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记者的日常

2017-05-10 09:29张哲
方圆 2017年3期
关键词:傅莹驻地摄影记者

文|张哲

记者手记

“两会”记者的日常

文|张哲

1月12日,北京市2017年“两会”开幕,我习惯性地点开新闻,心想全国“两会”也不远了,那份熟悉的紧张、焦虑感又回来了。

想起第一次“上会”时的经历。那是2014年全国人大首场新闻发布会,大会发言人傅莹介绍本次会议的有关情况,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我站在后排的摄影区内,和诸多媒体摄影记者一起拍摄,傅莹出场瞬间雨点般密集的快门声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

对于媒体来说,全国“两会”就是一年一度的新闻大战,每家媒体都是全力保障、全体动员。自从我“上会”起,检察报业前方报道组的硬件条件就已经很好了。正义路上的华丰宾馆我已经住了三年,一人一间屋子,就算写稿、整理照片到很晚,也不会打扰到其他记者。距离天安门广场也不过走路10分钟的路程,宾馆位于市正中心,就算跑代表驻地,距离也相对平均,大大方便了记者的各种采访。

每天早晨,大家普遍7点半左右下楼吃早饭,豆浆、稀饭、油条搭配些小咸菜,简单一吃就各自奔向目标代表驻地。按照大会议程,分组讨论基本都在各个驻地,如果是开大会,大家就可以结伴前往人民大会堂了。中午如果记者距离驻地较近都会回来吃午饭,12点左右,一桌的菜就已经就位了;如果远,就在各个驻地吃。忙里偷闲时,我们也常聊起哪个驻地的饭好吃。最特别的应该是每次新闻发布会所在的梅地亚中心了。一层休息区的沙发、免费的干果、蛋糕、茶、咖啡是全国“两会”给各个媒体记者的福利,还有环绕在休息区的几个大电视,播放着二楼直播厅里的实况。有时一些轻松的发布会,几名摄像记者在二楼把机器架好,回到一楼边喝茶边看着电视中的直播画面,在抢时效、抢新闻的两会新闻大作战中,突然就有了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意境。

每晚10点前截稿是死规矩,为了节省时间,我回到驻地第一件事就是把一天拍摄的几千张照片从相机内存卡里拷贝出来再下楼吃饭。整理、挑选、修图、写图说、审核、回传……通常在晚上9点半左右可以完成。

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天工作的结束。我通常选择抓紧间隙洗个澡解解乏,但就算是洗澡也要把手机放在一边,方便和后方编辑沟通稿件细节。其他记者大都如此,当天重要的稿件更要来来回回校验多次。通常11点半左右开始,检察报业所有的记者都聚集在一个房间里开会,汇报当天采访的稿件情况与明天准备采访的选题。而后方的编辑更辛苦,有时最后定版会到凌晨。

作为摄影记者,跟文字记者不大一样的是“武器”很重要。第一年我经常抢不到好的角度,此后随着“上会”经历的丰富,总结经验教训,我在2015年购置了一架折叠梯,从此再也不怕早晨4点起床去会场占领前排机位的摄像大哥了,各种角度的抓拍、抢拍都不在话下。

最轻松的时刻应该是人大闭幕会了,新闻大战硝烟渐散,同事们通常结伴前往人民大会堂,走在600米长的东交民巷。有一回,我背着大大的相机包,左手挎着登高拍摄用的折叠梯,右手拎着颇像饭盒的镜头包,活脱脱一副“新闻民工”的造型,把他们逗得前仰后合 。按照惯例,前方报道组全部成员在这一天都要在天安门广场合影留念,照片上大家的笑容如此放松自然,我仿佛感觉到,手中的相机也和往常不同了。

猜你喜欢
傅莹驻地摄影记者
中国最美外交官:傅莹
日防相视察自卫队宫古岛驻地遭抗议
新闻传播中摄影记者的重要性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新疆不同驻地官兵职业倦怠状况调查分析
摄影记者如何走基层