和良好身心状态(锻炼的即时心理效益)有关。”这一假设目前已经得到了一些经验性的支持[8]。因此就体育锻炼等级来说,中等和大锻炼量产生的精神振作感、积极参与感和安静感的心理效益要高于小锻炼量。青少年处于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快速时期,中等和大锻炼量的体育锻炼恰好为快速发展的身体提供了一种宣泄渠道,更容易满足青少年的身心需求,锻炼后产生的积极情感效应更有助于促进其坚持体育锻炼。

表5 不同性别中学生体育锻炼感觉量表得分比较

表5显示中学生体育锻炼后的精神振作感、积极参与感和安静感存在性别的显著性差异(t=5.348、8.664、4.556,P<0.001),体育锻炼后中学男生相比较于女生更能获得精神振作感、积极参与感和安静感等积极的心理效益。而中学生体育锻炼后的疲劳感不存在性别的显著性差异 (t=0.621,P>0.05)。

男生的各种体育感觉都高于女生,这说明男生参与的体育活动比女生参与的体育活动多,情感体验更为丰富。男女生在积极参与感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男生的活动积极性明显高于女生。从表中还可以看出,体育课给男女生带来的情感体验,在精神振作感和积极参与感两积极性方面高于疲劳感这一消极性方面,安静感的体验最低。

调查结果和现实情况基本吻合,任何体育课项目,相对而言男生都较为喜欢,都能够积极地活动起来,而女生只对喜欢的项目才积极参与,不喜欢的项目表现较为消极,在老师的组织和要求下才不得不被动地参与活动。每个维度的总分最高为12分,在积极参与感方面,男生处在较强感觉上,女生处在中等感觉上。在精神振作感和疲劳感方面男女生都处于中等感觉水平,这两个方面是相反的感觉趋向,此消彼长,而现在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这提醒体育教师更要加以注意,力争让中学生体育锻炼后精神振作感的逐渐增强,同时减弱疲劳感的影响,不断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亲合力。而安静感介于轻微感觉和中等感觉之间。

2.3 体育锻炼感觉与心理一致感的相关分析

表6 体育锻炼感觉与心理一致感的相关分析

表6显示体育锻炼后的疲劳感与心理一致感及可理解感、可控制感和意义感三个维度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01水平的显著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263、-0.278、-0.239、-0.243。精神振作感与心理一致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05水平的显著性,相关系数为0.418;精神振作感与意义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01水平的显著性,相关系数为0.478。积极参与感与心理一致感和意义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01水平的显著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434,0.506。

体育锻炼感觉量表中的“积极参与感”、“疲劳感”、“精神振作感”、“平静感”这些变量既作用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或其它变量,同时它们本身又受到其它变量的影响。在所有影响心理健康的变量中,它们担当着“中介变量”的角色。其中,“积极参与感”、“疲劳感”直接对心理健康产生作用,它们的变化会直接导致心理健康水平发生相应的变化[9]。而本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后产生的精神振作感和积极参与感会使锻炼者增强其生活的意义感,增加对生活的情感性投入,从而提高锻炼者的心理一致感水平。而锻炼后过度的疲劳会从可理解感、可控制感和意义感三个维度降低锻炼者的心理一致感水平。

良好的体育锻炼态度有利于心理一致感的形成和发展,体育锻炼过程中获得的积极经历和胜任感、控制感是促进青少年心理一致感发展的影响因素[10]。体育锻炼后产生的积极参与感、精神振作感等积极心理效益既是体育锻炼者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乐趣所在,无形中更加强化了其锻炼的意义感,对锻炼者心理一致感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锻炼者为追求这种积极的心理健康效益会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体育锻炼活动,从而形成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的良好互动效应。

中等和大锻炼量的体育活动更能使锻炼者产生积极参与感、精神振作感和平静感等积极的心理健康效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等和大锻炼量的体育锻炼与心理一致感呈显著正相关的原因。需要强调的是,体育锻炼后的疲劳感与心理一致感及可理解感、可控制感和意义感三个维度均呈负相关,而中等和大锻炼量的体育锻炼会使中学生产生中等程度的疲劳感,且无性别差异。因此在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应预防和及时消除学生的疲劳感,在体育课则表现为当体育课结束后,应做充分整理活动以消除疲劳感。同时应让学生注意补充营养,及时恢复身体机能。

从不同性别中学生体育锻炼感觉量表得分比较中发现,男女生参与体育锻炼后产生的积极参与感、精神振作感和安静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相比较于女生,男生能够在体育锻炼后获得更强的积极参与感和精神振作感,这种积极的心理效益更有助于促进男生心理一致感的发展。女生之所以未能获得强烈精神振作感和积极参与感,一方面是由于男女生性别差异本身决定女生的体育锻炼感觉要弱于男生;另一方面已经在研究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证明,即女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和运动过程中的行为控制感差于男生,同时相比较于男生,女生更愿意参与中小强度的体育锻炼,大锻炼量所能带来的积极心理效益在女生身上体现得不够明显。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更应该注意转变女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促使其参与中等锻炼量以上的体育活动,从而通过体育锻炼促进中学女生心理一致感的发展。

3 结 论

3.1 大锻炼量与心理一致感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大锻炼量与可理解感和可控制感均成正相关。中等锻炼量与可理解感呈正相关。青少年参与中等和大锻炼量的体育锻炼更能促进心理一致感的发展。

3.2 参与不同活动等级的青少年体育锻炼后的精神振作感有显著性差异,大锻炼量和中等锻炼量后获得的精神振作感和积极参与感明显高于小锻炼量,大锻炼量后获得的疲劳感高于小锻炼量后获得的疲劳感。

3.3 体育锻炼后产生的疲劳感与心理一致感及可理解感、可控制感和意义感均呈负相关,精神振作感和积极参与感与心理一致感呈正相关。体育锻炼后的疲劳感会阻碍青少年心理一致感的发展,而精神振作感和积极参与感能够促进青少年心理一致感的发展。

[1] Antonovsky A. The sense of Coherence:An historical and future perspective [J].Israel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1996,32:170-178.

[2] 刘俊升,等.青少年心理一致感水平及其与应付方式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6,29(5):1107-1110.

[3] 殷荣宾.体育锻炼与青少年心理一致感关系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9(8):93-94.

[4] 包蕾萍,等.心理一致感量表((SOC-13)中文版的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4):399-401.

[5] 梁德清.高校学生应激水平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1):5-6.

[6] 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96.

[7] Anne M.Nielsen, Kjell Hansson. Associations between adolescents’ health, stress and sense of coherence[J].Stress and Health,2007,23:331-341.

[8] 李林,季浏.不同强度锻炼的心理效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体育科技,1999,35(5):24-27.

[9] 蔡赓,季浏.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感觉和体育运动动机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4):844-846.

[10] Ann-Christin Sollerhed ,Goran ejliertsson. Predictors of strong sense of coherence and positive attitudes to physical education in adolescents[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5,33:334-342.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 Exercises and Adolescents’ Sense of Coherence

YU Hai-han1,YIN Rong-bin2
(1.Suzhou Industrial Park XingYang School, Suzhou 215028, China;2.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21, China)

The subjects were measured by the Exercise-Induced Feeling Inventory (EFI),PARS-3 and Sense of Coherence Inventory(SOC-13)through the method of psychological test to adolescents. Data analysis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ports exercises and adolescents’sense of coherence. The result revealed that ①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large amount of exercise and adolescents’sense of coherence, comprehensibility and manageability. Moderate amount of exercise ha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comprehensibility. Adolescents who took part in moderate to large amount of exercise coul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s’sense of coherence. ②Sense of revived spirits and active participation after sports exercise ha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adolescents’sense of coherence, but sense of fatigue ha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it. Sense of revived spirits and active participation after sports exercise coul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s’sense of coherence. However, sense of fatigue could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s’sense of coherence.

sports exercise;adolescent;sense of coherence;relationship

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16年度立项课题:“互联网+视野下武术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2016-R-51303)

2016-09-24

郁海寒(1981-),男,江苏滨海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

殷荣宾

1004-3624(2017)03-0098-05

G804.82

A

猜你喜欢
振作锻炼者参与感
小村的呼噜
关于赛艇训练中的有氧训练探究
浅谈运动训练中的心理训练
如何通过心理辅导提升健身健美训练的效果
间歇性振作
喜极而“弃”
每天慢跑可延缓细胞衰老
新闻报道中的“第一人称笔法”
浅析信息图表设计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